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型政府”之语义界说,结合建--设生态型政府所遭遇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要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措施:一是要健全社会法规制度,科学安排筹划;二是要规划好建设主体,紧跟党政步伐,呼吁大众投身其中;三是密切关注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治理;四是加快产业升级,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发展绿色经济;五是加强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生态水平。
关键词:生态行政;管理
1“生态型政府”之语义界说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如今行政改革关键的前进方向,尤其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为群众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带动各方面的进步。政府的服务需要具备以下特性:透明负责、群众参与、面向大众等,而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均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例如森林和江河等,这些要素本身具有作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使是经过人们改造过的局部生态环境如景观等也具有公共性。同时近年我国的公共生态危机的发生,政府作为拥有公共权威的组织,作为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对生态环境负有责任。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的公共生态危机,公众要求政府负起“生态责任”。所以进行生态行政的改革是符合政府本身宗旨和大众心声的。
2建设生态型政府所遭遇的问题
“十二五”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兼顾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生态行政水平的提高,美化环境,但目前我国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自然环境问题显著,而且“行政生态”面临不平衡的状态。
2.1生态措施的采取不够及时”导致“行政生态”不平衡
“生态型政府”的理论依据乃是衍生于行政学与生态学的“生态行政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所谓“生态行政学”,是指研究行政主体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推动社会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把握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学知识前提下,适应遵循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需要而如何实施行政行为的一门科学。根据对“生态行政学”的解读,笔者认为,在“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中,政府职能调适的首要条件在于将“生态管理”确立为其基本权限或基本职能。当前,政府职能尚未实现向“生态管理”的转变,在少数地区,政府越位错位虚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管理方式落后、制定环境政策与决策主观随意,主要依靠行政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这正是政府管理无视自然环境恶化和滞后于经濟、政治、社会等“行政环境”要素的变化的表现。
2.2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不利于社会科学发展
我们认为,第一,若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传统的经济优先的思想还是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引发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从长远角度考虑,生态环境效益重于经济效益。但实际上,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往往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GDP数字的盲目过度追求忽略了生态的因素。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未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此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相当突出,这都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及官员仍对此持冷漠态度。
二来,工业废气废水直接排放,导致环境不堪重负,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从而不利于建设生態文明社会。与所有的工业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时至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首先,我国的工业体系因其产业重型化、结构趋同化和产品初级化的缺点,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其次,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中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甚至也远远超过了印度。
最后,地区发展差距大,许多地方不具备科学发展的观念,生态危机与脱贫困难问题同时存在。科学发展是现代社会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在我国众多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生态意识淡薄,人们尚未意识到“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价值,认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注重短期效益。
3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措施
3.1健全社会法规制度,科学安排筹划
第一,健全的法规是地方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要格外重视。建议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市级沙、石、土资源管理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等多个涉及生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吸引专家学者参与城市规划,提升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水平,积极解决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五大问题:明确城市的性质,找准科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合理划分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城市建设的先后次序,明确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功能、职责。
3.2规划好建设主体,紧跟党政步伐,呼吁大众投身其中
建议各行政部门要建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环保部门设生态办,承担计划制定、任务分解、绩效考核等工作。除了政府重视、部门协调外,各地还要积极吸纳民间力量参与、监督政府的生态管理工作。比如,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厦门市,其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迄今采取的措施有:设立生态建设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以“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建设为载体,带动家庭、社区、全民参与保护环境;与全市的13个民间环保组织合作,发挥其在环保宣传、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各地既保证了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促进了生态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一举两得。
3.3密切关注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治理
首先,各地都以群众密切关注的、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环境疑难问题为突破口,整治环境,美化市容。例如浙江省按照“一次规划、三年实施”的原则和“区域一体、集中连片”的要求,以钱塘江、太湖流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选取基础较好、政府重视、有资金配套能力的地区作为示范区域,科学编制方案,因地制宜地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污染治理模式,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政府要着力解决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车站码头、公共厕所脏乱问题,严防无序占道经营;配合各区政府加强城市老旧居民区、建筑物楼顶及立面整治、改造,按照减量、规范、美观的原则对建筑物的户外广告、门店招牌、附着设施进行治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立交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强化违章建筑的巡查、管控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构建文明整洁、合理有序的市容市貌。 其次,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要区分不同的功能区,修复已破坏的、脆弱的生态系统。积极探索水源开发区域治理,成立水源管理委员会。如杭州的河小二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加强对水源进行宏观调控和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每年拿资金支持江流域综合整治,共同保护水源地。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降低水土流失率,修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无独有偶,浙江也将全省划分为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浙西南山地生态区、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浙东近海及岛屿生态区6大生态区和15大生态亚区,每个生态区都制定了不同的保护目标和发展措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目标。
3.4加快产业升级,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发展绿色经济
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在贵阳,污染防治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居民生产方式、发展有機农业结合在一起,既有效保护了各类资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农副产品的经济价值,提高了农民收入。把环境保护与区划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工作结合起来。首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意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项目,同时实行产业与行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其次,注重改造传统产业,在废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并逐渐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3.5加强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生态水平
在提升生态水平的关键阶段,地方要特别重视科技力量,要大力引进先进科学经验和方法,使科学化渗透进入生态建设中。一是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网络。比如,以城管局信息网为例,我们建议通过点对点会议、全网多点会议、分组会议、桌面会议、远程指挥等形式实现日常城管工作的快速会商。二是实施渣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对在建工地、渣土消纳场设置监控终端,在渣土运输车上安装GPS设备,做到源头、过程、终端全线管理,有效查处渣土运输过程中的黑车经营、违法乱倒、不按批准线路行驶、超载超速、沿路抛洒等问题,全面提高精細化管理实效。
4结束语
生态行政管理是一门全新的边缘学科。目前我国研究生态行政管理的著述还比较少。我们要在在党政领导、社会参与的基本格局下,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并以重大环境问题为突破口,综合运用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工具,整治环境,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而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经济。
关键词:生态行政;管理
1“生态型政府”之语义界说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如今行政改革关键的前进方向,尤其要注意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为群众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带动各方面的进步。政府的服务需要具备以下特性:透明负责、群众参与、面向大众等,而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均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例如森林和江河等,这些要素本身具有作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使是经过人们改造过的局部生态环境如景观等也具有公共性。同时近年我国的公共生态危机的发生,政府作为拥有公共权威的组织,作为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对生态环境负有责任。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的公共生态危机,公众要求政府负起“生态责任”。所以进行生态行政的改革是符合政府本身宗旨和大众心声的。
2建设生态型政府所遭遇的问题
“十二五”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兼顾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生态行政水平的提高,美化环境,但目前我国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自然环境问题显著,而且“行政生态”面临不平衡的状态。
2.1生态措施的采取不够及时”导致“行政生态”不平衡
“生态型政府”的理论依据乃是衍生于行政学与生态学的“生态行政学”,已有60多年的历史。所谓“生态行政学”,是指研究行政主体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推动社会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把握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学知识前提下,适应遵循自然生态平衡规律的需要而如何实施行政行为的一门科学。根据对“生态行政学”的解读,笔者认为,在“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中,政府职能调适的首要条件在于将“生态管理”确立为其基本权限或基本职能。当前,政府职能尚未实现向“生态管理”的转变,在少数地区,政府越位错位虚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管理方式落后、制定环境政策与决策主观随意,主要依靠行政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这正是政府管理无视自然环境恶化和滞后于经濟、政治、社会等“行政环境”要素的变化的表现。
2.2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不利于社会科学发展
我们认为,第一,若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传统的经济优先的思想还是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引发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从长远角度考虑,生态环境效益重于经济效益。但实际上,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往往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GDP数字的盲目过度追求忽略了生态的因素。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未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此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相当突出,这都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及官员仍对此持冷漠态度。
二来,工业废气废水直接排放,导致环境不堪重负,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从而不利于建设生態文明社会。与所有的工业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时至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首先,我国的工业体系因其产业重型化、结构趋同化和产品初级化的缺点,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其次,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中国单位GDP能耗不仅远远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甚至也远远超过了印度。
最后,地区发展差距大,许多地方不具备科学发展的观念,生态危机与脱贫困难问题同时存在。科学发展是现代社会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在我国众多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生态意识淡薄,人们尚未意识到“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内在价值,认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注重短期效益。
3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措施
3.1健全社会法规制度,科学安排筹划
第一,健全的法规是地方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要格外重视。建议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市级沙、石、土资源管理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等多个涉及生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吸引专家学者参与城市规划,提升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水平,积极解决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五大问题:明确城市的性质,找准科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合理划分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城市建设的先后次序,明确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功能、职责。
3.2规划好建设主体,紧跟党政步伐,呼吁大众投身其中
建议各行政部门要建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环保部门设生态办,承担计划制定、任务分解、绩效考核等工作。除了政府重视、部门协调外,各地还要积极吸纳民间力量参与、监督政府的生态管理工作。比如,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厦门市,其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迄今采取的措施有:设立生态建设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制度;以“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建设为载体,带动家庭、社区、全民参与保护环境;与全市的13个民间环保组织合作,发挥其在环保宣传、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各地既保证了市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促进了生态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一举两得。
3.3密切关注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治理
首先,各地都以群众密切关注的、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环境疑难问题为突破口,整治环境,美化市容。例如浙江省按照“一次规划、三年实施”的原则和“区域一体、集中连片”的要求,以钱塘江、太湖流域和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选取基础较好、政府重视、有资金配套能力的地区作为示范区域,科学编制方案,因地制宜地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污染治理模式,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政府要着力解决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车站码头、公共厕所脏乱问题,严防无序占道经营;配合各区政府加强城市老旧居民区、建筑物楼顶及立面整治、改造,按照减量、规范、美观的原则对建筑物的户外广告、门店招牌、附着设施进行治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立交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强化违章建筑的巡查、管控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构建文明整洁、合理有序的市容市貌。 其次,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要区分不同的功能区,修复已破坏的、脆弱的生态系统。积极探索水源开发区域治理,成立水源管理委员会。如杭州的河小二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加强对水源进行宏观调控和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每年拿资金支持江流域综合整治,共同保护水源地。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降低水土流失率,修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无独有偶,浙江也将全省划分为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浙西南山地生态区、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浙东近海及岛屿生态区6大生态区和15大生态亚区,每个生态区都制定了不同的保护目标和发展措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目标。
3.4加快产业升级,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发展绿色经济
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在贵阳,污染防治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居民生产方式、发展有機农业结合在一起,既有效保护了各类资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农副产品的经济价值,提高了农民收入。把环境保护与区划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工作结合起来。首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意引进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项目,同时实行产业与行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其次,注重改造传统产业,在废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型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并逐渐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3.5加强管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生态水平
在提升生态水平的关键阶段,地方要特别重视科技力量,要大力引进先进科学经验和方法,使科学化渗透进入生态建设中。一是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网络。比如,以城管局信息网为例,我们建议通过点对点会议、全网多点会议、分组会议、桌面会议、远程指挥等形式实现日常城管工作的快速会商。二是实施渣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对在建工地、渣土消纳场设置监控终端,在渣土运输车上安装GPS设备,做到源头、过程、终端全线管理,有效查处渣土运输过程中的黑车经营、违法乱倒、不按批准线路行驶、超载超速、沿路抛洒等问题,全面提高精細化管理实效。
4结束语
生态行政管理是一门全新的边缘学科。目前我国研究生态行政管理的著述还比较少。我们要在在党政领导、社会参与的基本格局下,加强完善法律法规,并以重大环境问题为突破口,综合运用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工具,整治环境,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进而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