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主问题”简化 优化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老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认真研究解读
   由于受考试的限制,我们平时大多是围绕教学参考书,不敢越雷池半步,使问题缺少生成性和开放性。惟有“吃透”教材才能寻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启发思想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之余,在提高学生水平的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多看与本专业相关的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才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授课方法。惟“吃透”教材,才会引来源头活水。
   二、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设计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这篇 解说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写了黄山哪些代表性的景色?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高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面三刀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可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三、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
   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赞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 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莫泊桑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给我们展现了金钱社会里金钱至上、唯钱是亲、拜金主义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主要问题:于勒叔在我父母眼里是个什么人?导致前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可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你认为于勒叔叔是个什么人?在文中要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闰土前后三十年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对人思想的禁锢。 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 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 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迅哥和闰土及豆腐西施是一气的,可后来却隔离了,到文中找出表现一气与隔离的句子?思考变化的原因?面对这种变化作者提出了怎样美好的愿望?这几个主问题的设计我认为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四、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 ,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文章的空白点思考
   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 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
   六、主问题的设计可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
   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如《孔乙己》中,可设计这样主问题:谈孔乙己与“酒”。 孔乙己是一个酒客,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孔乙己在酒店里受到两次无情嘲笑;在酒店里在孩子们眼里也是个笑料;最后的出场也是在酒店喝完酒后,在酒客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谈孔乙己与“偷”。由“偷”引出“酒”,由“偷”引出“打”,由“偷”引出“笑”。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深刻地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
期刊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民主,教学思路清爽,能力训练实在。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八字诀”。  内容明白是施教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文本(教材)、辅助性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教材辅导性读物等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文本(教材)的解悟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体验,必须把这些内容弄明白。这就要认真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材呢?以研究课文为例,我的做法通常是
期刊
一、 通过作者介绍,对学生有意识地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类似的作者还有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唐代诗人杜甫、李白,他们忠君爱国,愤世嫉俗,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期刊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想说敢说   学生是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做到从参与既有小组讨论,又要全班记报,既有师生交际更有师生互动,既要动口,又要动脑,使交际活动生动活泼生机盅然教师要转换角色,作为一介忠实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工交流,多对学生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哪怕他是最内向最腼腆甚至是最软弱的学生,把相信大家能成功的期望传达
期刊
一、基础知识的累积   常言道:“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低也就不足为奇了。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也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累积。比如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多到图书馆、新华文轩等去看书看报;利用课前五分钟然学生到讲台推
期刊
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通宵经营的网吧,无照经营的流动摊点,熙熙攘攘的过往车辆校园周边环境中复杂的因素令老师和家长深感忧虑。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容易影响缺乏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心病。现实社会是一个“黑色大染缸”,一些孩子由于过分地溺爱、纵容,容易品德变坏,有时还会使孩子患上自闭症和多动症,而学校周边店铺、歌厅、游戏厅、个体书店、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哪门学科,宽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提高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改变“只见天天学,不见有长进”的被动局面,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对此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能保持一堂课高度集中既不可能也难办到。因此单一的教法常易使人疲倦,故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调
期刊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发生了深刻变化,中考语文试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2011年中考结束后,笔者分析了近几年的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发现2011年的中考语文有以下几个特征:时代感与历史感兼顾,依托中华文化,关注孩子成长。   一、试卷时代感与历史感兼顾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风情各异,创造了光辉灿
期刊
一、根据人物的个性来刻画肖像   肖像描写不能为了单纯地描写而描写,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为目的。个性坚毅如鲁迅,写他的、“直立的头发”“一字的胡子”“锐利的眼睛”。而曹雪芹笔下泼辣、狡黠、善变的王熙凤的肖像特征则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则是一顶“破毡帽、又黑又笨而其开裂”的手显示了闰土的窘迫,而“浑身瑟索”一下点到了人物的性格。自信的人“
期刊
一、多观察    1.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就要在写作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各人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和思路。对观察的指导不能单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离开具体的实际生活,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