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之下,要想让学生学好并爱上一门学科,必须突破“形式”或“表面”的“刺激”,寻求高效的教学途径。搜集成功教学案例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抓住导入开好头,奇思妙想,趣化引导;巧设问题,层层递进,紧凑课堂;设计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史料,开拓思维,丰富课堂。利用这些方法,在提升教学魅力的同时,也达到了激趣,夯基,提效的目的。
【关键词】激趣;提效;导入;问题;活动;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必须寻求提升学科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高效途径,以挖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新课程背景之下,不少历史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法,力求突破传统落后的“满堂灌”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总是重于形式,差于效果。那么,如何突破“形式”或“表面”的“刺激”,展现历史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呢?
对此疑惑,笔者试结合近年来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奇思妙想,趣化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一课开端的导入一定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领下文的效果。
很多教师总是低估了新课导入的魅力,要么直接点题,要么一成不变的用复习旧课的模式导入,比较认真的教师会利用教材提供的导入材料导入,但由于学生已经提前浏览过课本,所以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好的导入,需要结合课堂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因素来精心设计,方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当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作了以下比较成功的尝试:
(一)搜集资料,回归情景
历史上的人、事、物很多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的,仅靠文字的描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利用历史图片和影像等形象的资料导入,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效果就会凸显。
在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时,为了拉近学生与世界辉煌古代工程建筑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我精心搜集了古今中外著名工程建筑的图片,配合优美的音乐,制作视频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
(二)巧用事例,联系历史
人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喜欢参与到与此有关的讨论中来。因此,巧用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为其所熟知的事例导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课时,我巧用2003年激怒中国国民的日本丰田“霸道广告事件”导入新课,由于丰田汽车在很多家庭中存在,加上最近中日钓鱼岛之争升温,此事件的重温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愤慨,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很顺利的进入了与之有关的“卢沟桥”事变的新课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设问题,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而问题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法宝,学生会在好奇心驱动下思考,潜移默化中消化知识。因此,巧设问题,持续激发学生兴趣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讲八年级历史《抗日救亡》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我巧设了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问题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问题3: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问题4:蒋介石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问题5: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和共产党态度如何?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引申出下一个问题,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好奇心被步步带动起来,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让学生主动去翻阅书本和资料,挖掘历史真相,弄清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活动,凸显主体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总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老师要真正“授权”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学习与发挥的空间,才能真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在七年级历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我就设计了“我来做导游”的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1)准备和动员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编写导游介绍词,带大家开启“观赵州桥,体味古桥之美”的旅程。介绍全面且有趣,受大家认可的,会有意外的“小费”奖励!
(2)执行过程:通过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导游风采。
(3)活动效果:活动开始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寻找资料,展开讨论,组织语言。最后,不少同学积极上台带领大家享受他带来的“赵州桥之旅”,台下的学生也饶有兴趣,不断有调皮的“游客”提出“刁钻”的问题考验“小导游”的应变能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欢声笑语当中轻松掌握了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并体味到了自己劳动果实的甜美。
四、利用史料,开拓思维
史料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要学好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精心选取史料,巧妙安排,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激活历史课堂,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法宝。
(一)利用史料,突破难点
在九年级历史《美苏对峙》一课中,讲美国“冷战”政策中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并生动历史课堂,我出示了一幅形象的“‘夹板’保护下的脆弱的西欧经济”的宣传画(下图):
学生在看到“夹板”后跳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扶持”的积极作用,反过来细想又会想到“限制”与“控制”的副作用,从而轻松的意识到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在政治、经济上控制欧洲,进而联合西欧,最终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利用趣味史料,深入浅出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史料,辨析历史
在七年级历史《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在评价隋炀帝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我引用了皮日休“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的诗,让学生读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诗中反映隋炀帝有哪些功与过?皮日休的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正确地评价隋运河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薄看法。当然,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途径不只这些,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只有我们历史教师本人调动起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创新,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创设高效且有魅力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3]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6.
[4]杜芳.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学科教学论系列——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5]杜芳.《华大博雅高校教材·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关键词】激趣;提效;导入;问题;活动;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必须寻求提升学科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高效途径,以挖掘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新课程背景之下,不少历史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法,力求突破传统落后的“满堂灌”模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是总是重于形式,差于效果。那么,如何突破“形式”或“表面”的“刺激”,展现历史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呢?
对此疑惑,笔者试结合近年来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一、奇思妙想,趣化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作为一课开端的导入一定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领下文的效果。
很多教师总是低估了新课导入的魅力,要么直接点题,要么一成不变的用复习旧课的模式导入,比较认真的教师会利用教材提供的导入材料导入,但由于学生已经提前浏览过课本,所以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好的导入,需要结合课堂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因素来精心设计,方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当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作了以下比较成功的尝试:
(一)搜集资料,回归情景
历史上的人、事、物很多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的,仅靠文字的描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利用历史图片和影像等形象的资料导入,会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堂效果就会凸显。
在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时,为了拉近学生与世界辉煌古代工程建筑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我精心搜集了古今中外著名工程建筑的图片,配合优美的音乐,制作视频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
(二)巧用事例,联系历史
人总是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喜欢参与到与此有关的讨论中来。因此,巧用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为其所熟知的事例导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课时,我巧用2003年激怒中国国民的日本丰田“霸道广告事件”导入新课,由于丰田汽车在很多家庭中存在,加上最近中日钓鱼岛之争升温,此事件的重温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愤慨,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学生很顺利的进入了与之有关的“卢沟桥”事变的新课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设问题,层层递进
心理学研究证明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而问题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法宝,学生会在好奇心驱动下思考,潜移默化中消化知识。因此,巧设问题,持续激发学生兴趣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讲八年级历史《抗日救亡》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这个方法,我巧设了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问题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问题3: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问题4:蒋介石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问题5: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和共产党态度如何?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引申出下一个问题,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好奇心被步步带动起来,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让学生主动去翻阅书本和资料,挖掘历史真相,弄清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活动,凸显主体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总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老师要真正“授权”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学习与发挥的空间,才能真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此时显得更为重要。
在七年级历史《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一课,我就设计了“我来做导游”的活动。活动设计如下:
(1)准备和动员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收集资料,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编写导游介绍词,带大家开启“观赵州桥,体味古桥之美”的旅程。介绍全面且有趣,受大家认可的,会有意外的“小费”奖励!
(2)执行过程:通过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导游风采。
(3)活动效果:活动开始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寻找资料,展开讨论,组织语言。最后,不少同学积极上台带领大家享受他带来的“赵州桥之旅”,台下的学生也饶有兴趣,不断有调皮的“游客”提出“刁钻”的问题考验“小导游”的应变能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欢声笑语当中轻松掌握了赵州桥的相关知识,并体味到了自己劳动果实的甜美。
四、利用史料,开拓思维
史料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要学好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精心选取史料,巧妙安排,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帮助教师突破重、难点,激活历史课堂,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法宝。
(一)利用史料,突破难点
在九年级历史《美苏对峙》一课中,讲美国“冷战”政策中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并生动历史课堂,我出示了一幅形象的“‘夹板’保护下的脆弱的西欧经济”的宣传画(下图):
学生在看到“夹板”后跳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扶持”的积极作用,反过来细想又会想到“限制”与“控制”的副作用,从而轻松的意识到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真实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在政治、经济上控制欧洲,进而联合西欧,最终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利用趣味史料,深入浅出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史料,辨析历史
在七年级历史《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在评价隋炀帝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我引用了皮日休“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的诗,让学生读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诗中反映隋炀帝有哪些功与过?皮日休的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正确地评价隋运河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薄看法。当然,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魅力的途径不只这些,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只有我们历史教师本人调动起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创新,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创设高效且有魅力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3]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06.
[4]杜芳.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学科教学论系列——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5]杜芳.《华大博雅高校教材·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