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9月1日开始,我们学习借鉴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全面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我们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师生的角色转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了,师生的生命状态改变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校园的主人。
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我们感觉到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一个重要的载体。导学案就是对教材的翻译,它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线路图。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导学案把教材“泡”开,就像把经过炒、烘、焙等工序制作成的茶叶泡开一样。
例如《<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研讨与练习”中有一个问题:“《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给予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人教社“课标版”必修《语文》第三册)
在编写导学案时,老师设计了设计了六个问题(也称“学习步骤”“学习过程”)
1 有感情诵读;
2 你知道作者咏怀的历史人物是谁吗?(了解历史);
3 请从诗中选出一两处加以品析。(品味语言)
4 诗的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手法)
5 想一想王昭君的“怨恨”表现在哪些方面?(体会情感)
6 请你用抒情的笔调,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王昭君。(拓展延伸)
这份导学案既遵循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又紧扣高考考点的要求,是把教材成功“泡开”的一个典型例子。那么把教材“泡开”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主体性原则。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并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观。体现在导学案上,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设计各种问题,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生本性原则。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为我们编写导学案也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宗旨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一切依靠学生。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其难度和容量应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保证50%的学生自主学习完成50%的内容,通过小组交流完成10%--20%的内容,剩下30%左右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导学案还要注意留给学生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三、探究性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是“演绎式”的,“教师讲解结论——讲解例题印证结论”,等教师讲完例题,学生就明白了——原来结论是正确的;高效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尽管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探究经历和体验,加上同伴互助,教师点拨,会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一个学生主体探究的典型课例。这里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由发言,师生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难怪有人说:做孔子的学生真幸福l美国的桑代克、我国的邱学华也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
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的探究性原则体现在: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探究的问题;要坚决避免“简单化、剪贴化、习题化(试卷化)”;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四、层次性原则。在维果茨基看来,学生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有效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三不讲”:学生自主学习能会的不讲,小组合作学习能会的不讲,通过合作学习或老师讲解仍然不会的不讲。(教师就讲“通过教师讲解能会的内容”)第三个“不讲”,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可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拓展四个层次。一般说来,识记的内容在文科中多一些,理解的内容在理科中多一些;拓展主要是向生活拓展,向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向社会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
五、目标性原则。掌握目标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倡导的。恩格斯也曾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就是荒唐”。目标能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与学习动机,目标学习法也是成功教育的策略之一。导学案应分课时编写,做到一课一案,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课时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本学科的目标体系。“学习目标”应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做到具体、简洁明了、便于检测,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应有明确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纠错课、习题课、复习课、检测课也要编写导学案,也要有目标。
六、情境性原则。导学案要创造或创设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下面是湖北省2010年高考语文的第22题。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进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参考答案一画面一:衣衫自己洗小件不劳你;画面四:急事你出马平日你休假)
这道题涉及的考点是“图文转换”和“仿写”,内容是“低碳生活”,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命题者就通过四幅漫画给考生创设了答题情境。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漫画,也就丧失了答题情境。
七、习得性原则。“自我习得”是人类发展的本源。在人类社会,人的知识、经验不是生来具有的,人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这一点早被辨证唯物论所证实。学生一旦对某项知识内容有了学习心向,就一定会有学习行为,而这个行为过程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自己亲自实践、思考来完成。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便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更谈不上提高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尤其是好学生。因此,编写导学案必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习得。
八、参与性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参与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实学生也可以参与编写导学案,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策划和设计,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他要学什么,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会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会更高。我们要求科任教师每周召开一次“学习科研小组”(科任教师、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研讨会,深入细致了解学情,在充分调查学情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导学案才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上是把教材“泡开”的一些思想,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称为“八大原则”。在实践中,这些原则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要求每一分导学案都遵循这些原则,一份成功的导学案能够体现其中的某些思想就可以了。
在构建高效课堂中,我们感觉到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一个重要的载体。导学案就是对教材的翻译,它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线路图。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导学案把教材“泡”开,就像把经过炒、烘、焙等工序制作成的茶叶泡开一样。
例如《<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研讨与练习”中有一个问题:“《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给予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人教社“课标版”必修《语文》第三册)
在编写导学案时,老师设计了设计了六个问题(也称“学习步骤”“学习过程”)
1 有感情诵读;
2 你知道作者咏怀的历史人物是谁吗?(了解历史);
3 请从诗中选出一两处加以品析。(品味语言)
4 诗的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手法)
5 想一想王昭君的“怨恨”表现在哪些方面?(体会情感)
6 请你用抒情的笔调,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王昭君。(拓展延伸)
这份导学案既遵循学科学习的一般规律,又紧扣高考考点的要求,是把教材成功“泡开”的一个典型例子。那么把教材“泡开”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主体性原则。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并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观。体现在导学案上,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设计各种问题,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生本性原则。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为我们编写导学案也提供了理论依据: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宗旨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一切依靠学生。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其难度和容量应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保证50%的学生自主学习完成50%的内容,通过小组交流完成10%--20%的内容,剩下30%左右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导学案还要注意留给学生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三、探究性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是“演绎式”的,“教师讲解结论——讲解例题印证结论”,等教师讲完例题,学生就明白了——原来结论是正确的;高效课堂教学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尽管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探究经历和体验,加上同伴互助,教师点拨,会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一个学生主体探究的典型课例。这里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由发言,师生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难怪有人说:做孔子的学生真幸福l美国的桑代克、我国的邱学华也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
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的探究性原则体现在: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探究的问题;要坚决避免“简单化、剪贴化、习题化(试卷化)”;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四、层次性原则。在维果茨基看来,学生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有效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三不讲”:学生自主学习能会的不讲,小组合作学习能会的不讲,通过合作学习或老师讲解仍然不会的不讲。(教师就讲“通过教师讲解能会的内容”)第三个“不讲”,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可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拓展四个层次。一般说来,识记的内容在文科中多一些,理解的内容在理科中多一些;拓展主要是向生活拓展,向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向社会拓展,向学科前沿拓展。
五、目标性原则。掌握目标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倡导的。恩格斯也曾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就是荒唐”。目标能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与学习动机,目标学习法也是成功教育的策略之一。导学案应分课时编写,做到一课一案,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课时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本学科的目标体系。“学习目标”应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做到具体、简洁明了、便于检测,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应有明确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纠错课、习题课、复习课、检测课也要编写导学案,也要有目标。
六、情境性原则。导学案要创造或创设与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下面是湖北省2010年高考语文的第22题。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进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参考答案一画面一:衣衫自己洗小件不劳你;画面四:急事你出马平日你休假)
这道题涉及的考点是“图文转换”和“仿写”,内容是“低碳生活”,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命题者就通过四幅漫画给考生创设了答题情境。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漫画,也就丧失了答题情境。
七、习得性原则。“自我习得”是人类发展的本源。在人类社会,人的知识、经验不是生来具有的,人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这一点早被辨证唯物论所证实。学生一旦对某项知识内容有了学习心向,就一定会有学习行为,而这个行为过程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自己亲自实践、思考来完成。没有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便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更谈不上提高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尤其是好学生。因此,编写导学案必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习得。
八、参与性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参与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实学生也可以参与编写导学案,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策划和设计,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他要学什么,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会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会更高。我们要求科任教师每周召开一次“学习科研小组”(科任教师、学科班长、学科小组长)研讨会,深入细致了解学情,在充分调查学情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导学案才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上是把教材“泡开”的一些思想,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称为“八大原则”。在实践中,这些原则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要求每一分导学案都遵循这些原则,一份成功的导学案能够体现其中的某些思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