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效率;提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等。下面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计算教学常常是很抽象和枯燥的,因此,现行教材非常注重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运算的意义。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引出计算需要。怎样解决“王老师一共要买多少本连环画?”的问题,就是说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16×3)的过程。这里16×3 虽然抽象,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这一数学现象,会根据情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计算方法。也就是说,计算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既理解算理,又掌握算法呢?那就该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虽然在这里它不是重点,但它是关键点,教师不去点拨,不去挑明,学生就会死记算式,而不去追问算式的合法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能领会算式的意义。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虽然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的教学设备还没有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是以1000 个小立方体方块为例,“将一个个小立方体结构化,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思想,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在没有1000 个小立方体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了解1000 这个数的大小,我给学生准备1000 个小计数棒。教学时,让学生一十一十地数,数出10 根,捆成一捆,就是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 个一百,捆成一大捆,就是一千。学生结合这样的情景感受了大数的意义,不仅培养了数感,也构建了“千”的概念,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毓飞.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
【关键词】小学数学;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效率;提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等。下面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计算教学常常是很抽象和枯燥的,因此,现行教材非常注重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运算的意义。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再引出计算需要。怎样解决“王老师一共要买多少本连环画?”的问题,就是说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16×3)的过程。这里16×3 虽然抽象,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这一数学现象,会根据情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计算方法。也就是说,计算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既理解算理,又掌握算法呢?那就该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虽然在这里它不是重点,但它是关键点,教师不去点拨,不去挑明,学生就会死记算式,而不去追问算式的合法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能领会算式的意义。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虽然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新的教学设备还没有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是以1000 个小立方体方块为例,“将一个个小立方体结构化,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思想,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在没有1000 个小立方体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了解1000 这个数的大小,我给学生准备1000 个小计数棒。教学时,让学生一十一十地数,数出10 根,捆成一捆,就是一百,再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 个一百,捆成一大捆,就是一千。学生结合这样的情景感受了大数的意义,不仅培养了数感,也构建了“千”的概念,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毓飞.小学生数学情感培养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