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孩子们的游乐场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ha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封千里的古老北国,旧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但不懂得何为电影,更没有见过汽车和火车。但生长在这些广大地区的孩子们却都不甘寂寞,他们除打鸟、套野兔、撵野鸡、采野果,抓蝈蝈外,还用童心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游戏方法,这些游戏除有少数在民间还残存和保留外,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失传。
  抽冰猴:也叫抽冰尜儿,北方冬季寒冷,滴水成冰,孩子多在沟壕里有冰的地方抽冰猴, 冰猴多用木头旋制而成,上圆下尖。上部有一道壳,是孩子用细绳缠绕放冰猴用的,尖部通常镶入一枚钢珠,以加速冰猴旋转,冰猴旋转起来后,孩子们再用一根小鞭子不断抽冰猴使其不停地旋转,其玩法很像现在的陀螺,是北方孩子最喜爱的游戏之一。
  溜冰: 北方人习惯称之为打出溜滑,这是北方孩子冬季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有的在井沿,有的在壕沟里有冰的地方。游戏前,孩子们先将冰上的积雪或浮土清扫净,再洒上一层薄雪,用脚踩着薄雪在冰上慢慢擦抹,最后形成一条宽约一米,长约十几米又光又滑的溜冰场。溜冰时,由胆子最大的孩子在前面领队,在平地上经十几米的快速助跑,进入冰道后便侧身站稳,用惯力将身体滑到终点。孩子们玩的花样也很多,如蹲下溜冰的叫“打蹲”,用一只脚在冰面跺脚的叫“老太太点灯”,一旦有一人摔倒了,后面便会摔倒一大片。
  打雪仗 :北方一到冬天,天气必下雪。雪天或雪后,将雪攥成雪团,向对方抛打,打在头上或身上立即开花,引起阵阵笑声。有时两军相交对面抛击,打阵地战;有时冲入“敌阵”,互相追逐,一片混战。现在,下雪的冬天,仍有很多儿童做打雪仗游戏。
  捕雪鸟: 昔日北方的松嫩平原,厚厚的积雪一旦把大地封严后,几乎是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雪鸟也不知都是从哪里匆匆飞来,成群结队地盘旋在空寂的田野上。大群的成千上万,小群的也不下百余只,很少有三五单行的。这种鸟的习性也很怪,既不上树爬墙,也不进入村庄,而是终日起落在那广阔无垠的北国荒原上。落入地面后,就丫丫杈杈地在雪地上铺了厚厚一层。每到这时,屯子里的孩子经不起诱惑,都纷纷串联着,“走呀,打雪雀(qiǎo)去!”这时的田野雪地便一下子成了乡村孩子们的乐园。
  北方孩子原始捕雪鸟有两种办法,一是套雪鸟:是将一些秫秸崴成长方或三角形,插满了用马尾做成的鸟套;二是用鸟夹打。孩子们把大谷穗上的小分穗下在夹子上,雪鸟一动便可牵动下面一个致命的机关。
  所有的工具都配备齐全后,这些半大孩子就跑到谷地、高粱地或糜子地里,用扫把扫开一块空地,将系好谷码的鸟夹子下在空地的周围。下完鸟夹子后再继续下鸟套,方法是将鸟套子放在扫过的空地上后,再撒一些谷糜或高粱什么的。
  北方的雪雀是一种食谷类的小鸟,灰白色的胸肚和麻中透红的后背很是好看,觅食的时候,它们总是迎着风蹦去,从不回首退行。既便是向后退,也要飞起来落在后一点,仍逆着风朝前蹦,这样,下夹子的方向就要“看风使舵”了。打雪雀下夹子可以不用很讲究,不像打麻雀那样巧妙伪装埋“满夹子”,只需要在扫过雪的黑土地上,把夹子支好一放,前缘的铁丝用浮土掩埋一下,露出黄澄澄的谷穗就行了。当所有的夹子和鸟套都下完后,就可以回到开始下夹子的地方去溜夹子,摘雪雀了。在刚刚扫过雪的黑土地上,凡事有夹子和鸟套的地方都统统被雪雀包围,人一走近,觅食的鸟才一起轰然齐飞,鸟群飞起时只闻耳边呼呼风响,霎时间天空中黑压压一片,连太阳都给遮住了。它们在天空中盘旋、搜索,忽东忽西,“气势宏大”“场面壮观”。当然,更快乐的还是看到空地上的鸟夹子上几乎“夹”无虚发,甚至有的还一“夹”二鸟,也有同时夹住三只鸟的时候。鸟套则多数都是套在鸟腿上的。这些鸟中,大一点的有毛腿鸡、鹌鹑,小一点的像铁雀(一种铁青色带角的雪鸟)、云雀(在我们这里叫草原百灵)和呐勒(草原一种会鸣唱的鸟),只是打住麻雀的机会却很少。
  现在的冬天鸟儿越来越少了,这份记忆也就越来越远了。除了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的游戏之外,东北人民还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了更加美轮美奂的艺术——冰灯。
其他文献
从1985年大荔县黄河滩区6个乡镇近10万人移民返库开始,30年间,我记不得有多少次到库区,先后拍摄了移民返库、大干苦干、兴修水利、逢年过节、粮食丰收、省市领导慰问等近千张照片,用镜头真实记录和见证了黄河滩返库移民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再看看大荔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落实财政“一事一议”政策,如今的黄河库区移民犹如生活在人间天堂的小江南,你看那村村硬化的道路、健身器材样样俱全的文化
期刊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土家山寨奇风异俗甚多,古朴有趣,尤其是土家婚俗,要数奇中之奇了。陪十姊妹是鄂西土家族婚庆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由少女在一起对歌,赛歌,为婚礼增添喜庆热闹,是土家民俗文化中值得记载、传承的传统。现在,这种婚庆形式已不多见了。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文化非常古老,别具特色。鄂西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家庭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由血缘群
期刊
[摘 要]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旅游业的高度繁荣以及武装冲突等现状,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处境艰难,很多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作为一个基层的非遗工作者,“非遗”寻“根”的路。“非遗”回“家”的路,“非遗”未来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和平县王阳明重要历史文化遗存问题,尝试对本县王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作文化学的思考,由此进一步引起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王阳明 儒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联合国发起而广泛实施于国际之间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其宗旨在于承认世界各国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具
期刊
[摘 要]宗教和政治自古密不可分,通过发掘宗教中历史的真实性及科学在其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可以实现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调和,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对神话人物西王母的诠释,理清她在不同世界文化中的深刻影响以及她的隐秘传承对人类理想社会的塑造过程,揭示各民族文化走向共和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上古历史 神话 西王 孟姜女  一、西王母的原型 伊西斯与姜嫄  中国最早对于西王母的记载当属《
期刊
[摘 要] 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婚礼既是当地主要的人生礼仪,又是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哭嫁 迪庆 藏族 婚礼  “哭嫁”是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婚礼中保留不多的传统习俗。黔东南苗族、鄂西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台湾高山族,甚至山西等地都有“
期刊
抬“总爷”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据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李华忠、张国兴介绍:抬“总爷”,又称抬“官人”,俗称坐“独龙杠”,故事起源于清末,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众创造出以“官人”要坐正官位,不然会滚下来的娱乐方式来嘲讽贪官污吏,后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表演时,由装扮成“差人”
期刊
昔日的老北方虽然有猫冬旧习,但也有繁忙的劳作群体。而其中最为繁忙的当属打场和抬“蘑菇头”了。  打场:丰收后的辛苦收获  打场,俗称打冻场。早年居住在北方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打冻场”的习俗。过去主要是给地主,解放后为生产队。那是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做的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  古时垦荒来这里的人们,秋收传统程序大体是,先将庄稼放倒,谷、糜子之类的作物要连同秸杆统统拉到场院里垛起来。苞米从杆上掰下来,拉到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工作是我们党整个文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文化工作的大局。本文根据个人在基层文化工作的体会,谈现阶段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 基层文化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工作。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本文论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阅读课与作文课,引导与主导的关系,以及修改作文和教师批改作文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作文 引导与主导 自改与他改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作文教师。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着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