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永不重复的童话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灯,过去乃北方独有,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北方的松嫩草原可能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之一。
  冰灯,最早只是用来照明的。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喂马和捕鱼的时候,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冰灯笼”,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实冰灯的由来还远不止如此,在美丽的松嫩平原上还曾流传过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美丽的松花江边有一个平民居住的噶栅(满语:乡村),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不知从哪飞来了一只九头鸟。它煽动翅膀刮暴风,把人畜卷进它栖身的洞穴里慢慢地吃掉。噶栅从此陷入苦难的深渊。
  据说噶栅里有个叫阿济格的青年,为了除害,在了解了九头鸟怕热、怕光的致命要害后,便约了几个同伴带上宝剑,在蟒仙的指引下,爬进了九头鸟隐居的洞穴。他们把一种可发热的“天落石”偷偷带进了洞穴,又使其慢慢发热和发光,将洞穴照亮。乘九头鸟慌乱之际,阿济格勇敢地冲了上去,一剑砍中了九头鸟的大脑袋。几乎将其砍断。接着阿济格又一连几剑,把九头鸟其余的八个小脑袋全都砍落了下来。阿济格以为九头鸟必死无疑,便转身出洞。哪知那只九头鸟竟然拖着未被砍断的那颗头,摇摇晃晃地站立了起来,从脖子里喷出一股又腥又臭的毒血直射阿济格,阿济格顷刻中毒身亡。
  为了报噶栅对自己的砍头之仇,那只仅剩一个头的大鸟每年的年三十晚上都要偷偷跑到噶栅,向各家的院子里偷滴污血,哪个村民不小心踩上后便中毒身亡。为吓走这只可恶的毒鸟,人们便在门前点起灯笼吓唬九头鸟。可由于灯笼不结实,常被风刮坏或被火烧着,渐渐的人们发现冰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主要做法是:将喂得罗(北方一种饮马的水桶,上粗下细)装满水,在水桶里的水尚未冻结实时,把桶心的水倒出来,稍稍加热后除去铁桶,在冰的空心处放进蜡烛。亦可根据个人喜好在水中加不同颜色。由于烛光在冰罩中格外艳美。所以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门前点上冰灯,不但吓走了九头鸟,也增添了许多节日欢乐气氛。日久天长,松嫩草原的人们便有了点冰灯的习俗。这便是人们传说的北方冰灯的由来。
  其实昔日的老北方,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冰雪虽然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旧中国,尤其是伪满统治的凄苦日子里,“人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冰雪也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有的一家人只有一条破裤子,谁出门谁穿,数九寒天大姑娘围火盆光腚过冬,晚上全家拥挤在一个草囤子过夜。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三九、四九天,人们每年都能在街头巷尾看见一具具冻死的僵尸。现在的生活好了,冰雪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灾害,反而成了一种资源。如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节每年都给人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冰雪文化现已成了哈尔滨的一个文化品牌。
  每年从1月5日开始,哈尔滨兆麟公园都要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冰灯游园会,一直延续到2月末。在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每次都展出千余个景点,在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手下,松花江上取来的天然冰就变成了一件件灵气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变成了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尤其是最近几年,这里的冰灯艺术年年都有新变化,被人们称为“永不重复的童话”。游客不仅可以参加冰灯游园会,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而且还可以参加松花江冰上世界的体育活动,坐冰帆、打冰猴、溜冰、观看冬泳比赛和冰上婚礼,参加冰雪节文艺晚会等活动。
  伴随时间的推移,老北方人们的生活品味也在逐年提高。每年一到红妆素裹的严冬季节,尤其是在新年和春节期间,一些能工巧匠们都会在自家的院落、商户的门前或休闲娱乐广场,雕刻装饰起一个个形状不同、彩色各异的冰灯。于是冰封千里的北国大地很快就被构筑起一道道迷人亮丽的风景线,其情、其景可与江南秀丽水乡相媲美。
其他文献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土家山寨奇风异俗甚多,古朴有趣,尤其是土家婚俗,要数奇中之奇了。陪十姊妹是鄂西土家族婚庆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由少女在一起对歌,赛歌,为婚礼增添喜庆热闹,是土家民俗文化中值得记载、传承的传统。现在,这种婚庆形式已不多见了。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文化非常古老,别具特色。鄂西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家庭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由血缘群
期刊
[摘 要]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高度繁荣以及武装冲突等现状,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处境艰难,很多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作为一个基层的非遗工作者,“非遗”寻“根”的路。“非遗”回“家”的路,“非遗”未来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和平县王阳明重要历史文化遗存问题,尝试对本县王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作文化学的思考,由此进一步引起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王阳明 儒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联合国发起而广泛实施于国际之间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其宗旨在于承认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具
期刊
[摘 要]宗教和政治自古密不可分,通过发掘宗教中历史的真实性及科学在其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可以实现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调和,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神话人物西王母的诠释,理清她在不同世界文化中的深刻影响以及她的隐秘传承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塑造过程,揭示各民族文化走向共和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上古历史 神话 西王 孟姜女  一、西王母的原型 伊西斯与姜嫄  中国最早对于西王母的记载当属《
期刊
[摘 要] 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婚礼既是当地主要的人生礼仪,又是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哭嫁 迪庆 藏族 婚礼  “哭嫁”是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婚礼中保留不多的传统习俗。黔东南苗族、鄂西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台湾高山族,甚至山西等地都有“
期刊
抬“总爷”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据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李华忠、张国兴介绍:抬“总爷”,又称抬“官人”,俗称坐“独龙杠”,故事起源于清末,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众创造出以“官人”要坐正官位,不然会滚下来的娱乐方式来嘲讽贪官污吏,后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表演时,由装扮成“差人”
期刊
昔日的老北方虽然有猫冬旧习,但也有繁忙的劳作群体。而其中最为繁忙的当属打场和抬“蘑菇头”了。  打场:丰收后的辛苦收获  打场,俗称打冻场。早年居住在北方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打冻场”的习俗。过去主要是给地主,解放后为生产队。那是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做的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  古时垦荒来这里的人们,秋收传统程序大体是,先将庄稼放倒,谷、糜子之类的作物要连同秸杆统统拉到场院里垛起来。苞米从杆上掰下来,拉到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工作是我们党整个文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文化工作的大局。本文根据个人在基层文化工作的体会,谈现阶段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 基层文化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工作。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本文论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阅读课与作文课,引导与主导的关系,以及修改作文和教师批改作文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作文 引导与主导 自改与他改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作文教师。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着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
期刊
冰封千里的古老北国,旧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但不懂得何为电影,更没有见过汽车和火车。但生长在这些广大地区的孩子们却都不甘寂寞,他们除打鸟、套野兔、撵野鸡、采野果,抓蝈蝈外,还用童心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游戏方法,这些游戏除有少数在民间还残存和保留外,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失传。  抽冰猴:也叫抽冰尜儿,北方冬季寒冷,滴水成冰,孩子多在沟壕里有冰的地方抽冰猴, 冰猴多用木头旋制而成,上圆下尖。上部有一道壳,是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