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之舟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a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祖国辽阔的大东北,一进入寒气逼人的冬天,冷空气频至,大雪纷飞,漫山遍野,银妆素裹,气温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有的地区达四十多度,冰雪和严寒完全主宰了塞北江河。然而,在这如诗如画冰雪之中,经常活跃着人工爬犁的芳踪,构成数九隆冬白雪冰河上的一幅奇妙画卷。
  爬犁是什么?
  大北方呵,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光阴处于冰雪期,山川田野之间降雪量特别大,白亮亮的一望无垠,往往填没了“道眼”。但爬犁可以不分哪里是道路,只要有冰、有雪,瞄准一个方面,便可在其上纵情行走,全靠的是人拉或动物的牵引。
  满族发祥于东北广袤的白山黑水间,长期过着渔猎游牧生活,弓马骑射,搏击狂风暴雪,不但铸就了满族勇敢尚武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使满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文化。说起满族生活习俗,就不能不提到满族行文化中的爬犁。
  爬犁,爬犁,这是汉族的叫法,它是北方民族广为使用的运载工具。又称雪橇、扒犁、扒杆、冰床、拖床、柁床,满语称为法喇,汉语意为狗车。顾名思义,就是由狗来驾驭的车子。它虽称作车,却又无轮,样子似卧榻而无足,只可在冰雪覆盖的地面上运行。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中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为什么叫爬犁呢?原因在于这种工具很像耕地用的“犁杖”;“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行,远远看上去像在地上往前爬,故称之为爬犁。
  爬犁,是生活在北方冰雪世界中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伴随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孩子们冬季里户外运动最喜爱的主要玩具。
  东北是冰雪之乡,也是冰雪爬犁纵横驰骋的火热疆场。祖国北方有了人烟之后,便有了冰雪爬犁奔放而豪迈的踪影。它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见证,也是这方江山冰雪风光里的一股流动的精灵。
  爬犁样式多
  爬犁有大有小,有人拉的,有兽拉的。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兽拉的是大爬犁,相当一辆小车吧。因使用的兽不同,分为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马爬犁最大,载重最多,跑的最快。如果是在冰雪道上驰行,其速度简直不亚于一辆载重车。近些年,人们又制造出电动爬犁,更加便捷省力。不管哪种爬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冰雪,否则是寸步难行。
  《黑龙江志稿》记载:"制如冰床,而不拖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座低,傍轮前有轭而高,驾以牛或马,走冰上如飞。亦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其实,爬犁制作比较简单,多用韧性较强的柞木、椴木、桦木和榆木。制作之前,先将成材之料浸在水里泡上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在中间煅烤成一个45度角,翘起的部分辕子作为爬犁辕子。将两根一把多粗的硬木长竿揻(wēi)成弯,再安装上四根立柱和两根横木,就算完成了。有的下边平直的部分加上支柱,做成车箱,可以坐人,也可装货。别看这种爬犁还很简陋,但装载1000斤也压不坏。爬犁两条腿之间的距离是统一的,这样的好处是在雪地上压出硬实的爬犁道。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两条爬犁道闪闪发光,仿佛两条铺在雪地中的钢轨,爬犁走在上边滑溜通畅,给人以强烈地冰雪运动美妙之快感。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匠铺,打制大车和爬犁,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爬犁,供孩子们玩耍。当然,孩子们使用的爬犁多是自己手工制作,看看别人家的爬犁构造,回家打几根木条和铁丝就研究成了。
  爬犁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冬季漫长,道路雪多冰厚这样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便捷工具。特别是在山高林密,沟壑全被冰雪覆盖的地区,爬犁的使用极为广泛,遍地可见。东北有 "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烟"这样的民谣,当然非常贴切,亦充满乐趣。
  还有少年儿童们就可制做的小爬犁,不必用长竿,只是几块木板底下钉两根“腿儿”(木条铁条)即妥。小爬犁主要用途是“放爬犁坡儿”,即坐在爬犁上从坡上往坡下滑行,非常有趣儿。孩子们冒着零下几十度的大冬天在户外玩也玩不够,与冰雪相伴,快乐疯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常常贪玩到更深人静之时。
  爬犁:冰雪天地大用场
  冬季的北方,并不寂寞。
  严寒的冰雪世界,充满了无穷乐趣。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顺势而下,自然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有时天空还飘洒着雪花,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煞是壮观有趣。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穿透了静谧的夜空,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挽留在人们的心底。一到数九隆冬,河面结冰如盖,雪被似银,这些半大小子,当然也有女孩子混在中间,他们根本不把严寒当回事,以冰雪为乐,组成两支战斗队,一只是由李向阳率领的“八路军”,一只就是系着白旗的“日本鬼子”。我们都坐着手划爬犁,凛冽风雪中,在宽阔的河面上拼力划行,风驰电掣,寒光闪闪,“杀”声一片。“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个个拚得汗水淋漓,热气腾腾。把不少家的大人都吸引来了,高兴地看我们这群疯小子野姑娘,在河面上玩耍的热闹场面,禁不住为他们拍手叫好。冰雪,这大自然的精灵,恰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童年与大自然亲近的极佳形式;挑战一切艰难险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滋长成熟了。
  过去结婚接新娘子常常以爬犁代车,用一匹或几匹标致的红枣马拉着,马的头上和车辕子上都要特意扎上红布,还要挂上响铃。身着红棉袄的新娘子端坐在爬犁中间,娘家人都团团靠紧坐严。虽说是冰天雪地,可新娘子和这些娘家人的心里是异常热乎的,欢喜的气氛通过爬犁的顺畅行进和马在冰雪中的踩踏声响,还有大家的说笑声,被充分营造了出来。
  黑龙江山区的爬犁,是当地人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交通运输工具,既简单、又实用,往往还伴随着歌声和笑声。近些年,东三省等地开展了冰雪旅游活动,乘坐马拉爬犁、狗拉雪橇或电动雪橇在冰雪地上奔驰,欣赏着身边的雾凇奇观,如同步入童话世界,其情其景,真正诗意画廊,妙不可言。山里人会热情地期盼国内外朋友莅临,尝试一下冰雪之舟——爬犁那没有轱辘也能风行的乐趣。   划爬犁:童年的美好记忆
  玩爬犁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和精力,男性的威武与洒脱得以充分发挥,阳刚之气得以尽情彰显。淘小子们大汗淋漓之后,干脆甩掉帽子或棉衣,经常忘记了回家吃饭,夜色蒙蒙初上,才想到贪玩会被父母训斥:“嘚瑟啥去了,浑身弄得这么埋汰”(东北方言)。想起这些,拎着爬犁像贼一样溜回家门,现在步入中年的老爸老妈回忆起小时候的爬犁也不住哑言失笑,会讲出一串风趣横生的童年故事来。
  那时候孩子们的玩具,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跳墙爬到父亲单位的院子里,在木匠房找到两块小木方和木板,也没有像样的工具就用钢锯条一点点的锯断木头,蚂蚁啃骨头一样开始制作起单腿爬犁来。单腿爬犁中间镶的那块钢板,最难搞。聪明的孩子,将废弃冰刀鞋上的刀刃锯断直接钉上去最好用。找不到废冰刀鞋,便起下老式木门上的钢板折页,锯出圆弧后,在水泥地上磨平,然后用钢锯条背刮出直角。再找二根钢筋,煤气火上烧红用铁锤拍扁,磨出尖尖,然后安上一幅木把手做成两个钢钎,爬犁的主体和配套工具就算做成了。制作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梦想和快乐的,孩子们在这其中实现了自我发明创造的提升,还提高了动手加工能力,更加亲近、融入和扎根于大自然,那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
  东北的冰雪冬季,大家玩的可不是传统的“双腿”爬犁,“玩双腿”是小朋友的“小儿科游戏”。“单腿爬犁”是两块木头夹一块薄钢板制成的爬犁,而我们习惯叫它“单腿驴”。它的特点是技巧性强,不容易学会,一旦熟谙技巧,其速度是“双腿爬犁”无法比拟的,不亚于平地骑自行车的速度,而且转弯小伙伴经常在冰面上列成一排,比赛看谁滑的快。通常撑钎后,双手将钎握在腋下,整个身体保持平衡,快速向前滑行,力量不够时再撑,冰面上犹如燕飞,风驰电掣般向前冲去。风从耳边划过,雪从眼前漫过,那种惊心动魄如梦似幻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拐弯之时,一手撑钎,身体向转弯方向倾斜,冰上留下漂亮圆弧,双脚微微向前抬起,身体后倾,利用钢板刀片的后部滑向冰面,溅起一条雪白的冰花。刹车了,顿时“单腿驴”像骏马勒缰一样潇洒漂亮,嘎然静止。技术好的不用钢钎支撑就能停住。
  2012年1月6日上午,在哈尔滨冰雪欢乐谷和九站的冰上乐园外江面上,许多市民自带的爬犁,一家家老人和孩子都在松花江面上玩。王大爷的爬犁很特别,是用一个马扎、一块用木条钉成的木板和两条捆了铁丝的等宽木条拼接而成。老伴抱着小孙子,王大爷用绳拉着爬犁在冰面上快活地奔跑,所过之处,笑声掌声响成一片。
  2014年1月1日上午9时,在南湖冰场举办吉林省暨长春市“全民上冰雪”冰爬犁比赛。场面相当开阔,组织了辖区5个家庭组,15名运动员来参加。一声令下,几十个爬犁一齐出发,争先恐后,喊声震天。一到冬天,不甘寂寞的东北人,就忙乎冰雪运动项目,打造全市全民健身冰雪活动特色,掀起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一个个新高潮。
其他文献
[摘 要] 迪庆藏族哭嫁是独特的高原藏族婚姻仪式环节。它除了保持青藏高原藏族的民族特性,还融合了云南迪庆多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迪庆藏族婚礼既是当地主要的人生礼仪,又是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 哭嫁 迪庆 藏族 婚礼  “哭嫁”是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婚礼中保留不多的传统习俗。黔东南苗族、鄂西土家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台湾高山族,甚至山西等地都有“
期刊
抬“总爷”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据从事民间艺术表演的李华忠、张国兴介绍:抬“总爷”,又称抬“官人”,俗称坐“独龙杠”,故事起源于清末,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众创造出以“官人”要坐正官位,不然会滚下来的娱乐方式来嘲讽贪官污吏,后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表演时,由装扮成“差人”
期刊
昔日的老北方虽然有猫冬旧习,但也有繁忙的劳作群体。而其中最为繁忙的当属打场和抬“蘑菇头”了。  打场:丰收后的辛苦收获  打场,俗称打冻场。早年居住在北方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打冻场”的习俗。过去主要是给地主,解放后为生产队。那是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做的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  古时垦荒来这里的人们,秋收传统程序大体是,先将庄稼放倒,谷、糜子之类的作物要连同秸杆统统拉到场院里垛起来。苞米从杆上掰下来,拉到
期刊
【摘 要】基层文化工作是我们党整个文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文化工作的大局。本文根据个人在基层文化工作的体会,谈现阶段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 基层文化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工作。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本文论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阅读课与作文课,引导与主导的关系,以及修改作文和教师批改作文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作文 引导与主导 自改与他改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困扰着作文教师。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着孩子的笔端。原本应该才情飞
期刊
冰封千里的古老北国,旧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但不懂得何为电影,更没有见过汽车和火车。但生长在这些广大地区的孩子们却都不甘寂寞,他们除打鸟、套野兔、撵野鸡、采野果,抓蝈蝈外,还用童心和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游戏方法,这些游戏除有少数在民间还残存和保留外,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失传。  抽冰猴:也叫抽冰尜儿,北方冬季寒冷,滴水成冰,孩子多在沟壕里有冰的地方抽冰猴, 冰猴多用木头旋制而成,上圆下尖。上部有一道壳,是孩
期刊
冰灯,过去乃北方独有,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北方的松嫩草原可能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之一。  冰灯,最早只是用来照明的。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喂马和捕鱼的时候,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冰灯笼”,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
期刊
“轱辘轱辘冰,来年不得病”  “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有正月十五“轱辘(滚)冰”的习俗,这天晚上,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们要仨一帮俩一伙的到屯中的井沿儿或大坑的冰上打几个滚,并根据自家身体等情况念叨一些诸如:“轱辘轱辘冰,一年不得病;轱辘轱辘冰,来年肚子不疼”等祈祷祝愿的话。据说,这样可以滚去烦恼,滚除百病,滚来好运气。  传说:人龙相恋的故事  轱辘冰的习俗源自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个名叫
期刊
狗皮帽子乌拉鞋  文/田园  昔日的老北方,冬季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冰雪虽然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在穿上想招。便穿上大棉袄和二棉裤,打起了绑腿。所谓大棉袄,是一种只有在冬天才穿的大襟棉袄。这种棉袄的扣子不在人的胸前,而是在衣服的左面,从左边的领口开始通过左胳肢窝直达下摆,排满了用蒜米疙瘩做成的布扣子。穿这种衣服只能用一只手解系,穿、脱衣服虽然十分困难,却可以牢牢
期刊
地处湘西南的会同,是古代蛮夷之地的中心地带,境内汉、侗、苗、瑶等民族世代杂居,共同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多元民族文化,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久远的苗族草龙舞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草龙舞:只舞“龙头”的舞蹈  会同苗族草龙舞是以舞草龙为特质的民族图腾舞蹈,这里的草龙舞其特别之处在于,“龙”以草为材质编织而成,且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而当地其他龙灯都编扎成一个整体,既有龙头,又有龙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