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老百姓更幸福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十年前,社会保险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三十年后,看病吃药、养老、工伤事故、失业、生儿育女,等等,无不与社会保险紧密相联。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戚戚相关并已深入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回放的形式探索广州三十年社会保险事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为今后的发展进程总结经验。
  [关键词]广州市 社会保险 改革与成就 百姓保障
  三十年前,社会保险于每个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三十年后,看病吃药、养老、工伤事故、失业、生儿育女,等等,无不与社会保险紧密相联。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它已经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戚戚相关。
  回顾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改革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秦局长深有感触地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相比,我们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但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三十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却令人惊叹和振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制度体系从零开始到不断完善健全,保障覆盖人群从几万到几千万,待遇水平从每月几十元到每月几千元,社保经办机构人员从几十人到上千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险之路的“试验田”,也是中国社会保险事业从无到有的缩影。
  一、社保的“胎记”——以人为本
  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从开始到现在三十年了,始终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小康社会的雏形。
  三十年间,广州市的社会保险事业得到国家、省、市等各级领导的关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倾注着广州社保人的心血。
  “社保工作,群众第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这是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的“胎记”,也成为广州社保人的标识: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清正廉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贴心的服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十二大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党的社会建设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创新进步、发展改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快社会建设”等新的发展理念持续升级落地,指引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就是这样一个进步的缩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始,随着社会改革的展开,原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由国家负责、单位包办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企业和单位关停并转,工人下岗、人员失业等逐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这一大背景下:
  1983年,广州市在中国大酒店、广州钢铁厂、广州友谊商店等企业摸索试行合同制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1985年,广州市社会保险改革开始了破冰之旅,率先建立全民企业退休费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广州市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退休基金统筹暂行办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的“诞生”;
  1986年,建立集体企业退休费统筹和全民职工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1989年,广州市户籍的临时工养老保险业务逐步开展。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目标的确定,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1992年,全民集体企业固定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开始实行。
  1993年,建立和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
  1994年,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1995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正式实施。
  1998年,开始实行非本市户籍务工人员,可在本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新世纪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蓝图指引下,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大步迈向普惠共享的崭新阶段。
  200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制度正式建立。
  2005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出台早期离开企业人员养老保险解决办法,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
  2008年,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同时,相继出台了《广州市被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广州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广州市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有效地弥补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短板”。
  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出台。
  2012年,将原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农保办法进行了整合和完善,实施了《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
  2013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
  2015年,出台实施了《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并轨实施。
  这三十年间,在破解系列社会问题中,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走出了一条不凡的改革之路:从公有制企业到全体劳动者,从劳动者到全体居民,从城镇到农村,从机关事业单位体制之内到体制外,逐步将全社会各个群体纳入保障范畴。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同行并进,强有力地托举着广大人民群众奔向更体面、更有尊严、更高质量的生活。广州市社会保险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全民覆盖的时代可期。
  二、激情的探索——创新为源
  敢为人先是广州人的一大特点,以“敢于吃螃蟹”而著称的广州社保人,大胆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实践,在社会保险领域成就创新、突破、率先。
  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试验田,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退休费社会统筹;在全国率先实现普通门诊统筹;出台全国首个工伤康复管理的专门规定;在全国率先出台劳动能力鉴定办法和各类伤病鉴定标准;率先将外来工纳入生育保险范围并享受同等待遇。
  创新优化经办服务方面,建立全国第一家工伤康复专门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异地就医信息系统结算;出台国内第一部退管服务地方性政府规章《广州市退休人员社会服务管理规定》。   创新健全内部管理方面,社保经办机构在全国首创业务风险提示制度,通过筑牢风险排查防线、智能化监控防线、岗位不相容防线、自我复查防线及接受外部监督防线等“五道防线”,有效防控经办风险。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多险种”医疗保障统一经办管理模式,成为全国首批全面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医保经办机构。创新研发了全国医保领域首个事前扫描模式的档案影像化系统。在全国率先对退管机构实施分级管理。
  解决特殊个案问题方面,率先探索由政府借资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率先解决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的社保问题;率先落实“预防优先、监控危害、保障健康”的工伤预防新理念;率先开展跨省异地就医合作,等等。
  三、幸福的脚印——数说民生
  普惠民生。数据让人们能直观感受到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的进步幅度。广州市民的幸福指数怎样?社会保险的数据是重要的考量依据。
  从宏观的参保人次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10月底,广州五险(养老、医保、失业、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已达到3493.36万人次,其中养老保险1138.19万人、医疗保险1034.80万人、失业保险464.68万人、工伤保险428.87万人、生育保险426.82万人。与1995年相比,当年全市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四险累计参保人数340.74万人次(其中养老保险72.71万人,失业保险103.29万人,工伤保险102.51万人,生育保险62.23万人)。二十年间,社会保险受益面扩大了近10倍。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就各险种的保障待遇水平,以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为例:1994年月人均为305元,目前已达到月人均3200元,待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随着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健全,养老待遇水平也将紧随经济发展水平而节节攀升。再如城镇职工失业金,1991年月人均仅有65元,现已增加到月人均1516元。对于城镇(乡)居民而言,根据2008年出台的《广州市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城镇老年居民的养老待遇月人均为400元,经过多次政策整合和待遇调整后,2015年通过缴费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已涨到月人均707元,涨幅达76.8%。
  医疗保险待遇是许多参保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目前,广州市医疗保险已实现“同城同待遇”。至2015年,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次均住院报销费用从2002年6379元涨到10922元,居民医保从2008年的3302元涨到6754元。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由2002年的73%增加为86%,居民医保由2008年度48%增加到61%。
  这三组数据的变化,清晰展示了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
  四、快捷的服务——智慧社保
  1.便民高效。
  参保由最初从手工操作到信息集成,从柜台式服务拓展到网上办理。广州“智慧社保”信息系统建立了管理统一、经办便捷高效、服务贴心、运行阳光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
  就在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里,就在广大市民得到社会保险带来的贴心服务时,却很少有人知晓,全广州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干部职工不足1200人,却承担起了全市近3400万人次参保人的繁重工作任务,服务效率之高,令市民们均感舒心。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杨秦局长如是说。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心、尽心、贴心的服务,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缩短服务的“最后一步路”,让人民群众“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少跑一回路,多一分主动、多一分热情、多一分关怀”。这不仅是广州市社保经办机构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且已经内化成广州社保人的高度行为自觉。
  全市各社保经办机构以创建优质服务窗口为目标,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从老百姓最期望的地方做起,广泛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公共服务廉洁化”、“改进作风专项行动”等活动,严格实行“五制”(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四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三亮明”(亮明身份、亮明承诺、亮明标准)等窗口服务管理规定、公务礼仪行为规范及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落实AB角制等服务机制,实现了前台工作规范化。在各对外服务窗口统一安装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器,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对服务窗口及工作人员在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经办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和争当满意服务标兵活动,每季度表彰“三优”(优美的环境、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文明窗口、业务能手,每月评选政务“服务之星”等活动,使社保经办窗口便民措施机制化,作风服务规范化,优质形象主体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各级社保窗口单位人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措施随处可见,坚持做到了文明、热情、规范服务,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得到了市民们的普遍认可。
  2.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使社会保险工作更具人性化。
  社保经办机构通过拓展“大数据”、强化“大协同”,依托广州智慧社保信息化手段,逐步建成广州市“一个平台、两级管理、三级经办、多点服务”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格局,真正让参保人享受到了“家门口的服务”。
  医保经办机构建立和实现了二级经办、一站式、全城通办的经办服务模式,完全打破了各区属地化办理业务的壁垒,极大地方便了全市参保群众。全市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开设了13条医保对外咨询服务热线,负责及时解答和处理群众的各种疑问。专门在广州医保管理网上开设互动平台栏目,由135名医保二级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网络志愿者队伍,利用工余时间答复群众的问题,每月处理和回复各类问题2000多个,按时回复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市近77万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退休人员,提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服务效率,2014年,广州市、区两级退管机构启用“人脸识别”技术,退休人员只需做一次人脸建模存入信息系统,就可以通过非接触式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网络认证。这意味着,每年的“年审”,退休人员无论身处省外还是国外,无论是否工作日,都可以在网上办理“年审”,无需邮寄证明信函。这对年纪偏大的退休老人、尤其是在外地居住的退休老人,确实是个好福音。   3.先进的信息系统是社会保险事业与时俱进的基础性条件。
  三十年来,广州市社会保险领域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了大跨越。
  1993年,第一代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社会保险业务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管理的转变,实现了社会保险信息化从无到有的飞跃。
  1998年,第二代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采用Oracle代替了第一代系统的Foxbase作为底层数据库,为1999年全面开始社会保险扩面增收工作奠定了基础,代表着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就此快速进入海量数据时代。
  2001年,第一代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参保人医疗待遇手工零星报销到信息系统统筹记账、审核、支付的转变。
  2005年,第二代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第三代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到2013年的“智慧社保”,广州市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一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不断满足参保人日益提高的需要为目的。“智慧社保”信息系统对内整合了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关系、职业教育等涵盖人社系统的所有数据,对外可与工信、卫生、地税、财政、教育、公安、交通、房管等部门进行数据交互和数据共享,标志着广州市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已迈入了“大数据、云数据”的时代。此信息系统通过智能终端的延伸,完整构建了高效、智能、优质、便民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实现了“7×24”业务处理不间断的全覆盖。智能终端包含广州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单位版、网办系统、移动客户端和自助服务系统。通过单位版,能够实现参保单位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需连接互联网,就能够自助办理相关社保业务。一方面,大大减少往返奔波和排队等候的时间成本以及交通成本,另一方面,在深夜、节假日、外地等传统社保服务无法覆盖的时间和地点,都能真正实现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覆盖。智能终端还创新引入了电子档案的概念,通过直接提交证件的扫描件或者手机拍照等方式,大大减少了纸质复印件的数量,实现低碳环保。
  信息系统建设的快速发展,使社保经办业务从传统的柜台式服务拓展到网上服务,包括移动客户端和网办系统。社保移动客户端不仅能提供政策查询、个人缴费历史查询、公告定期推送等较为普遍的功能,还精心设置了为参保对象更能节省时间、更有实际意义的业务办理功能。社保系统单位版已实现试运行及推广。网办系统目前对外提供服务事项共201项,其中办理类业务168项,查询类业务33项。
  广州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实行征收、核发、基金管理、统计、查询的全流程系统管理,全面实现了业务流程权限化、数据传送网络化、业务处理电算化、服务方式精细化,使经办业务管理得到了有效加强,经办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智能。
  五、进入百姓家——阳光社保
  作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压舱石”、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的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得到参保人的高度赞誉,其广度、深度和逐步成熟度是令百姓认可的。
  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2015年7月,家住海珠区的关伯迎来了百岁大寿,恰逢当月养老金普调发放到位,细细端详着刚在银行打印出来的存折本子,关伯显得容光焕发,喜上眉梢。
  1915年出生于佛山南庄的关伯,后来在广州市丝绸印染厂参加工作直至退休。1998年8月,关伯作为该厂最后一批退休职工,实现了移交社保管理,见证了我市基本养老金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的重要时刻。如今,经过每年的基本养老金大幅度调整,关伯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退休金从刚退休时的六百多块钱增加到现在的将近四千元,晚年生活有了保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今年9月,街道又专门安排工作人员上门为他办理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社会保险,老有所依。”百岁寿宴上关伯精神抖擞地题写了这八个大字,博得了满堂喝彩。
  2. 失业人员养老保障——阳光普照,待遇保障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经融危机的冲击,国有企业的大批职工纷纷下岗。1998年11月谭姨因所在的纺织厂改制,她成为了下岗大军的一员。此时的谭姨已经48岁了,离退休时间已不到两年。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了,突然下岗了,生活没有了保障,将来退休后怎么办?谭姨郁郁不乐。 1998年底,广州市出台了《关于失业人员退休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我市企业失业人员退休待遇的计发问题,使失业人员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2000年7月,谭姨办理了退休手续,高兴地领到了首笔975.65元养老金。经过历年养老金的待遇调整,现在谭姨每月的养老金已经达到了3564.06元。每当谈起当年的下岗经历,谭姨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保部门!
  3. 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障——冲破藩篱,博大包容
  2013年6月,在广州从事了整整15年清洁工工作的何阿姨,达到累计缴纳养老保险费15年的要求,高兴地拿到了退休证,领取了第一笔退休养老金1233.76元,成为首批在广州退休并领取到养老金的外省务工人员。
  2013年6月,广州市首次启动为在广州连续参保满15年的外省来穗务工人员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工作。何阿姨是上世纪90年代从湖南农村南下到广州打工从事清洁工工作的。作为外省务工人员,在大批工友因政策未明朗纷纷选择办理退保时,她一直坚持了下来。2011年社保法出台,按照延缴政策的要求,她得以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当初来广州打工,打心里就没敢想自己能在广州退休领取退休工资”!拿到退休证的何阿姨,话语间洋溢着幸福与满足。像何阿姨一样的上百万外省在广州的务工者们,广州市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广州市接纳了他们,广州市的社会保险政策,让他们享受到了与广州市本地户籍退休职工一样的养老待遇,给予了他们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温暖。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生活,晚年无忧
  2014年春节前夕,家住越秀区光塔街的吴女士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成功办理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费和申领待遇业务,拿着退休后第一个月一千多元钱的养老金,她喜上眉梢:“今年终于可以过上个好年啦!”   吴女士是越秀区的低保困难户,长期没有稳定的工作,除了民政的特困补助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因为不符合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条件,没有养老金,只能靠在社区摆个小摊勉强维持生计。2008年,广州市出台了《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使城镇户籍的老人家可以享受“退休”待遇,66岁的吴女士每月可以领取450元的养老金,生活压力一下子减小了很多。2012年,广州市率先统筹整合了农村农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广州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2014年初,吴女士符合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要求,通过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后,每月就拿到了1176元的养老金。告别了低保身份和小摊买卖,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她,正在享受退休后的幸福生活。
  5.职工医疗保险——疾病无情,医保有爱
  赵老伯是广州市退休参保人员,2014年11月因脑出血,已先后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治疗了5次,共花费医疗费77.1万元,职工医疗保险累计为他支付了58.2万元,支付比例高达75.5%。其中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共花费医疗费69.1万,医保累计为他支付了52.1万;2015年7月至今(2015年10月),共花费医疗费8万,医保为他支付了6.1万,大大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赵老伯很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医疗保险,我的这条老命早保不住了!”
  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百元缴费,撑起绿荫
  何阿姨是广州市老年居民,2015年首次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当年个人缴费只要152元,2015年2月至今,因吸入性肺炎先后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ICU住院治疗3次,共花费医疗费60.7万元,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已为她支付了18.28万元,大病保险也为她支付了12万元,减轻了何阿姨的家庭负担。享受到了城乡居民医保带来的好处的何阿姨,颇为感慨:“如果没有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我家里怎么也拿不出这么一大笔的费用为我治病啊!”
  7.工伤保险——重燃希望,点亮明灯
  2012年9月2日,王先生在上班工作时间里,公司领导安排他送图纸到新厂工地,返回途中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他的左上臂、左肩胛骨、脊髓等5处受伤。随后被认定为工伤,且被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一级。“我一个人要撑起整个家,受伤后真的是非常迷茫,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王先生在办理完伤残退休手续和办理工伤保险待遇后。不仅领取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解了燃眉之急,且每月还能领到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定期待遇,连基本医疗保险都由工伤保险的基金承担了。王先生切身感受到了工伤保险这份危急时刻重如泰山的踏实依靠,更让他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8.失业保险——无私帮助,雪中送炭
  单位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邱女士所在的单位2014年12月与已临近生育分娩日期的她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失业当月,邱女士便到越秀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办理了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手续。由于新失业保险条例对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分娩妇女也制定有保障措施。2015年2月,邱女士分娩后,即向区社保中心递交了失业期间领取生育保险一次性加发补助的申请。当领到加发的几千元生育保险金时,邱女士喜出望外:没想到失业期间除了能领到失业保险金外,生小孩还能领到一笔额外的补助金,社会保险真的好!
  9.生育保险——关怀备至,给力分娩
  2007年7月,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将非本市城镇常住户籍职工纳入生育保险范围,并享受与本市城镇户籍职工同等生育保险待遇。这样的惠民政策,给当时所有在广州工作的外地户籍职工带来了福音。
  “来广州工作8年了,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实实在在的广州人”!何小姐是广州某单位的一名普通职员。2007年9月,何小姐的孩子出生时,恰逢广州市出台生育保险惠民政策,把像何小姐一样的非本市城镇常住户籍职工纳入生育保险范围。“真心觉得自己很幸福,上至产前检查和生娃住院的医疗费,下至营养补助和产假期间生育津贴,样样都包了!”
  10.退管服务——智慧助老,贴心高效
  2015年9月9号深夜,居住在人民街的独居孤寡老人颜阿姨突然感到肚子痛,持续了约3个多小时,吃药也不管用。随后她便通过GPS定位手机,接通了越秀区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GPS智慧助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联系120将其送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紧急治疗,并通知了她的紧急联系人。
  目前,广州市越秀区社会化退管服务机构已为每一位特殊退休老人配发了安装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机,老人如果遇到突发疾病、火灾、煤气泄漏等紧急情况时,只要按一下GPS手机的SOS键,该区智慧助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就能通过GPS卫星定位,马上查询到老人所在位置,并及时联动110、119、120等,为老人联系亲属,通知社区助老员、街道退管所等,使其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助。
  六、热血写春秋——社保名片
  2001年,受命于广州医疗保险改革实施的前夜,张秋红从广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走马上任广州市医保中心(广州市医保局的前身)主任。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夜以继日地研究制定和启动医保改革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区医保协调会制度,带领团队完成了广州医保的规范管理、基金筹集、宣传、培训;完成了2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医保网络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是广州医保事业的拓荒牛、领路者、开拓者、见证者。她卓越的工作业绩被国家人社部批准记一等功。
  医疗保险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浩大民生工程。广州医保人能够圆满完成多项急难险重任务,扎实推进广州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在全国同行率先、全省领先、广州特色和群众满意的成效,这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所以2010年,广州市医保局荣获广东省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荣誉确实实至名归。
  作为直接服务群众的经办机构,医疗保险服务窗口始终处在第一线,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成为窗口的检验标尺。广州市医保局越秀分局有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爱岗敬业、求真实务的年轻经办队伍,服务参保人群达150多万,定点医疗机构95家,定点零售药店达146家,每天接待参保群众办理业务达1000多人次,在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参保人对越秀分局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满意度均达100%。该分局被评为2008-2010年度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其他文献
昔日的老北方虽然有猫冬旧习,但也有繁忙的劳作群体。而其中最为繁忙的当属打场和抬“蘑菇头”了。  打场:丰收后的辛苦收获  打场,俗称打冻场。早年居住在北方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打冻场”的习俗。过去主要是给地主,解放后为生产队。那是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做的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  古时垦荒来这里的人们,秋收传统程序大体是,先将庄稼放倒,谷、糜子之类的作物要连同秸杆统统拉到场院里垛起来。苞米从杆上掰下来,拉到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工作是我们党整个文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文化工作的大局。本文根据个人在基层文化工作的体会,谈现阶段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 基层文化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工作。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本文论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阅读课与作文课,引导与主导的关系,以及修改作文和教师批改作文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作文 引导与主导 自改与他改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作文教师。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着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
期刊
冰封千里的古老北国,旧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但不懂得何为电影,更没有见过汽车和火车。但生长在这些广大地区的孩子们却都不甘寂寞,他们除打鸟、套野兔、撵野鸡、采野果,抓蝈蝈外,还用童心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游戏方法,这些游戏除有少数在民间还残存和保留外,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失传。  抽冰猴:也叫抽冰尜儿,北方冬季寒冷,滴水成冰,孩子多在沟壕里有冰的地方抽冰猴, 冰猴多用木头旋制而成,上圆下尖。上部有一道壳,是孩
期刊
冰灯,过去乃北方独有,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北方的松嫩草原可能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之一。  冰灯,最早只是用来照明的。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喂马和捕鱼的时候,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冰灯笼”,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
期刊
“轱辘轱辘冰,来年不得病”  “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有正月十五“轱辘(滚)冰”的习俗,这天晚上,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们要仨一帮俩一伙的到屯中的井沿儿或大坑的冰上打几个滚,并根据自家身体等情况念叨一些诸如:“轱辘轱辘冰,一年不得病;轱辘轱辘冰,来年肚子不疼”等祈祷祝愿的话。据说,这样可以滚去烦恼,滚除百病,滚来好运气。  传说:人龙相恋的故事  轱辘冰的习俗源自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个名叫
期刊
狗皮帽子乌拉鞋  文/田园  昔日的老北方,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冰雪虽然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在穿上想招。便穿上大棉袄和二棉裤,打起了绑腿。所谓大棉袄,是一种只有在冬天才穿的大襟棉袄。这种棉袄的扣子不在人的胸前,而是在衣服的左面,从左边的领口开始通过左胳肢窝直达下摆,排满了用蒜米疙瘩做成的布扣子。穿这种衣服只能用一只手解系,穿、脱衣服虽然十分困难,却可以牢牢
期刊
地处湘西南的会同,是古代蛮夷之地的中心地带,境内汉、侗、苗、瑶等民族世代杂居,共同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久远的苗族草龙舞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草龙舞:只舞“龙头”的舞蹈  会同苗族草龙舞是以舞草龙为特质的民族图腾舞蹈,这里的草龙舞其特别之处在于,“龙”以草为材质编织而成,且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而当地其他龙灯都编扎成一个整体,既有龙头,又有龙身、
期刊
在祖国辽阔的大东北,一进入寒气逼人的冬天,冷空气频至,大雪纷飞,漫山遍野,银妆素裹,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有的地区达四十多度,冰雪和严寒完全主宰了塞北江河。然而,在这如诗如画冰雪之中,经常活跃着人工爬犁的芳踪,构成数九隆冬白雪冰河上的一幅奇妙画卷。  爬犁是什么?  大北方呵,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光阴处于冰雪期,山川田野之间降雪量特别大,白亮亮的一望无垠,往往填没了“道眼”。但爬犁可以不分哪里是道路
期刊
[摘 要]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文化工作者要着眼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多出精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