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听视结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视结合,就是听语音与看形象相结合。培养学生不仅能从语言中获得知识信息,而且还要从与语言的同步表情、动作等中获得启示。
   听析结合,就是培养学生边听边进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先搞明白听清对所讲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然后专心致志的把握听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及相关的脉络层次。
   听写结合,就是培养学生边听边记和听后就写的能力。
   听说结合,是边听边说或者听后就说,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组合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听赏结合,让学生在听赏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还陶冶心灵,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充分的预习,让学生达到熟练朗读,程度较好的要求背诵。同时,让学生结合有关注释,对这首词基本大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其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在邓丽君优美动听的《但愿人长久》歌曲声中导入了本课的学习。这首由梁士宏作曲、歌词就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原词的歌曲,旋律回环婉转,还是首流行歌曲,学生一下子就被感染了,许多跟着轻声哼唱起来。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第二组课件,关于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和写词时的背景(重点处我用光笔着重指出):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当时与当权的王安石政见不同,所以自求外放当官,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因而又对现实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培养了学生视读能力。还让学生对作者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心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拉近了时空,产生了思想上的初步共鸣。
   第三、我打开了第三组音频加动画的朗诵课件。这是我利用录像软件录制的一段录像,学生在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听觉享受上,对朗诵的技巧有了清楚的了解,他们默默的跟着朗读起来。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感悟。学生看完后,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都领悟到了几幅画面,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有层次的叙述,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对整首词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第四、出示第四组课件。这张课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对词作了简单的赏析。对主要方面作了突出强调。
   这首词运用行的描述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旷高远的境界氛围,反衬出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写“望月”。尤其注意“我欲乘风归去”一句。为何归去呢?从作者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影响很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所以常有出世等仙的想法。之所以如此,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人世间有太多的不称心、不如意之事了,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接下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几句,词人感情忽转急下。写出了词人矛盾的心理。此矛盾足能说明作者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豪迈的作风,也正合他豪放派词人代表的身份。
   下片主要写“怀人”。由中秋月圆联想到了人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是人们最美好的心愿。通过音频视频配合的赏析,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全词的意境豪放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得到了健康的美学享受。
   第四、我出示第五组课件。一组关于歌颂亲情、望月抒怀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在让学生感受乐曲带来的亲情感的前提下,我布置了一个以“中秋”为话题的短文练习。要求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构思新异。这样一来,在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最后,我出示第六组课件。这是一个动画课件,有朗读、有具体的情景、还有悦耳动听、赏心悦目的《但愿人长久》歌曲。这样以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了思想的共振,又进一步巩固了背诵情况。
   剩余的时间,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这节课知识的小试卷通过放录音,让学生作试题的形式进行巩固。
   这节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到了那个美好难忘的中秋之夜,与大文学家苏轼同悲、同喜、同乐,思维和感想互相交织,再现了整首词的创作经过和整体的意境,达到了美不胜收的绝美效果。同时,让学生把视读听说写有机的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认知的水平。
其他文献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思路清爽,能力训练实在。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八字诀”。  内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文本(教材)、辅助性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教材辅导性读物等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体验,必须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这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课文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
期刊
一、 通过作者介绍,对学生有意识地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类似的作者还有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唐代诗人杜甫、李白,他们忠君爱国,愤世嫉俗,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期刊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想说敢说   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做到从参与既有小组讨论,又要全班记报,既有师生交际更有师生互动,既要动口,又要动脑,使交际活动生动活泼生机盅然教师要转换角色,作为一介忠实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工交流,多对学生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哪怕他是最内向最腼腆甚至是最软弱的学生,把相信大家能成功的期望传达
期刊
一、基础知识的累积   常言道:“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低也就不足为奇了。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也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累积。比如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多到图书馆、新华文轩等去看书看报;利用课前五分钟然学生到讲台推
期刊
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宵经营的网吧,无照经营的流动摊点,熙熙攘攘的过往车辆校园周边环境中复杂的因素令老师和家长深感忧虑。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容易影响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病。现实社会是一个“黑色大染缸”,一些孩子由于过分地溺爱、纵容,容易品德变坏,有时还会使孩子患上自闭症和多动症,而学校周边店铺、歌厅、游戏厅、个体书店、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哪门学科,宽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提高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改变“只见天天学,不见有长进”的被动局面,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对此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能保持一堂课高度集中既不可能也难办到。因此单一的教法常易使人疲倦,故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调
期刊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中考语文试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2011年中考结束后,笔者分析了近几年的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发现2011年的中考语文有以下几个特征:时代感与历史感兼顾,依托中华文化,关注孩子成长。   一、试卷时代感与历史感兼顾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风情各异,创造了光辉灿
期刊
一、根据人物的个性来刻画肖像   肖像描写不能为了单纯地描写而描写,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为目的。个性坚毅如鲁迅,写他的、“直立的头发”“一字的胡子”“锐利的眼睛”。而曹雪芹笔下泼辣、狡黠、善变的王熙凤的肖像特征则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则是一顶“破毡帽、又黑又笨而其开裂”的手显示了闰土的窘迫,而“浑身瑟索”一下点到了人物的性格。自信的人“
期刊
一、多观察    1.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就要在写作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各人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和思路。对观察的指导不能单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离开具体的实际生活,教
期刊
一、老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认真研究解读   由于受考试的限制,我们平时大多是围绕教学参考书,不敢越雷池半步,使问题缺少生成性和开放性。惟有“吃透”教材才能寻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启发思想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之余,在提高学生水平的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多看与本专业相关的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才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授课方法。惟“吃透”教材,才会引来源头活水。   二、主问题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