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由此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拟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阅读文本,首先要理顺词意和句意。语文学习首先是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都要围绕着言语的理解而进行。失去了对言语的仔细品读,便会失去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小狗包弟》为例。在第一段回忆艺术家和狗的事件时,教师都会讲解“围观者”这个人群,认为他们不施以援手,由此感觉人群的冷漠和无情。但是这些说法不足以使所有学生信服,因为在事情尚不明了的前提下,人们往往是先观望再采取行动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看到“认识的人”这个词汇,便可了解“掉转过头”的全是熟悉艺术家的人,但面对惨象依然“不管不顾”,由此可知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的确只求自保,而有些人可能想帮助却出于恐惧不敢上前一步,这样便可让学生认识到“文革”时代的暴虐,导致了人性的丧失,人的“无情”现状便跟狗的“有情”表现形成了强烈对比。
我们在欣赏文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实”与“虚”兼具的片段,在这些“虚”“实”之间,会存有很多模糊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明确这些因素,让学生分析出表面上看似模糊的鉴赏内容其实依旧是有据可循的。
以必修一中的《雨巷》为例。在感受这首现代诗时,学生都会有直觉上的“美”的感触,但是提及为什么这么“美”时,学生却语焉不详。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意象分析着手,找出“丁香”“姑娘”“雨巷”甚至是“我”的特征,然后综合研读,在分析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初步回答出这首诗歌“凄迷”“忧伤”“惆怅”的原因,那就是整诗都弥漫着一种“短暂”“可遇不可求”的伤感情愫,而这种“遥望”的感受恰好就是“美”的感受。
通過这样的讲解,学生就不会滞留于表层的感知,而会深入到深层的评价,从而使鉴赏的模糊性消退,彰显了作者情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语词探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鉴赏方式进行审美感受后,教师应当及时布置学习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印象。
以必修二《荷塘月色》为例。在学完此课后,教师要及时将其中的意象素材、精彩词句和巧妙的文段衔接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作者朱自清在此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并将其附着到美好荷塘月色的景象中去,学生便可以依据作者的写作倾向仿写以下类似的话语:
在我心中,自由便是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是天上不明不暗恰到好处的月光,是酣眠之外静谧小睡的安详。
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便会继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能多角度地进行多元性思索,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反思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这三个阅读层面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审美鉴赏、思维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由此开拓自己的阅读层面,并自觉使课内教学承载的文化涵养转化到内心,教师也由此达成提高语言文字运用实效性的目的,促使学生语文学科新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新华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 基于文本,明确语句内涵
阅读文本,首先要理顺词意和句意。语文学习首先是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都要围绕着言语的理解而进行。失去了对言语的仔细品读,便会失去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小狗包弟》为例。在第一段回忆艺术家和狗的事件时,教师都会讲解“围观者”这个人群,认为他们不施以援手,由此感觉人群的冷漠和无情。但是这些说法不足以使所有学生信服,因为在事情尚不明了的前提下,人们往往是先观望再采取行动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看到“认识的人”这个词汇,便可了解“掉转过头”的全是熟悉艺术家的人,但面对惨象依然“不管不顾”,由此可知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的确只求自保,而有些人可能想帮助却出于恐惧不敢上前一步,这样便可让学生认识到“文革”时代的暴虐,导致了人性的丧失,人的“无情”现状便跟狗的“有情”表现形成了强烈对比。
二、 基于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我们在欣赏文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实”与“虚”兼具的片段,在这些“虚”“实”之间,会存有很多模糊的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明确这些因素,让学生分析出表面上看似模糊的鉴赏内容其实依旧是有据可循的。
以必修一中的《雨巷》为例。在感受这首现代诗时,学生都会有直觉上的“美”的感触,但是提及为什么这么“美”时,学生却语焉不详。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意象分析着手,找出“丁香”“姑娘”“雨巷”甚至是“我”的特征,然后综合研读,在分析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初步回答出这首诗歌“凄迷”“忧伤”“惆怅”的原因,那就是整诗都弥漫着一种“短暂”“可遇不可求”的伤感情愫,而这种“遥望”的感受恰好就是“美”的感受。
通過这样的讲解,学生就不会滞留于表层的感知,而会深入到深层的评价,从而使鉴赏的模糊性消退,彰显了作者情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基于实践,增强反思理念
通过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语词探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鉴赏方式进行审美感受后,教师应当及时布置学习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印象。
以必修二《荷塘月色》为例。在学完此课后,教师要及时将其中的意象素材、精彩词句和巧妙的文段衔接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作者朱自清在此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并将其附着到美好荷塘月色的景象中去,学生便可以依据作者的写作倾向仿写以下类似的话语:
在我心中,自由便是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是天上不明不暗恰到好处的月光,是酣眠之外静谧小睡的安详。
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便会继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能多角度地进行多元性思索,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反思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这三个阅读层面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审美鉴赏、思维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由此开拓自己的阅读层面,并自觉使课内教学承载的文化涵养转化到内心,教师也由此达成提高语言文字运用实效性的目的,促使学生语文学科新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天津市新华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