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所创立,它充分利用左右脑的记忆、思维及阅读的机能,把思考中心的关键词与文字、图形、数字、意像、颜色等与形象化、可视化元素建立记忆链接,把抽象的思考过程形象化、链条化、结构化,是发射性思维的形象化、图形化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地图”,有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开展,平衡他们在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方面的发展。自从笔者的学校引进了“友善用脑”教育研究课题后,笔者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有所改变,思维导图成为了教师板书的新方式,成为了学生作业的新形式,当然也引发了笔者们教育者的一些思考,思维导图的引入,契合了语文作为锤炼思维工具的本真,也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片动感地带。
关键词:思维导图 新型板书 特别作业 新的思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4
语文是锤炼思维的工具,字、词、句段、章等语言结构单位只是语文用来表达思维的物质外壳,并不能涵盖语文的全部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应从语文学科本身,从锤炼思维的角度来指导语文教学,这也是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必然。学校引进“友善用脑”教育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为龙头,引领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思维导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思考工具,结合多元智能和全脑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左脑的逻辑、抽象的数字和文字以及右脑的想象、形象的颜色和图形、直观和空间等,借助外在可视化元素,如图像、颜色、符号和线条等,遵循简单、自然、直接、直观等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把内在的抽象思维过程变成有颜色的、容易识别记忆的、有组织结构的形象化、可视化的心智地图。
一、思维导图——教师的新型板书
上图是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二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生成的一幅教学思维导图,这是一条游览线路图,以前的板书笔者较为注重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完整性,如:
比较两次板书,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深受学生的喜爱,它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思维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思考创作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把思维导图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笔者根据学生创作的思维导图以及文本的思路,互动创作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思维导图。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创作思维导图,不仅学生的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主写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对文本本身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其实,创作思维导图并不难,有时寥寥几笔的原创图画就能胜过千言万语。同时,思维导图的创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变得灵动、活泼、自然,这也是笔者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产生了改变学生作业形式的念头。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者,笔者在学校的所有年级进行了一次思维导图的讲座,与会者有学生,有老师也有家长,一个月后笔者有了重大发现:
二、思维导图——学生的特别作业
(一)词花争奇斗艳
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份思维导图作业,这是一堂生字教学内容,学生在听完课以后,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了一份作业:一朵鲜艳的花朵,花蕊是“青”字,旁边生出许多叶子,每个叶子都是由“青”派生出来的,并组成了词语,如“宁静”、“清水”、“晴天”、“感情”、“眼睛”等,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思维,增强了创造力与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辨析记忆的能力。一个“青”字在学生的脑海里竟能开出如此鲜艳生动的花朵来。类似的生字词语师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正如专家所言,思维导图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儿童而言,抽象文字的吸引力远远不及直观的图像和颜色。在教学过程中,“思維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发散性思维,契合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尤其是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由于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所以纯文字的学习与记忆方式对于他们是不适宜的,不仅学习进度慢,学习效果也差,久而久之,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有挫败感,这是让教育者很后怕的。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无限发散开来,特别是能让智力落后儿童发现其以前从未有过的创造力,点燃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后续学习的持久动力。
(二)课文顺藤摸瓜
一位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爱之链》时创作了一个“心”型的思维导图;这幅思维导图整合了课文词语积累(爱心中间),几组重要的词语意思的理解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的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内容,课文的主题,自己的感悟等,整个设计采用“心”型的构造,各元素之间用线条连接而成。这幅思维导图不仅契合了《爱之链》的文题和中心,而且外在设计也独具匠心的思维。创作这样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学生不仅乐意去完成,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对文本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顺藤摸瓜,对学生思考不完善之处进行及时补充并做出合理评价,这样的一路追踪,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三)单元藕断丝连
这是一个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自己整理的学习内容,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这是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主题为“说理”,每一篇课文都阐明一个深奥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天游峰的扫路人》赞扬了一位老人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大的麦穗》教育人们要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要错失良机;《山谷中的谜底》一文则告诉人们,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也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寻找更好的机会和方法来解决。学生巧妙地把三篇课文的主旨串联在一起,使得每篇课文丝丝相扣,整个单元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轮廓,这是学生复习的好方法。
三、思维导图——引发新的思考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着结构复杂、功能奇妙的大脑,他们在某一方面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只是学习思考的路径千差万别而已。教育者的作用在于协助儿童找到那条最简捷的学习路径,让大脑能把实践经验转化称为自我的知识和记忆。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条捷径,借助思维导图,笔者认为可以为学生带来以下的好处: 1.协助建立发射状的思考框架, 形成长期记忆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图式理论的学习法,学习者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平衡利用左右脑的不同机能,对每个思考点进行梳理、沟通,并以直观图形化的方式组织起来,使各思考点之间发生链接,让各思考点之间产生联系,形成思考的结构化系统,这种链条化、结构化的思考认知图式便于理解、识记,从而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
2.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去年笔者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之良教授的一次生动的思维导图的讲座。根据周教授的观点,听觉、视觉和运动知觉是一般学习者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一般来说,通过听觉接受的知识约低于10%,通过视觉接受的大约30%~50%,而通过运动知觉,即“做”接受的知识会大于75%。思维导图的创作综合了学习者的视觉和运动知觉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记忆和整理,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动手、动脑,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我思考、发现并创造,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同时,在学生創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不断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这种教学理念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引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彰显学生的个性
其实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表现也很明显,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们。所以笔者把学生的思维导图以小组方式进行展示,小组成员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口头介绍,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梳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笔者们不能用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价,应该多给予鼓励与褒奖,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与其他小组同学的思维导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总之,思维导图是发射性思维的形象化、图形化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地图”。它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其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开展,平衡他们在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引入,契合了语文作为锤炼思维工具的本真,也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师板书的新方式和学生作业的新形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片动感地带。
关键词:思维导图 新型板书 特别作业 新的思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4
语文是锤炼思维的工具,字、词、句段、章等语言结构单位只是语文用来表达思维的物质外壳,并不能涵盖语文的全部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应从语文学科本身,从锤炼思维的角度来指导语文教学,这也是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必然。学校引进“友善用脑”教育研究课题,旨在以课题为龙头,引领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思维导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思考工具,结合多元智能和全脑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左脑的逻辑、抽象的数字和文字以及右脑的想象、形象的颜色和图形、直观和空间等,借助外在可视化元素,如图像、颜色、符号和线条等,遵循简单、自然、直接、直观等容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把内在的抽象思维过程变成有颜色的、容易识别记忆的、有组织结构的形象化、可视化的心智地图。
一、思维导图——教师的新型板书
上图是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二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生成的一幅教学思维导图,这是一条游览线路图,以前的板书笔者较为注重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完整性,如:
比较两次板书,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深受学生的喜爱,它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思维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根据自己的思考创作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把思维导图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笔者根据学生创作的思维导图以及文本的思路,互动创作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思维导图。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创作思维导图,不仅学生的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主写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对文本本身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其实,创作思维导图并不难,有时寥寥几笔的原创图画就能胜过千言万语。同时,思维导图的创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变得灵动、活泼、自然,这也是笔者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产生了改变学生作业形式的念头。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者,笔者在学校的所有年级进行了一次思维导图的讲座,与会者有学生,有老师也有家长,一个月后笔者有了重大发现:
二、思维导图——学生的特别作业
(一)词花争奇斗艳
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份思维导图作业,这是一堂生字教学内容,学生在听完课以后,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了一份作业:一朵鲜艳的花朵,花蕊是“青”字,旁边生出许多叶子,每个叶子都是由“青”派生出来的,并组成了词语,如“宁静”、“清水”、“晴天”、“感情”、“眼睛”等,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思维,增强了创造力与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辨析记忆的能力。一个“青”字在学生的脑海里竟能开出如此鲜艳生动的花朵来。类似的生字词语师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正如专家所言,思维导图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儿童而言,抽象文字的吸引力远远不及直观的图像和颜色。在教学过程中,“思維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发散性思维,契合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尤其是对于智力落后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由于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所以纯文字的学习与记忆方式对于他们是不适宜的,不仅学习进度慢,学习效果也差,久而久之,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孩子有挫败感,这是让教育者很后怕的。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无限发散开来,特别是能让智力落后儿童发现其以前从未有过的创造力,点燃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后续学习的持久动力。
(二)课文顺藤摸瓜
一位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爱之链》时创作了一个“心”型的思维导图;这幅思维导图整合了课文词语积累(爱心中间),几组重要的词语意思的理解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的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内容,课文的主题,自己的感悟等,整个设计采用“心”型的构造,各元素之间用线条连接而成。这幅思维导图不仅契合了《爱之链》的文题和中心,而且外在设计也独具匠心的思维。创作这样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学生不仅乐意去完成,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对文本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顺藤摸瓜,对学生思考不完善之处进行及时补充并做出合理评价,这样的一路追踪,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三)单元藕断丝连
这是一个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自己整理的学习内容,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这是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主题为“说理”,每一篇课文都阐明一个深奥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天游峰的扫路人》赞扬了一位老人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大的麦穗》教育人们要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要错失良机;《山谷中的谜底》一文则告诉人们,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也要学会适当的让步,寻找更好的机会和方法来解决。学生巧妙地把三篇课文的主旨串联在一起,使得每篇课文丝丝相扣,整个单元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轮廓,这是学生复习的好方法。
三、思维导图——引发新的思考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着结构复杂、功能奇妙的大脑,他们在某一方面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只是学习思考的路径千差万别而已。教育者的作用在于协助儿童找到那条最简捷的学习路径,让大脑能把实践经验转化称为自我的知识和记忆。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条捷径,借助思维导图,笔者认为可以为学生带来以下的好处: 1.协助建立发射状的思考框架, 形成长期记忆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图式理论的学习法,学习者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平衡利用左右脑的不同机能,对每个思考点进行梳理、沟通,并以直观图形化的方式组织起来,使各思考点之间发生链接,让各思考点之间产生联系,形成思考的结构化系统,这种链条化、结构化的思考认知图式便于理解、识记,从而促进长期记忆的形成。
2.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去年笔者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之良教授的一次生动的思维导图的讲座。根据周教授的观点,听觉、视觉和运动知觉是一般学习者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一般来说,通过听觉接受的知识约低于10%,通过视觉接受的大约30%~50%,而通过运动知觉,即“做”接受的知识会大于75%。思维导图的创作综合了学习者的视觉和运动知觉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记忆和整理,还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动手、动脑,小组进行讨论,进行自我思考、发现并创造,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同时,在学生創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不断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这种教学理念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引发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彰显学生的个性
其实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在他们的思维导图中表现也很明显,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们。所以笔者把学生的思维导图以小组方式进行展示,小组成员运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口头介绍,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梳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笔者们不能用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价,应该多给予鼓励与褒奖,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与其他小组同学的思维导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总之,思维导图是发射性思维的形象化、图形化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地图”。它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其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开展,平衡他们在逻辑与想象、科学与艺术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引入,契合了语文作为锤炼思维工具的本真,也引发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师板书的新方式和学生作业的新形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片动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