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神迹的小矮人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e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想不通约翰·欧文是如何做到在复杂叙事里埋设那么多细节却有条不紊的?他近年抛出的每一部著作,都执着于用传统写实主义手法来讲述简单的故事。这些作品当中,在国内大受欢迎的有《苹果酒屋的规则》及《寡居的一年》,一方面也是因改编成电影的缘故,不过我个人并不太喜欢电影,缺乏了欧文式绵密的笔触,两小时的剧情省略了许多趣味,直抵主题。
  《为欧文·米尼祈祷》是他上世纪80年代末的作品,在他几部受欢迎的大作引入国内后再次被译介过来,宏篇巨制,近600页的厚书,令人咋舌。书中刻画了一位嗓门尖利、形貌不起眼的侏儒人欧文·米尼,他是花岗岩采石场老板的儿子,与主人公约翰从小一起长大,既为同学,又是知己。欧文在棒球赛时无意间用球击死了约翰的母亲,然而两人并未因此成为仇人,而更近一层、有了血缘关系般的兄弟之情。
  一个是天资聪颖、长相无奇的侏儒人,一个是不知生父为何人的富家私生子。在他们成长期间,作者用很多童趣游戏、戏剧演出、宗教场景,甚至时不时插入越战期间美国政治环境等背景,使其在虚拟叙述中挺立着清晰的历史线索,也使得故事真实而完整。
  如果仅从探索书中两位主角的友谊而言,它的文学性已然足够,但作者显然不满足于这一点,大段关于宗教信仰的戏剧演出,将体型矮小的欧文·米尼象征为幼年的耶稣,以及对他所言的语句都采用粗黑体,都表明作者在此人物身上寄托了犹如对神迹般的敬仰;而文中时不时插入的时事背景的交代,倒让我想起那位曾经象征现代美国精神的阿甘,差人一等的外在条件,却有着天赋异禀,经历一番时代变迁后,仍保有着他的天真和热情。
  作为一位美国作家,能如此忠实于古典式、传统式的写作,实在难能可贵,在当今美国文坛,很少有人沉得下心来构筑如此恢宏的著作,约翰·欧文更注重素材式写作,也即选取自己关注的某个点,再延伸出情节、人物和时代。他自己也承认深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颇深,在这位19世纪透着哥特式阴冷气氛的英国作家笔下,人物和社会现实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将其全部著作通读一遍,或许就能串联起整个19世纪期间英国经济、社会、法律、工业等历史,正如有人形容巴尔扎克是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样。
  约翰·欧文在《苹果酒屋的规则》中涉及了孤儿、种族文化、打胎等近代美国史上较受关注的话题,而在《为欧文·米尼祈祷》中又涉及宗教信仰、越战、反战等话题,它们都同属于美国文化和历史,在本国读者看来,都具有了十分真实和细腻的质感。然而,对于不了解美国历史、西方宗教和社会环境的华人读者而言,它无异于嚼蜡,但同样也有助于你在故事中去了解那段时期。
  据说,《为欧文·米尼祈祷》被拍成电影,因故事和人物皆有改动,另取它名《西蒙·伯奇》,有人不排斥电影,认为它是小说的变奏,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大部分约翰·欧文的读者却拒绝去电影院观看此片。的确,电影的直观和主题意识使之缺乏许多书中的动人之处。作者在写书的同时也参涉剧本创作,小说是其生命,剧本则是消遣,本人认为如将两者有机结合,倒不失为对作家的一种磨炼。剧本的结构、框架和小说的离题、繁复,前者要外化为客观形式,而后者更讲究意识的多面。作者在此书中便时有这种结合穿插手法,特别在情节的细化上,有着十分具体的观感,比如讲到米尼母亲关在小屋内为抵抗采石场巨大的爆破声而放大唱片音量那段,唱片机上的针在震动中不时跳起的画面时常映入我脑海,很像电影中出现的特写镜头,跟在场景描述的镜头后面,形象而生动。
  作者在小说中也十分自由地穿梭往来,遵循了日常生活中人们讲述经历时倒叙中含有插叙、插叙中又有倒叙的无序方式,这更考验作者的叙述功底,毕竟,在一部长篇小说中要做到前后叙述不出现矛盾是非常困难的事。书中交代主人公约翰的母亲在一次棒球赛中被球击中太阳穴倒地身亡,然而在后面的叙述中她又重新“活”过来——这也是文学的力量所在,它可以让生命永恒!同样道理,一个塑造成功的文学形象,它将永驻。欧文·米尼注定也将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永驻的生命体。
其他文献
大约是半年前我接到了《战役学发展研究》的书稿,当时心里颇为犹豫,一则自己对这个专业涉猎太少,深怕对书稿不能很好把握;二来据说作者身居要职,以前也曾耳闻有编辑与领导作者修改意见相左,最后弄得尴尬收场,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发憷。不过很快就感到十分好奇:作者是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能用地道的英文著书立说;他是一位政府官员,却写出艰深的军事基础理论专著;福建全省只有几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
期刊
对官方或学界公布的某些研究调查,我常有“不知其所云”的反骨倾向。尤其学界为了显示严谨,总要在研究案中先构筑研究方法和评量指标,然后据以调查,形成结论。  在某些硬科学领域,这样的方法都暗藏偏见与谬误;在人文学科里,问题只会更大,对自己的假设永远抱持更大的怀疑——这是被外界视为权威的学术界,为了在多元化的社会挣得更大的信用,应有的“谦逊”。  否则所谓的报告一旦公布,媒体冷落就罢了,若予以重视大加报
期刊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2010年的电视屏幕,这种颜色或许是粉色。粉是女人的颜色,也是暧昧的颜色。一栏叫做《非诚勿扰》的相亲综艺节目一度成为了收视率的无冕之王,与此同时,略显疲软的图书市场也迎来了一支异军突起的粉红军团——遍地开花的情感书,迅速击败了各路新书的成绩,构成了2010年书市的独特风景。    让人记住你的书名    说起来非常巧合,在接手曾子航《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的营销之前,我曾经在
期刊
有些故事是会让人耽溺的,它们有强大的感染力,一股与己同在的真实感,带你到那个现场。在吴念真最新著作《这些人,那些事》的书腰上有这样一句话:他笔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电影。在看过他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后,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宣传语而已。  睽违12年的文字作品,除了一篇以外,都是杂志专栏文章的结集,他写家人、写乡邻、写当兵时遇到的朋友、写自己看到和别人转述的故事,在专栏的最后一篇《告别》中,他这样作结:“
期刊
9月,开学的季节,重归校园的学子们,让空荡的书店平添了几分寂寥。8月的开卷综合指数为344.86,较之上月减少了68.63点,环比下降16.60%,同比下降0.24%,而全国五大地区、9个主要细分市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刚走出暑期黄金档,出版商们已觉寒意逼人。稍觉欣慰的是一年一度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8月31日~9月4日)如期开幕,规模更创新高。据统计,本届BIBF以“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为
期刊
4月,春暖花开,与纸质图书市场的平静相比,本月最震撼的消息莫过于月底汉王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前三个月汉王营业收入同比下滑50.13%,净利润为 -4618万元,同比下降210.29%。而根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电子阅读器的销量下滑至30.42万台,首次出现负增长。去年3月,随着汉王科技登陆中小板,股价大涨,电子书如救世主般降临图书市场,瞬间成为出版界的焦点。时隔一年,新的
期刊
先前重庆老妇因拥挤跌倒,初中男生出手扶,却被当成推倒她的正犯告上法庭,判赔巨款。新闻一出,此后再没人敢扶陌生老人。甚至有位老伯受人一扶,立刻自清:“别怕,我不告你。”这项判例,原无立法之意,却行严刑峻法之实,一夕改变了几千年敬老的风俗习惯。  谁是谁非?规则该怎么立?哈佛教授迈可·桑德尔的《正义:一场思辩之旅》透过新闻时事的正反意见,像法庭戏针锋相对的激辩将观众抛掷于两难之间,辩证前进,一览伦理思
期刊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如此自况。五月是文学的月份,聂华苓是五月文坛的焦点。  焦点之一,联经出版了她的文学自传《三辈子》,这是由2003年未完成的《三生三世》扩充而成。《三生三世》写到1991年,那年聂华苓夫婿保罗安格尔在旅途中倒下,天翻地覆,聂华苓自己也倒下了。十二年后她挣扎着写下《三生三世》,又七年多过去,聂华苓86岁,这本写个人也写时代,写了一辈子的书终告完成
期刊
身为新闻工作者,“追查并报导真相”是其工作内容中无比重要的核心。  问题是,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查并报导真相”,完成自己的报导作品,是否可以欺骗接受采访的当事人?特别是在面对具有反社会人格或暴力犯罪等当事人,如果不欺骗对方,就无法让对方继续坦诚地自我揭露,而采访者也就拿不到“真相”的情况下。  珍妮·玛康姆女士在《新闻记者与谋杀犯》一书中,便以某个谋杀案件的当事人亨利·麦克唐纳,以及对针对他的故事进
期刊
抗战结束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的“肃清”政策带来种种压抑,促使台湾本省知识青年为避免“惹是生非”而忌讳提笔为文,也让本土画家们心底蒙上了一层阴影,乃至放弃了耕耘和开拓,从而不敢再直接面对眼前的社会现实。  继之,台湾六十年代推行现代绘画运动期间,有志献身于艺术革命的画家们通常是身为国民党“忠烈”之后,以及所谓的“军中画家”——例如 “五月画会”的刘国松(“烈士遗族”)、冯锺睿(“政工干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