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星期,我复习了第三单元说明文。在讲到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结构时,让学生查找了相关资料,笔者进行了讲解。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弄懂了,但突然间想起常学勤老师所说的:“再追问一下”。于是,笔者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完全解读》一文中说到《故宫博物院》中写太和殿是按照“由外到内,总说、分说相结合”的说明顺序来写的。大家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结果,只有少数同学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其实,“由外到内”是讲的说明顺序,“总说、分说相结合”是讲的说明结构。知识学了,但不会运用。由此看来,笔者这一节课进行的是一个无效的教学行为。
  其实,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均存在无效的教学行为。如:在预习阶段,语文课本,学生大概在刚发课本时,已经大体浏览了一遍,对内容大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8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问答式的预习题。他们喜欢老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对课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生平的资料,学生特别感兴趣。导入过程中,学生最不喜欢直接讲述,也不喜欢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有些教师喜欢在上课前,点评上节课的作业、练习。如果不满意,会责骂学生,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造成恐惧心理,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无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会无济于事。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专家说:“学生注意力=年龄”,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杜郎口”教学模式中老师讲课时间小于等于10分钟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提问过程中,也有无效的教学行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提问就是“是不是” “对不对” “好不好”之类幼稚的问题。还有如在一次继续教育考试中分析《最后一课》的教学行为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谁在讲课?谁在听课?还有谁在听课?笔者认为它是一个无效的提问,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打开课本,就能找到答案。
  各个环节的无效教学行为导致了“教师累—学生苦—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恶性循环。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有效教师是有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有效的教师,有效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有效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1)研究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导入、举例、选材,必须研究学生的情感需求,否则,我们的教学是无效的。如:有位教师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分析完课文之后,该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个人物?”学生纷纷回答,有答“大儿子”的,有答“二儿子”的,没有一个答“小儿子”的,这节课看上去,师生互动,问题解决合理,但就在这时,后面有两个学生悄悄说:“老师不就是想让我们回答这两个吗。”学生回答问题,不从自己的情感,而是从老师的需求来答。
  (2)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情境。创设情境不同于一般的导入,是通过感受情境,让学生能尽快地进入文本,深入探究。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笔者让去过故宫的同学展示了大量的故宫图片,面对规模宏大的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学生不时发出赞叹。这时,笔者趁机提问:“同学们,想去故宫吗?”“现在,老师不能实现大家的愿望,但我们可以学习《故宫博物院》这一课,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3)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师在设计某一课时,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学会吗?理解、掌握的难点在哪儿?如何设疑、检查,促使学生思维深入?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故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笔者在自主学习环节中设置了五个问题:故宫在北京的什么地方?它原名叫什么?故宫的来历,历史价值?故宫的特点是什么?从天安门如何走到太和门?进入文本之后,合作探究完成课后练习一,理清说顺序,重点写了哪些建筑,为什么?整节课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钱梦龙先生说:“学生会的,不讲;讲了不懂的,不讲。我的课堂坚决不做无用功。”同样,我们的课堂也不应做无用功。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课堂上教师很悠闲,学生很忙。我们的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4)别让学生缺席。学生的思想之所以游离,是因为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或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理解,学会了,再追问下去。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落实,边学边练边反馈。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应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我是怎么想的?有什么不同?谁的好?”学到知识点时,学生应有“与以往所学哪些知识是相同的?”的意识,这一点对学古文尤为重要。
  (5)相信、尊重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总觉得老师必须讲,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如果不讲,觉得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其实,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有些事学生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6)给学生说的机会。我们应多鼓励和支持学生,让他们觉得被相信,被尊重,这样学生在课上才会有话想说,有表达的欲望;有话能说,给学生说的机会;有话敢说,说了很安全,不用担心被老师责骂;有话能说,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最主要的能力之一。
  2.有效教师要有激励性人格
  魏书生同志曾一百五十次申请当教师,从乡村教师到教法专家的邱学华老师,成功的密诀就是:热情+理想+勤奋。平时,我们总认为语、数、英教师容易出成绩,但教体育的王良田老师却成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培养了许多国家级的优秀运动员,他的成功就来自于他“寓教于爱”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学习前辈们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给学生以可信任感。
  3.有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必须随时补充知识,让自己充实起来。专业知识书、教育艺术书、文化修养书是我们必须去读的书本。还可以读人,我们周围的同事,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除了学习周围的同事,还应多学名师。在大同培训期间听了大同六中黄鑫老师的《文字专题》课,印象最深的就是知识的丰富,无论是课堂的设计,还是过渡性的语言都显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读图,多观课,尤其是名师的课。把几位名师的课一起研究,找一位与自己风格相似的名师去学习,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有效教师要有反思意识
  好的教师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教学再设计,寻找自己的教学亮点,找出教学的遗憾,“我做了什么?”“这说明什么?”“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怎么做会更好?”再付诸行动加以改变。教十年语文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坚持三年的教学反思,一定会成为名师。记得自己刚毕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教学高中课文《逍遥游》一文时,第一次自我感觉良好,同事评价很高,所以五个平行班的这一课都由我来承担,结果不同的学生,相同的讲课方式,到了第五个班,上课都无法进行了,总感觉自己的讲解背离了原文的思想,这就是不反思、不改变的结果。
  
  二、正确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当前,部分教师在文本解读存在三个误区:
  1.游离文本
  游离文本,也就是脱离文本。《关睢》中“采摘荇菜的女子的手”这双手究竟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关睢》是一首爱情诗,由此有些教师就可能将它解读为像刘兰芝那样“指如削葱根”的手。其实“采摘荇菜的女子”的手是一个劳动者的手,这双手就应该是一双勤劳、能干,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女子的手。
  2.走过文本
  走过文本,这大概是刚参加工作的语文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笔者刚参加工作教学《背影》一课时,因为有同行要听课,所以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仔细地分析了“四次背影”“六句话”,师生互动,自认为不错,结果,下午评课被说得一无是处,唯一的优点就是能用普通话讲课。我觉得很委屈,不能接受。后来,教研组长跟我说:“不是同事们挑你的毛病,是你的课确实如他们所说的没用。分析的并没有错,关键是你这节课通过这些分析,想达到什么目的。你的分析,只是为了分析,没有为你的目标服务,连目标都没有完成的课能算一节好课吗?”是啊,我想面面俱到,结果却面面不到,如蜻蜓点水,没有一点深度。
  3.误读文本
  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介绍了苏轼是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学鉴赏家之后,笔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像苏轼这样有才华的大家,空有一身才华,一腔远大的报负却得不到施展,我真感到遗憾。”其实,苏轼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假,但他不是一个政治家。王安石变法,为了拯救极弱的北宋,是积极的,苏轼反对新法,思想保守,目光短浅,注定他在政治方面不得志。以后类似的错误不能再犯,不能误导学生。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走进文本,进入文本,深入研究。
  1.对内容解读一定要准确
  我们用教材教语文,所以必须传授学生准确的知识,传递准确的情感。
  2.对主旨的解读要多元化
  如:推荐《狼》的六种教学设计。设计一: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设计教学。设计二:从屠夫遇狼来展开,第一次惊恐万分,第二次心存侥幸,投骨,第三次,奋起反抗,绝处逢生。告诉我学生,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惊恐,不能心存侥幸,而应奋起反抗,才能绝处逢生。设计三:从狼的“诈”入手,辍行—交错辍行—耽耽相向—前狼假寐—以攻其后。但最终“止增笑尔”。设计四:还是从“狼”入手,紧跟—诱敌—夹功—被杀。不管如何算计,最终“骄兵必败”。设计五:从表现手法入手,分析叙事偏好动词,描写生动。设计六:改写课文,比较,体会诗化的语言。
  3.对情感的解读要丰富
  如:推荐《散步》五种视角。设计一:围绕“散步”情展开。设计二:散步时是“春天”,母亲生命如春,一家人和睦如春。陪母散步温暖如春,让春天陪母亲散步。设计三:“孝顺”,劝母散步——敬亲,陪母散步——顺亲,背母散步——孝新。设计四:人生的感慨,母亲生命顽强,儿子生命活泼,我责任重大。设计五:“妈妈和儿子”“妈妈和儿子”爱心传递。
  综上所述,正确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
  
  三、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1.语文教师必须有整体目标
  语文教师必须有整体目标,也就是语文教师对初中三年的整体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三年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过程与方法要以生为本。这三年的教学中,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所以笔者前面提到要研究学生情感和知识能力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语文课教学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年的教学,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语文教师要有学段目标
  语文教师心中有学段目标,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各个环节的设计。七年级,让学生爱上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八年级,习得语文,培养能力。九年级,运用能力,迁移能力。
  3.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教材目标
  在初中三年里所学知识,所培养的能力都是靠我们对教材的把握来达到的。
  4.语文教师要有单元目标
  语文教师要有单元目标,这样每上一单元,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都是说明文单元。第三单元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注意课文是怎样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几乎涵盖了说明文所有的文体知识,而第四单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让学生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其一,两个单元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其二,两个单元都强调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三,第四单元比第三单元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提到了读书方法,筛选信息的能力。其四,教师要有课时目标意识。课时目标的定位原则应该是单一:可操作、可反馈;准确: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适度、适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设计问题时也不一样;口子小一点,挖的深一点。八角中学一位特岗教师姚艳在讲《范进中举》一课时,让学生找关于胡屠户的言、行、细节描写,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紧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语言描写——用行动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身边熟悉的人,效果相当好。虽然这节课没有注意到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个性特点这一点,但符合这一原则,是很值得提倡的。
  总之,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正确解读教材,要有很强的目标意识。
  (作者单位:036100山西省神池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堂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组成的,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微小的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好课不仅要关注课堂中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思想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倍关注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前有意识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创造性地处理教学细节之处,课后能及时地组织反思,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样,教学将会更加有效,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
期刊
【摘要】经典不是玩具,可以任意曲解。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培植 引导 价值取向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形式的不断变化,课堂上,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时常会闪现,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并加以苛护、培植、引导。  然而,对于某些学生的“独特体验”却不能一味地放任,应充分发挥引导艺术,把握好价值取向。  不少学生在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期刊
【摘要】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关键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章节内容体系,都以专题的形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点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积累。在语言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才能感受语言,形成语感,掌握好语文。  由于乡村教育受经济条件限制和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课外的阅读积累太少。随着国家普九的验收,时下农村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学生才有机会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举不胜举,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中学生正处于增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就不可能学到扎扎实实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一、创设问题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让学生参与思考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由此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思维的培养。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又分为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当今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地
期刊
【摘要】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景物描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布局谋篇,独到新颖,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景生辉;(3)巧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刻领会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孙犁 芦花荡 景物 描写 特点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之所以被文学界称为“诗化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多层次、多角度的景物
期刊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猫》一课的两个片断: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郑振铎同志撰写的《猫》一文。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大家可能养过猫,想必大家一定很了解吧。教师事先安排了预习,看谁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生1:我家里养过一只猫,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眼睛,浑身上下都是黑色,很可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睡觉。   生2:它长着一双很锐利的爪子,可以抓住老鼠。我家的仓房里一只老鼠都没有,那可
期刊
据报载,我国小中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作文障碍,更为严峻的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中国至今尚无一位本国籍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以至于一部《作文三步法》引起许多家长和学生抢购,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着手,认真思考:    一、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的总
期刊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阅读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常规。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最大的效益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自主选材,激发兴趣    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可以包办代替,但教师往往会因为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等原因,以讲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