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导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多维解析“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的宏观问题,使一年级新生在明确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应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教学内容:大学的功能与本科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阶段本专业学习的内涵、范畴和方法;本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培养体系;本校、本学院的总体情况以及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办学思路、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成效;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学分制、课程学习和获得学位等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程设计;教育理念;人生定位;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09-03
  
  一、引言
  高校新生从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便步入了感悟知性生活、积累人生经验的新殿堂,而站在这座恢宏殿堂入口处的引导员之一便是讲授《专业导论》课的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导论》课的实质就是多维解析“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的宏观问题,使一年级新生在明确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应根据《专业导论》的整合性、针对性和融合性等特点,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教学内容:
  (1)大学的功能与本科教育的目的;(2)本专业学习的内涵、范畴和方法;(3)本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培养体系;(4)本校、本学院的总体情况以及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办学思路、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成效等;(5)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学分制、课程学习和获得学位等的相关要求。
  本文以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的《专业导论》课为例,谈谈笔者在开设这门必修课时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相关教学要点,希望以此作为我们研讨《专业导论》课程建设的引玉之砖。
  二、大学的功能与本科教育的目的
  郎咸平先生曾从全球竞争格局下产业链分工的视角探究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根据他的研究,所有行业的产业链均为“6+1”模式——在加工制造之外,还有6大软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6大环节是整条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利润最大的部分;在这种“6+1”的产业链分工模式中,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而不是“1”(加工制造);但是,中国目前以“1”为主而不是以“6”为主的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持这么高的大学生比例”。美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它掌控了产业链中这6个最有价值的软环节,并“通过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郎咸平先生由此作出两个结论: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与产业链“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关系”,因此,既不能归咎于“我们中国学生不用功”,也不能归因于“我们专业不对口”;第二,“本科阶段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大学生必须通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否则难以提升就业竞争力[1]。
  郎咸平先生的这项研究结论很有启示意义,可以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的功能和本科教育的目的。在英语《专业导论》课中,笔者将大学的功能概括为:古今思想在这里凝炼、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现代知识在这里播撒、人类智慧在这里传承。以美国为例,尽管它缺乏一个大国的历史底蕴,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使其能够吸取世界智慧,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活力之源。因此,我们的本科院校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和技校,不应片面强调专业化和技能化教育,更不能急功近利,将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庸俗化。从教育理念上说,精英教育不等于特权教育、大众教育(世俗教育)不等于庸俗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不等于培养普通技工或业务员。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应该也必须是培养学生成人和成才,即:通过情感、道德的培养和学术、技能的训练,完善大学生的知识智能结构,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具体而言,“成人”是指具备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健全的心智、强健的体魄、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成才”是指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年龄上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专业导论》的第一课就应该使一年级新生准确把握大学的功能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并借助真实、有趣的事例分析来避免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笔者在向学生解读何为“成人”时,不仅引用了中国的古训来阐释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使命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而且枚举了当代社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剖析现代公民素质和知识智能结构之于成功人生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这也正是发达国家的强盛之源。例如,美国评定“好学生”的三个标准是:学习成绩(grade)、身体素质(athletics)、为人处事(popularity),这与我们所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一脉相通、不谋而合的。大学生是国民素质的标杆,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价值迷失和人格残缺的畸形人才,那将是高校教师的失职和大学教育的失败。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1)高端人才,也称战略级人才,即能够成为领军人物的人才;(2)精英人才,即能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型人才;(3)通用人才,即能够从事一般业务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哪种级别的人才,都必须符合“成才”的基本内涵:首先,要有跨学科的优良知识结构;其次,要有运用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三,要有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只有在这些意义上真正“成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国家战略才有得以实现的人才基础。
  三、高等教育阶段英语专业学习的内涵、范畴与方法
  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意义是笔者为英语《专业导论》课设计的第二个议题。从性别结构看,高校英语专业中女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英语专业教育可以说就是对女性的教育;从家庭职责看,女性肩负着相夫教子即改造、提升男性的重大使命,“不朽的女人引领男人向上”(歌德语),因此,对女性的教育其实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教育。我们应该在这种战略高度上认识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时走出目前或多或少存在着的三个误区:(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外语教育的工具性;(2)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基础;(3)重语言和商务技能学习、轻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培养[2]。
   纠正上述偏差的对策是:首先,我们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告诉他们不能仅限于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而是应按中文系的标准铸造英语学习的学科性和文化性;其次,语言文学是我们的根本,商务类复合知识只是我们的特色,绝不能舍本求末、畸形发展;第三,我们应告诫学生:轻文化底蕴与综合素质培养必将导致思想浅、视野窄、定位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竞争力的后果。归根结底,《专业导论》课就是要解决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就英语专业而言,其在学科上的定位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三级学科);就本科学生而言,他们的定位是:成人、成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即志存高远,具备继续教育或职业提升的发展后劲)。
  那么,英语在本科专业层面上的学习范畴究竟是什么呢?这需要从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这个视角进行思考和论证。陈嘉映教授在《语言哲学》一书中深度探讨了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作用,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意义上解析了语言的实质、功能与奥妙[3]。根据现代语言观的论点,“科学把万物都拿来分析,从而建构起一个清清楚楚的世界,但这是另一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生活世界”[3]。真正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清楚分节的存在,真正的现实并不是一种现成事物的集合。“就人之为本体论的存在者来说,人的成象方式是语言,现实在语言中成其所是……现实不是由大大小小原子式分子式的事实组成的,现实是生生不息的涌动,但它在语言中成象”[3]。在语言这种成象方式中,现实是一种由各种因素及其属性、活动和关系错综勾连而成的世界,语言通过其“切分—组合”机制构筑了一个“逻辑空间”,世界便是在这个逻辑空间中呈现的现实。由此可见,对于人这种语言生物来说,语言建立了世界的结构,现实在语词的水平上成象。语言在实质上就是对世界和现实的一种建构:语言是事物的逻辑形式、思想是现实的逻辑形式。换言之,语词系统是人类经验的一种形式化:语词是生活经验的组织、语义是人类经验的结晶。“一种语言有意义,不在于这种语言中的各个语词互相联系互相定义,而在于这种语言结晶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它使我们能够有意义地述说这个世界”[3]。此外,既然每种语言都以其特有的、任意的方式把世界分成不同的概念和范畴,那么,“一种语言有多少词汇,对这种语言来说,世界就由这个数量的要素构成”[3]。
  “哲学家从理解语言的机制走向理解世界……语言的哲学分析得出的是世界的道理,不是语言的道理”[3]。现代语言观促发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全面的“语言转向”。因此,高等教育阶段英语专业学习的范畴必须涵盖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其中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语言学(语音学、句法学或狭义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文体学、修辞学、写作、翻译(笔译、口译、同传)、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等;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英语国家概况(美、英、加、澳、新)、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西方文明史、西方思想经典、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这种当代外语教育理念从国内一些外语院校的校名英译上即可见一斑,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文校名是“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文校名是“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这些外语名校在翻译自己的校名时不再使用“foreign languages”的字眼,正是为了避免被外界错判为低层次的“语言学校”。
  《专业导论》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传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首先要倡导一种“求知、好知、乐知”的学习态度,帮助高考成绩一般的新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引导高考分数高的学生消除自负感、培养进取精神。其次,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就英语专业而言,语言层面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学生不仅要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实践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听力训练针对的是反应、记忆和分析能力;口语应包括清晰训练、流畅训练、达意训练和得体训练四个方面[4];在学习阅读类课程时应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并提高思辨力;写作考查的是英文表达法的积累和语感(即对语言音乐性即节奏与韵律的敏感度);翻译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它挑战学生的心智和悟性(即对语词中各种精微层次和差异的感觉与转述);专业英语(如商务英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运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实操技能,等等。在文化层面上,语言其实是一种社会技艺,在世界和现实的“语言成象”即概念认知与隐喻表达之中都富含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关注映射在语言层面上的人类思想与行为,通过对语词的更敏锐的感觉来更敏锐地把握现实,并通过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打造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前所述,《专业导论》切忌空洞的说教,每一项内容、每一个论点都应该有兼具说服力和趣味性的实例分析。例如,笔者在论及语言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时,就首先引用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造就一个百万富翁可以只用三年,而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三代人”,然后解析汉语“富贵”一词的意味,引导学生进行这两种语言表述的对比,从中揭示在语言层面上折射出的人类既希冀物质充裕又追求精神品质的一种超越动物性的共同价值取向。接着,笔者进一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从逻辑上说,在英语的“How old is that little boy?”中为何不用“How young”、“How fast can that old lady walk?”中为何不用“How slow”、“How much does a poor farmer earn every year?”中为何不用“How little”?与之相对应的汉语问句也存在着同样的逻辑问题:我们问这个小男孩的年龄有多“大”而不是有多“小”、问那位老太太走路的速度有多“快”而不是有多“慢”、在对比贫民和富翁的收入差距时都是不加区别地问收入是多“少”。通过这类探究,笔者顺理成章地将话题导入“现代语言观”,从而有效激发了英语专业学生对语言奥妙和语言文化的研究兴趣。
  再如,在谈及如何练口语时,笔者首先通过大量实例具体讲授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主要差异,提醒学生在英语表述中必须选择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不能有失专业水准地混杂使用;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在练口语时关注清晰、流畅、达意、得体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尤其是他们往往忽视的得体训练即交际素质的培养,包括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措辞、仪态和表情。“政治正确、文化恰当、环境友好”(politically correct, culturally appropriat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现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中人类行为的普适原则,因此,无论你的英语口语多么的标准、多么的漂亮、多么的流畅,说出“I want to ask you a question”都是不礼貌的,而说出“Although Rita?Dove?is a Black poet, her vision is remarkably broad”(尽管丽塔·达芙是一名黑人女诗人,她的视野却非常开阔),则在潜意识里透着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这在当代政治话语里无疑是极端错误的。
  四、英语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培养体系
  《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对英语专业的竞争态势作了如下的统计分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余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点、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2007年,设置英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已经超过900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以上。关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这部研究专著认为:在全球化的新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外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一代国际化外语人才”[5]。
  由此可见,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方略应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以教学计划、学科建设、质量监控为支撑点,构建一个全方位综合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就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而言,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4项素质 + 4种能力”:第一,“4项素质”即由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构成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使命感、公益心、修养与品行等;“心理素质”是指对人生境遇的体验力、面对挑战和诱惑的态度、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心态;“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专业素质”包括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商务知识三个层面:(1)听、说、读、写、译基本功扎实,实际运用能力强;(2)通晓中西方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掌握经济、贸易、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熟悉国际商务活动的规则和程序。第二,“4种能力”即由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
  教学计划实质上就是一个体现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专业导论》接下来的一项教学任务便是帮助一年级新生深度解读《本科教学计划》中各个部分的深层意义,包括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支撑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向英语专业的新生旁征博引地解析了大学的功能与本科教育的目的、英语专业学习的内涵与范畴、英语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即:(1)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3)复合型、应用型、有特色、具备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这一目标与规格的课程体系是:以公共课程模块来优化心智结构和知识结构、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来培养语言运用技能、以专业知识课程模块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素质、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来培养商务实践能力、以综合运用课程模块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专业导论》课还应向一年级新生介绍本校、本学院的总体情况以及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办学思路、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就业前景和人才培养成效等,并帮助他们弄懂学分制、课程学习和获得学位等的相关要求(这方面可重点参考《学生手册》中的四个文件:《学分制与学籍管理规定》、《学位授予规定》、《学生修读课程管理规定》和《考勤管理规定》)。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功的大学教育应该以“成人 + 成才”为目标,以“情感、道德的培养 + 学术、技能的训练”为模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具备健全的人格基础、优良的知识结构与出色的工作能力的现代公民和优秀人才。作为凝炼思想、交融文化、播撒知识、传承智慧的神圣殿堂,高等学府应该也必须为莘莘学子诠释新的人生经验、注入新的生命意义、确立罗素所说的那种对“外部世界”的“健康信仰”,并为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生活、打造精彩人生构筑起坚实的素质基础。
  教师的水平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英语专业的教师尤其应该及时完成角色转换,将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升为做“文化人”而非“教书匠”,努力以学术研究来丰富教学营养、以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学水平;在语言教学中不能“见木不见林”地局限于语言符号的句法讲解而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以免在客观上误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忽视对语言敏感度和文化适应力的训练,以及对专业气质和个人形象的塑造。我们时常听人评价说“某某不像学外语的”,个中的蕴意即在于此。英语教师作为操双语、跨文化的学者和教育者,更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来完成培养具备现代公民素质的国际型英语人才的历史使命。教学相长,师生双方均应具备这种强烈的语言文化意识,这就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意义所在。
  《专业导论》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同样性质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是在“授业”,更是在“解惑”,通过课堂讲授和推荐课外必读书目,一方面教导学生避免对“学以致用”的功利主义误读,积极倡导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学以致知”观,另一方面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种最基本的生存关系。人类的智慧有两大类,一是源于间接经验的书本智慧(school smart),二是源于直接经验的生活智慧(street smart)。《专业导论》的课堂应该始终弥散着智慧的灵光,《专业导论》的教师应该始终践行着爱默生所定义的那份学者职责——“让人快乐、使人向上、给人指引”,而《专业导论》的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则应该能够清醒而自信地开启人生规划、领略求知乐趣、体验知性生活、感悟生命光辉。惟有这样,这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才不会变味,甚至异化为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始作俑者。
  
  参考文献:
  [1] 郎咸平.产业链阴谋II ——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4.
  [2] 李新博.论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P.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362.
  [3]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新博.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法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87.
  [5] 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R].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35—236.
其他文献
魏菡今年17岁,因为父亲曾是军人,所以她出生在沈阳,成长于山东。这个孩子现在是山东省沂水县第二中学的学生,是该校诗社社长,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魏菡6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县城附近的一座上游玩,她爸爸为了培养她的写作能力,让她写一篇作文。孩子说我还没上学呢,怎么写作文啊?爸爸就告诉她写文章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记下来,你现在还不认识字,不能用笔写,但是你可以用嘴说,然后我帮你记下来
期刊
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礼仪与当今社会发展同步。注重礼仪,学习礼仪,践行礼仪,已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共识。  礼仪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更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细读了金正昆教授的《商务礼仪》,金教授旁征博引的论述,儒雅不凡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真切地体会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话的蕴涵。  中国亘古至今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先
期刊
渥太华大学ESL词汇课程是专门针对非英语母语的国际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词汇的构词方法、词源探究、词汇在语境中的使用等,帮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系统性地扩大英语词汇量,满足学生听课、学习、交流等需求,顺利完成大学学习。了解和研究渥太华大学的ESL词汇课程的教法,对云南地方高校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红河学院为例进行讨论。    英语词汇及其在云南省地方高校的教学情况  没有语法,表达
期刊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时,他们的努力程度、耐力及技能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要训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自我效能感简单的说也可以认为是人的一种主体感受,对自己行为是否有效的感受。按照班杜拉的理论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
期刊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用牛皋、岳飞分别向老者问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女青年的长裙,周总理理发时被朱师傅刮破了脸这三件事,分别从“求助于人”、“冒犯于人”、“受犯于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由古到今,由普通人到伟人,详尽论述了讲礼貌的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明白本课谈论的中心话题——“礼貌”。围绕“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句引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作文原生态  作文是表达自身生命诉求、体现生命价值观、完成意义建构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良好媒介。目前,初中作文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作文主题崇高化,构思模式化,语言共性化;缺少个性化的思考、体验和表达,以致作文已变成了一种僵
期刊
缘起  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的年代正是他一生中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虽然那时的中国并不鼓励创造,那时的教育也不实行改革,但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仍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是生活的,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人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
期刊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向前摸索的速度总是很慢,很慢,且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在没有进入经典世界之前的一段漫长岁月里,我的教学依赖性相当强,几乎窒息在陈旧的语境里。   在起初那两三年里,灌输的手段与粗鲁的态度成了我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伎俩。当时的我放弃了对文本的独立解读,依靠别人的理解完成草率的备课,从来不知道“生活即教育”“用一辈子准备一节课”为何物,在缺乏对话与交流的境遇里,所有的
期刊
目前在日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高校统一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暴露出一些与日语学科所不符合的弊端。针对日语教师的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在国内尚处于空白。该评价体系采用最新的CMBI1.4系统数据分析,将学生的问卷中收集到的信息采用形态素解析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教师能更直观看到问题所在的研究报告并针对其问题提出教学改提案。然后进行信息反馈、效果验证,使这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其效用。    教学
期刊
摘 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桂系集团为了安抚少数民族,在广西民族地区积极推行“特种部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开创了现代教育的先河。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特种部族”教育 新桂系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22-0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盘踞西南的新桂系集团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一系列战争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