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初中基础教育的关键教学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去理解、分析、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严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以后学生实验探究问题必须掌握的,而初中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搜集证据、总结经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重要性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总的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美国21世纪科学教育书系—《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也指出:“没有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可供科学家们遵循,没有一条道路可以担保正确的引导科学家获取知识。然而,科学的某些特性给予科学家的探究模式以显著的特征。尽管这些特征是职业科学家的工作所特有的,但是,每个人在科学的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时,都可以运用它们。”可见开展探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是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事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贵的动了和资源。
而物理学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抽象、验证等思维环节而逐步建立、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如时空观、物质观、自然观等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是各行各业科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点。物理学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大都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思路,认识物理学发展的特点和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方法论等内涵。
另外,物理学还是一门实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够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学科。比如,物理与能源开发,能源与环境保护,高性能物理材料的应用等,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的通过自己查阅科普杂志、物理杂志和利用互联网上信息等资料认识物理的作用、地位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那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无论是从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还是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学习主阵地都是课堂。因此必须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学习效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方式的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教师讲授之后,学生能够记住约20%的内容;学生对她们看到的实物现象能够记住约3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到实物现象,能够记住约60%的内容;如果是学生亲自探究过的,则能记住约90%的内容。这说明“探究式”教学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大多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生怕漏掉一句话。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学习的主人?反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会发现长期以来过多的注重接受式学习,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的给学生讲清楚,要求学生的是倾听、记忆、再现,这是一种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改变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加强实验探究设计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能做部分实验设计,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装置、电路。例如九年级物理教材27页的重要提示:“你知道吗?”,讲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通过实验图10—10、图10—11、图10—12表明,如果它要做功有两种可能:1.外界对物体做功—增加内能;2.物体对外界做功—减少内能。做这一实验时,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并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
物理教材后安排的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作用,有的是对实验原理不了解。例如八年级教材33页实验探究讲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大小不一;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通过实验得到:“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反映了物质具有一种属性。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对于这个物理实验概念,有的学生并没有把原理摸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探究变成“按方抓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样虽然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进行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对实验教学的探究,也是实验教学法中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因素,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探究式教学当之无愧。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重要性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总的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美国21世纪科学教育书系—《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也指出:“没有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可供科学家们遵循,没有一条道路可以担保正确的引导科学家获取知识。然而,科学的某些特性给予科学家的探究模式以显著的特征。尽管这些特征是职业科学家的工作所特有的,但是,每个人在科学的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时,都可以运用它们。”可见开展探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是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事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贵的动了和资源。
而物理学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抽象、验证等思维环节而逐步建立、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如时空观、物质观、自然观等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是各行各业科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点。物理学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大都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思路,认识物理学发展的特点和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方法论等内涵。
另外,物理学还是一门实用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够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学科。比如,物理与能源开发,能源与环境保护,高性能物理材料的应用等,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的通过自己查阅科普杂志、物理杂志和利用互联网上信息等资料认识物理的作用、地位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那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无论是从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还是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学生学习主阵地都是课堂。因此必须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学习效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跟教学方式的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或听教师讲授之后,学生能够记住约20%的内容;学生对她们看到的实物现象能够记住约3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到实物现象,能够记住约60%的内容;如果是学生亲自探究过的,则能记住约90%的内容。这说明“探究式”教学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大多是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生怕漏掉一句话。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学习的主人?反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会发现长期以来过多的注重接受式学习,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的给学生讲清楚,要求学生的是倾听、记忆、再现,这是一种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忽略了探究性学习的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改变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加强实验探究设计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能做部分实验设计,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装置、电路。例如九年级物理教材27页的重要提示:“你知道吗?”,讲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通过实验图10—10、图10—11、图10—12表明,如果它要做功有两种可能:1.外界对物体做功—增加内能;2.物体对外界做功—减少内能。做这一实验时,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并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知识,而且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方法。
物理教材后安排的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作用,有的是对实验原理不了解。例如八年级教材33页实验探究讲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大小不一;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通过实验得到:“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反映了物质具有一种属性。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对于这个物理实验概念,有的学生并没有把原理摸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探究变成“按方抓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样虽然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进行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对实验教学的探究,也是实验教学法中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因素,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方法,探究式教学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