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幼年【释义】: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十岁之前的孩子,特别纯真,特别有趣,特别贪玩,特别随意。生活习惯需要培育,学习习惯需要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轻视学生习惯的培养,更不能忽略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四年级以下的任教老师,更要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抓好习惯养成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甚至是一生。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只有生活习惯好的孩子,学习习惯才会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单方面的,内容纷繁,面广。如早睡早起习惯,爱劳动习惯,讲究卫生习惯,尊老爱幼习惯等等。现代(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也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对孩子非常溺爱。特别是隔代管护的家庭,孩子成为祖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他们认为孩子都还小,长大就懂事了。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一笑了之。已经上学的孩子,多数家长或监护人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生活方面的事情长大了就会懂事。或者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殊不知,生活习惯不正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绝对不会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什么东西都乱丢乱放,作息习惯没有规律,就会使孩子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做事浮躁,敷衍了事,学习更是不会好的,即使学习成绩好也是暂时的。因此,家庭一定要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为将来的成长之路夯实基础。
其次是学校层面:学校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学校最基本的任务是育人。而作为小学阶段来说,教育的重点除了具体知识的掌握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从多年的观察来看,行为习惯抓得好的学校,教育质量效果明显,行为习惯抓得差的学校,教育质量都比较滞后。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同时落实人力、物力、经费。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人员管理到位,经费保障到位,措施具体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评比奖惩到位。经常开展“学榜样·树典型”、“小手拉大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把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带到家庭、感染家人、带到社会,影响群众,促使大人们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工作落实到行动上,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做好入学新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新入学的孩子,行为习惯还停留在家庭的状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笔者认为,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不应该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先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是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等。其次是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听的习惯、写的习惯,思的习惯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把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好了,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二是做好原在校生不良习惯的整纠。目前,在农村学校,不少教师忽略了小学生入学前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之后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吵吵闹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这样的学校,这类教师应该警醒,应该查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制定学生行为习惯整纠计划,教育学生生活上该怎么做,学习上该怎么学。在整纠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并且,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上。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事例,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有一天,他的一位学生有礼貌地向他问好,他却气哼哼地说“我不好!”,让这名学生很是尴尬……良好习惯的培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種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学校、教师不仅要培养新生的良好习惯,还要和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要立足当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作者单位:可乐彝族苗族乡教育管理中心)
幼年【释义】:三岁左右到十岁左右的时期,十岁之前的孩子,特别纯真,特别有趣,特别贪玩,特别随意。生活习惯需要培育,学习习惯需要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轻视学生习惯的培养,更不能忽略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四年级以下的任教老师,更要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抓好习惯养成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甚至是一生。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只有生活习惯好的孩子,学习习惯才会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单方面的,内容纷繁,面广。如早睡早起习惯,爱劳动习惯,讲究卫生习惯,尊老爱幼习惯等等。现代(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也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对孩子非常溺爱。特别是隔代管护的家庭,孩子成为祖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他们认为孩子都还小,长大就懂事了。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一笑了之。已经上学的孩子,多数家长或监护人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生活方面的事情长大了就会懂事。或者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殊不知,生活习惯不正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绝对不会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什么东西都乱丢乱放,作息习惯没有规律,就会使孩子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做事浮躁,敷衍了事,学习更是不会好的,即使学习成绩好也是暂时的。因此,家庭一定要重视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为将来的成长之路夯实基础。
其次是学校层面:学校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学校最基本的任务是育人。而作为小学阶段来说,教育的重点除了具体知识的掌握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从多年的观察来看,行为习惯抓得好的学校,教育质量效果明显,行为习惯抓得差的学校,教育质量都比较滞后。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同时落实人力、物力、经费。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人员管理到位,经费保障到位,措施具体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评比奖惩到位。经常开展“学榜样·树典型”、“小手拉大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把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带到家庭、感染家人、带到社会,影响群众,促使大人们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工作落实到行动上,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是做好入学新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新入学的孩子,行为习惯还停留在家庭的状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笔者认为,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不应该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先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是生活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等。其次是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读的习惯、听的习惯、写的习惯,思的习惯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把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好了,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二是做好原在校生不良习惯的整纠。目前,在农村学校,不少教师忽略了小学生入学前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之后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吵吵闹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这样的学校,这类教师应该警醒,应该查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制定学生行为习惯整纠计划,教育学生生活上该怎么做,学习上该怎么学。在整纠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并且,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上。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个事例,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有一天,他的一位学生有礼貌地向他问好,他却气哼哼地说“我不好!”,让这名学生很是尴尬……良好习惯的培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種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学校、教师不仅要培养新生的良好习惯,还要和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要立足当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把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作者单位:可乐彝族苗族乡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