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远 忠厚继世长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aox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清俞氏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化名门世家之一,以其在文学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彪炳史册,荣耀故里。德清俞氏家学渊远,但形成文化世家主要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其中俞樾是最为主要的奠基人。
  据考,德清俞氏源于山东,其远祖俞希贤曾在元时出任提举。后来俞氏举家来到浙江省德清县乾元镇(城关)乌巾山麓南埭圩村隐居。据俞樾自云:“我家巾山阳,溯源自元末,堂堂希贤公,孙谋喜贻厥”。句中“巾山”,即为“乌巾山”或称“乌牛山”;“希贤公”就是俞氏的远祖俞希贤。
  


  俞氏来到德清,从元末至清初的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一直从事着默默无闻的农耕生活。但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一位学文有成的人物,此人便是俞樾的祖父俞廷镳。俞廷镳,字南庄,一字昌时,自幼聪慧。俞廷镳直到70岁时才中举人。他当时考取了头名,但主考官考虑到以他的高龄,朝廷可以恩赏举人,因此希望他把名额让给别人。俞廷镳欣然同意,但最后只恩赏了一个副榜,还不能算是中举。对此,俞廷镳却很坦然:“吾已年老,以此留与子孙,不亦善乎?”
  俞廷镳在五十岁时才生了儿子,取名俞鸿渐,有“渐展鸿图”之意。俞鸿渐(1781—1846),字议伯,号剑花、涧花,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乡试举人。工诗文,著有《印雪轩诗集》、《印雪轩文集》等。曾任知县,后常年游历在外。清道光年间,俞鸿渐相继生有两子:长子俞林,次子俞樾。
  
  文化世家的奠基人俞樾
  
  德清俞氏、俞樾的故里和出生地位于浙江德清县乾元镇以东约两公里处的南埭圩村。南埭圩村地理环境极佳,背靠乌巾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俞樾旧居的南侧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小河,行至其屋前的一段,河面突然宽阔。俞樾故里南埭圩故居原有一小楼,名“鹊喜楼”。俞樾有诗云:“乌巾山下旧居家,鹊喜楼头静不哗。一夜春风吹喜气,迢迢千里到京华。”是时俞樾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故有此句。“鹊喜楼”因屋后有一老树,喜鹊筑巢其上而得名。
  俞樾自小由其母教授四书,聘其祖母戴太夫人的侄孙为师,读书五年,每年送给先生的束修费为三个银元。据俞樾《曲园自述诗》记载,他一生所交学费只此十五银元而已。戴先生学问渊博,经史子集无不精通,俞樾在这五年的学习中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6岁时俞樾参加县试中秀才,17岁至杭州应乡试中式副榜第十二名,至24岁(1845)得中举人第三十六名。30岁时又与其兄俞林同至京城参加会试,结果中试第六十四名进士。俞林后在福建为官,1873年病逝。
  


  德清俞氏虽曾多次迁寓,但俞樾及其子孙仍每每以“德清俞氏”自居,以志不忘其本。俞樾曾亲制三枚印章:“乌巾山舍”、“德清俞氏”、“南埭村民”,传家为证。如今,德清俞樾故里南埭圩故居虽然早已无存,但当年由俞樾主持建造的“四仙桥”至今仍保存完整。“四仙桥”的桥柱上镌刻有俞樾当年撰写的书法对联,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双浆泛轻舠,绿水潆洄南北埭。一条横略彳勺,青鞵安稳往来人。”“嘉名登志乘,不劳仙蹟访骖鸞。野渡傍溪山,会有才人题驷马。”。“四仙桥”初名“普济桥”,清光绪年间由俞樾发起重建,并被众乡亲推举为建桥主持人,将普济桥更名为四仙桥应也是俞樾之意。俞氏自元末俞希贤始迁居德清,至清乾隆年间的俞廷镳及其子俞鸿渐,已出现了至少三位闻人。然不久以后,俞樾本人也将随之仙去。俞樾自早年离开故土,隔半个多世纪后回到故乡,内心自然感慨万千,也许这就是当初俞樾发起修桥、撰联,并以“四仙”命名的真正用意。
   清道光三十年(1851)俞樾赴京会试,中第六十四名进士,后来由于文字狱而罢官。积三十年之心血始入仕途,却转瞬成为泡影,使俞樾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他日后所作的收录在《春在堂》文集中的《曲园自述诗》可以看出他当时内心的感慨和无奈。其一曰:“云烟过眼了无痕,归卧乡山好杜门。万事是非凭吏议,一官去就总君恩。须知浮世原始梦,莫怪流言太不根。轩冕山林皆是寄,雪泥陈迹更休论。”其二曰:“使臣两载此停车,奉职何容计毁誉。竟使流言成市虎,或因明察到渊鱼。性刚自觉逢时拙,设短难辞虑患疏。圣主如天无不照,莫将咄咄向空书。”其三曰:“频年鸣肋恋微名,猿鹤应疑负旧盟。白简忽催人解组,青山早劝我归耕。版舆安稳迎慈母,治谱循良让阿兄。更喜山妻诗句好,朝冠卸后一身轻。”其四曰:“归期未定且徘徊,草草移居又一回。奴辈好随新主去,儿曹仍挟故书来。短檠三尺贫犹在,敞帚千金愿已灰。从此江河安我拙,休将旧业问蓬莱。”从诗句中不难看出,俞樾当时并没有什么怨恨,更多的是豁达与开朗。
   断绝了仕途的俞樾不久南归,在苏州定居,开始走上了著书立说和来往于江浙等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书育人之路。他潜心学术达40余载,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俞樾平生勤奋治学,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全集》500卷传世。
  


   在书法上,俞樾以隶书最为闻名,但他的行书也很有功力,如保存于苏州寒山寺的俞樾石刻碑文《枫桥夜泊》,便是传世佳作之一。作为俞樾故乡的德清县非常重视对俞氏文化的保护,对其书法作品均有所收藏。藏品中不乏俞樾行草兼备的信札手书体、隶书、行书、篆书等手迹墨宝。这些书法的创作年代应是在其中年以后。
  相传俞樾有门徒三千,限于资料,确切数字已很难考证,但从他执教书院的众多和延续时间之长来看,这一说法应是可信的。俞樾的弟子大部分来自国内,还有一些是从东南亚地区来求学的,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学生中不乏知名人物,如著名画家和篆刻大师吴昌硕,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等。甲午战争失败后,章太炎走出书斋,投入革命。为了不连累恩师,他曾写了《谢本师》一文公开发表,以示和俞樾断绝师生关系,这在当时成了一大奇闻。1932年5月,67岁的章太炎由上海来到北京,在周作人的家宴上他应嘱为俞平伯手书了《论语》,并称俞平伯为“世大兄”。按照我国的传统,一般对世交晚辈称“世兄”,而称“世大兄”的当更晚了一辈。章太炎是俞樾的弟子,所以理应称俞平伯为“世大兄”。正因为如此,日后俞平伯曾与家人说:“章太炎实际上并没有和俞樾断绝师生关系,当初他写《谢本师》一文是出于无奈和不愿意连累老师的善良用心。”
  


  清光绪十年(1885),自俞氏离开故土长达六十余年之久以后,俞樾不忘故土,陪同孙儿俞陛云回家乡德清参加县试。在这次考试中,俞陛云果不出所望中了第一名秀才。俞樾后来以“童孙何敢儒风流,郡试居然第一筹。牵牵老夫心也喜,不辞两月共乘舟”记之。诗中“不辞两月共乘舟”句,应是描写他们当时从苏州到德清的船期,路途之遥远和艰辛可想而知。同年秋天,俞陛云至杭州参加乡试,得中第二名举人。次年春,俞陛云参加了在京城举行的进士考试,结果因名额已满而未被录取。光绪二十四年(1898),31岁的俞陛云终于考上进士,参加殿试后中得第三名及第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俞陛云被钦放四川副主考;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民国三年任清史馆协修。俞陛云在史学研究上有一定的成就,也写得一手好书法。德清博物馆收藏了他早年的多幅作品。
  


  
  俞樾的曾孙俞平伯
  
  俞陛云生有三女一男,俞平伯是唯一的男孩。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俞平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他所著的《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他也是诗人、作家,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
  俞氏四世同堂,俞平伯的童年跟随曾祖父俞樾,每晚由俞樾教学写字,直至1907年俞樾逝世后才终止,时年俞平伯七岁。对于这段往事,俞平伯后来以“九秩衰翁灯影座,口摹贴教重孙”来形容。
  俞氏几代人均有较深的书法功底,俞平伯也不例外。德清县博物馆收藏了他1938年39岁时书写的绳头小楷《江南春赋》扇面,可以看出他书法的深厚功力。另一幅楷书《杜老秦州诗》,是他1962年63岁时的作品,浓厚稳重,显露了俞平伯从中年步入老年的沉稳之气。
  


  1902年,82岁的俞樾与3岁的曾孙俞平伯在苏州寓中合影。时隔半个多世纪,1987年1月,87岁的俞平伯时也携曾孙俞丙然照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对于俞家来说意味深长,因为德清俞氏从俞樾至俞平伯以后连续三代单传。俞平伯生有两女一男三个子女,儿子排行第三,名润民。俞润民生有一男一女,子俞昌实。俞昌实1983年生有一子,名丙然,为俞平伯的曾孙。俞丙然出身的年代,正逢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巧的是又赋予了俞氏一个男孩。当俞氏第七代传人俞丙然出生后,俞平伯赋诗曰:“闻得佳儿可象贤,吾家五世尽单传。不虚仙李孙枝秀,六月秋生字丙然。东涂西抹漫留痕,弓冶箕裘讵复存。八十年中春末老,已延祖德到云昆。”最后半句,俞平伯借用了俞樾《临终自喜诗》中的原句,但将其中的“傥”字改成了“已”。他在自注中云:“清光绪丙午(1907年2月5日)曲园公临终自喜诗云:‘更喜峥嵘头角在,傥延祖德到云昆’。时衡八令,知期望甚殷,读之感泣,瞬历七十七年,今丙然于公为昆孙,斯言信矣,敬遵原句,得易一字,以完夙愿,亦先人之喜也。”俞平伯对改易一字非常慎重,特地写信征求老友叶圣陶的意见。后来俞平伯在家书中言:“圣翁有书云:‘易以‘已’字至工切’,得老友批准,可喜。”对曾孙丙然的降生,俞平伯深为欣慰,曾说:“嗣续是我家的大问题。当我未出生时,曲园公盼之极切,现在轮到我了。我可以向曲园公交卷了。”(图8)(图9)(图10)。
  


  俞平伯生于1900年,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在众多同窗好友中,朱自清和叶圣陶应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位朋友。朱自清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他们的大学时代正值我国新文化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作为时代的青年,他们走在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在人生的道路上烙上了永恒的纪念。1919年底,俞平伯从北京大学毕业,和同学傅斯年去英国留学。后来由于英镑涨价,自费又尚有不周,第二年的三月便回国了。1921年底,俞平伯第二次出国留学。12月31日,在即将赴美国之前,和朱自清、叶圣陶、许昂若在杭州合影留念。
  1924年,经人推荐,俞平伯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当时朱自清也在那里教书。俞平伯在此只教了半年书,但其间和朱自清共同探讨新诗,友谊日深。朱自清曾为俞平伯出版的书作过许多序和评介,为俞平伯出版诗集所作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平伯底诗,有些人以为艰深难解,有些人以为神秘;我却不曾觉得这些。我仔细地读过《冬夜》里每一首诗,实在嗅不出什么神秘气味;况且作者也极反对神秘的作品,曾向我面述。或者因他的诗艺术精炼些,表现得经济些,有弹性些,匆匆看去,不容易领解,便有人觉得如此么?那至多也只能说是‘艰深难解’罢了。但平伯底诗果然‘艰深难解’么?据我的经验,只要沉心研索,似也容易了然,作者底‘艰深’,或竟由于读者底疏忽哩。”
  


  1948年8月12日,全国即将解放前夕,朱自清逝世。失去了一位知己好友,俞平伯无比悲痛,他创作了《诤友(朱佩弦兄遗念)》、《忆白马湖宁波旧游(朱佩弦兄遗念)》等两篇散文,表达对好友的深切怀念。
  1990年,俞平伯逝世,享年91岁。
其他文献
沈铨(1682-1762后)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人,是清代中叶颇负盛名的画家。工写花卉翎毛,设色妍丽,画人物得不传之秘。  沈铨年少时因家境贫困,随父学扎纸花、纸冥屋等手工艺。后在平湖拜花鸟画家胡湄(字飞涛,号晚山,又号秋雪,浙江平湖人)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至20岁左右,专事绘艺,并以此为生。清初至乾隆年间,花鸟画风格多样,有以八大山人和石涛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恽派、以高其
期刊
其实,蛮多复杂的事情呢,它又蛮简单;但是蛮多简单的事情后面呢,又蛮复杂。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团长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把这个简单又复杂的真理告诉木头疙瘩一样的士兵许三多。  这确实是个真理,无处不在,在庞杂的中国古陶瓷收藏界亦同样适用。颜色釉瓷器正是其中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一个类别。    颜色釉,港台地区更习惯叫做“一色釉”或“一道釉”。与五彩斑斓的青花和彩瓷相比,颜色釉瓷的魅力全靠单一而美丽的
期刊
旬前接友人周君来电,说从中国嘉德春拍竞得吾乡先生明程嘉燧(1565—1663)扇面一件,语含欢喜之情;又言嘉德同时拍卖的还有乡先生明李流芳、娄坚之精品,唯惜其价格太高,无力竞拍了。周君说程氏此作虽精彩莫言,然犹可宝重者,其上又有乡先生明唐时升(1551-1636)的题跋。我闻之不禁失声:“真好东西也!何时可一睹芳容?”周君说现在沪上,改日回嘉,定当带归,到时可前来欣赏。    昨日接周君电,说扇面
期刊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德清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内羊尾巴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文化遗址之一,县境周初属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时吴时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德清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    德清是原始瓷的故乡,德清县所在东苕溪流域是德清窑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地,也是商周时期土墩墓和遗址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原始瓷是土墩墓、商周遗址、
期刊
火烧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1984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县文物工作者发现。2007年3月至5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火烧山窑址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窑炉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器形有碗、盘、罐、鼎、盂、簋、窑具等。纹饰装饰复杂,有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倒U形绞索状绹耳等。采
期刊
这些半路出家的收藏者,对红山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并执着地探索远古之谜。实际上,红山文化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徐俊民:天上掉下个玉猪龙    五年前,徐俊民在内蒙古开了家古韵斋古玩店。10多年前,他便与红山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夏,徐俊民到乡下探亲。野外游玩时,在一座小山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一半埋在泥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呈半圆形。由于风吹雨蚀,表面呈现出一层白黄色的皮壳。
期刊
吴自牧著《梦梁录》,乃缅怀十三世纪杭州全盛时期之作。据书中所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有专为官府或私人举办宴会庆典的专职机构,有“排办局”之设,专为宴会场地布置家具,亦提供家具租赁,诸如桌椅、交椅、桌凳、几案等。这大概是中国典籍中有关类似二十世纪室内设计的最早记载。排办局主理宴会家具的布置,包括编排主家席与客席位置,提供宴会庆典所需一应座椅及装饰陈设等。官民庆典各有不同礼仪,得按规章筹办。    
期刊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古文化,随处可以俯拾到各种带有娱乐性质的雅玩,能使人快从中来,乐而忘忧。之所以称其为“雅玩”,是因为它们总是以正、雅为标志,以玩为形式,以乐为目的,怡情悦性,强身健体。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雅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雄建和柔美之分,益力和益智之别,较力和竞技之差,刚烈和恬适之异。特别是众多萧墙之内的兰闺雅玩,优雅别致,消闲娱乐性更强,为寂寞深闺增添无数乐趣,深为闺阁佳丽所乐道。跨越
期刊
颜色釉瓷器以纯美幽淡和追求颜色与器形的和谐,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色釉瓷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轨迹。  颜色釉瓷器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怎样鉴赏颜色釉瓷器,颜色釉瓷器又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文物鉴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    《文物天地》:颜色釉陶瓷是陶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釉瓷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马未都:按科学的方法分类,颜色釉包
期刊
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的湖州市德清县,是我国六朝时期德清窑瓷器的主要产地。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以后,湖州市和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在考古调查工作中又新发现了一大批古窑址,并采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这些古窑址中有商末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窑址,东汉、隋唐时期的瓷窑址。本文着重关注德清原始青瓷窑址,希望通过对它们的分析解读,探寻我国瓷器的源头。    追寻原始青瓷的生发脉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