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选择多种有效的方式,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帮助学生从基本的阅读技巧入手,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从而体验阅读的乐趣。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豐富学生的知识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6~12岁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该是50万字左右,按照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知识范围也会扩大,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其他的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应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理解和接触知识,才能让阅读转变成一种知识内涵,让学生从书中去获得正能量,进而促进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2.传承优质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广大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学生身上肩负着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而阅读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传承的桥梁。因此,让学生读好书,既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当人从开始说话时就已经接触了这门学科,但他们往往会忽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想读书,也不愿意阅读。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再怎么学,成绩也不会提高,而有的教师虽然重视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并没有机会从中真正学到知识。若为了考试而去阅读,则会降低语文这门学科原本的优势,而且过于呆板的教学,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只有让学生去大量的自主阅读,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时,习惯性地去利用工具书查找词汇的含义,一边阅读、一边查找,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下意识地查找字典,不会认为这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会成为一种需要,甚至会因为了解到一个成语的具体意思,产生一种满足感。相反,若不借助字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成语、字词,就读不通这句话的意思,而且在下次遇到的时候,还是陌生的,这样就会阻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降低阅读量及阅读效率。
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工具书去进行释义,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遇到生字、新词的时候,随时拿出工具书查询,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2.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如何阅读实际上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而粗略、简要的阅读,学生了解到的只是文章的大概含义,没有对语句进行细致的感悟,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不佳的。
语文的阅读大概分为课内、课外两种。课内的阅读一般比较细致,教师会一一向学生讲解这句话表述的具体含义,然后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局部的鉴赏,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分析和探究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含义,熟记于心。但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的阅读,教师还应注重课外的阅读,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精读。这一点主要针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阅读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阅读习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更应该做好他们的基础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理解一些词、句,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明白事理,从词句的层面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有感情地去进行朗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这样才能将文章烙在记忆深处。有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在阅读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阅读后,按照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去画一幅画,将心中所想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诠释出语文课程的魅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尽早找出适于自己的阅读类型,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早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想象,可以快速解决课文中的许多问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阅读一段话的时候,学生不应该只是为了简单的完成任务,不要单纯为了读而读,没有任何的思考,而是应该去分析文章的层次、段落和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述的中心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笔进行标记和批注,将一些疑点和难点圈出来,再写一些简要的心得体会。阅读前,学生也要知道应该思考哪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先阅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遍阅读时,用笔将问题圈出来,在仔细阅读时,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都摘录下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时候,也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后,第三遍的阅读具体是分析文章的层次和结构,联系上下文,概括中心思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尽量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注重阅读方法的有效性,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分享阅读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熟记多少字词,最为主要的优势点在于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汉字,这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拥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字,还知道应该怎样去阅读,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掌握相应的技能。分享活动中,教师要将图画和文字相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按照图画的内容去理解文字,然后在想象的过程中,去撰写故事,确保文本内容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当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加了,他们也会喜欢分享读本,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图书朗读,让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能积极地加入其中。当学生阅读量增加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告诉教师自己喜欢哪些书,有的学生也会将自己读过的书拿到班级中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多翻看几遍,之后阅读第四五本书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全部读出来,阅读能力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分享阅读活动主要是将学生放置在主要的位置上,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学习的特点,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教师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一些同生活相关且有意义的图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他们如何认字,还应该尽快从中筛选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提高他们分析和认识文章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采用“泛读+精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要进行思考和探索。只有从这些细节点出发,才能真正诠释出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令家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豐富学生的知识
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6~12岁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该是50万字左右,按照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有所提升,知识范围也会扩大,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其他的学科。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应该按照自身的需求去理解和接触知识,才能让阅读转变成一种知识内涵,让学生从书中去获得正能量,进而促进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2.传承优质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广大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学生身上肩负着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而阅读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传承的桥梁。因此,让学生读好书,既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当人从开始说话时就已经接触了这门学科,但他们往往会忽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想读书,也不愿意阅读。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再怎么学,成绩也不会提高,而有的教师虽然重视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并没有机会从中真正学到知识。若为了考试而去阅读,则会降低语文这门学科原本的优势,而且过于呆板的教学,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只有让学生去大量的自主阅读,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时,习惯性地去利用工具书查找词汇的含义,一边阅读、一边查找,有助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当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下意识地查找字典,不会认为这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会成为一种需要,甚至会因为了解到一个成语的具体意思,产生一种满足感。相反,若不借助字典,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成语、字词,就读不通这句话的意思,而且在下次遇到的时候,还是陌生的,这样就会阻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降低阅读量及阅读效率。
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工具书去进行释义,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遇到生字、新词的时候,随时拿出工具书查询,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2.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会如何阅读实际上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而粗略、简要的阅读,学生了解到的只是文章的大概含义,没有对语句进行细致的感悟,这样的阅读效果是不佳的。
语文的阅读大概分为课内、课外两种。课内的阅读一般比较细致,教师会一一向学生讲解这句话表述的具体含义,然后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局部的鉴赏,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分析和探究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含义,熟记于心。但是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的阅读,教师还应注重课外的阅读,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精读。这一点主要针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阅读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阅读习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更应该做好他们的基础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要理解一些词、句,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明白事理,从词句的层面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有感情地去进行朗读,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这样才能将文章烙在记忆深处。有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在阅读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阅读后,按照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去画一幅画,将心中所想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诠释出语文课程的魅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尽早找出适于自己的阅读类型,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3.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早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想象,可以快速解决课文中的许多问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阅读一段话的时候,学生不应该只是为了简单的完成任务,不要单纯为了读而读,没有任何的思考,而是应该去分析文章的层次、段落和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述的中心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笔进行标记和批注,将一些疑点和难点圈出来,再写一些简要的心得体会。阅读前,学生也要知道应该思考哪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先阅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遍阅读时,用笔将问题圈出来,在仔细阅读时,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都摘录下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时候,也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后,第三遍的阅读具体是分析文章的层次和结构,联系上下文,概括中心思想。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尽量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注重阅读方法的有效性,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分享阅读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熟记多少字词,最为主要的优势点在于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汉字,这同传统的教学相比,拥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字,还知道应该怎样去阅读,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掌握相应的技能。分享活动中,教师要将图画和文字相互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按照图画的内容去理解文字,然后在想象的过程中,去撰写故事,确保文本内容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这样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当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加了,他们也会喜欢分享读本,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图书朗读,让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能积极地加入其中。当学生阅读量增加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告诉教师自己喜欢哪些书,有的学生也会将自己读过的书拿到班级中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阅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可能会多翻看几遍,之后阅读第四五本书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全部读出来,阅读能力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分享阅读活动主要是将学生放置在主要的位置上,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学习的特点,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宣传者和实践者,教师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一些同生活相关且有意义的图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能只是简单地教授他们如何认字,还应该尽快从中筛选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提高他们分析和认识文章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采用“泛读+精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要进行思考和探索。只有从这些细节点出发,才能真正诠释出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令家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