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學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通过近六年的小学数学一线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用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学习,很多都是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化数学问题,而这种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灵活地、创造性地思维。
我在进行《乘除运算》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小明星期天去商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买圆珠笔,可以买5枝,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0枝,现在他先买了4枝圆珠笔,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枝铅笔?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后有的同学用假设法解决了问题,而有的同学通过倍数的关系也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从中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锻炼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采用情境教学法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通过一些真实、有趣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教学中的知识和概念。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老师家马上要装修新房了,老师要去采购地砖,可是到底要买多少平方的地砖呢?买多了浪费,买少了不够用,谁能来帮老师算算?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事先打印好的假设中的我家的房屋平面图,其中卧室是正方形的,客厅是长方形的,让学生思考到底要多少面积的地砖。学生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难题,兴趣高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疑中,连平时不专心听课的同学也在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
通过这样一个和生活很贴近的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我思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不仅掌握了面积计算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也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尝试实践教学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角的概念》后,设置了一道题:把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剪去,剩下几个角?学生在没有动手操作前大都是回答剩下两个角。我问:“为什么?”学生则答:“三个角去掉一个角,就是两个角呀!”这时我让学生们不要轻易得出结论,自己拿出纸来,亲自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会发现问题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从角的顶点剪过去,和不是从角顶点剪过去结论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这个课例,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结论,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创新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中角的概念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既可以消除数学的神秘感,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比较好地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而言,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借助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创设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如我在教学《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的课堂作业得分中,老师特地计算了一下:第一组10人,总分是900分;第二组11人,总分是1020分;第三组9人,总分是878分;第四组9人,总分860分。我现在宣布这次作业得分第二组获胜。随着第二组的欢呼声,其它组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第二组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计算成绩,是不是不公平呀?”我赶紧问道:“那怎样计算才算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标。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很多生活化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感体验。只要我们有志于此,定能捕捉到一些些有关的真知灼见吧!
新课程改革不怕失败,怕得是不敢前进,不愿探索吧!如果学生觉得学数学,非常有必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如果学生觉得学数学很快乐,非常有兴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就一定能学好!
(作者单位:1.安徽省颍上县鲁口镇中心小学,2.安徽省颍上县鲁口镇何台小学)
一、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用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学习,很多都是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化数学问题,而这种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灵活地、创造性地思维。
我在进行《乘除运算》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小明星期天去商店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买圆珠笔,可以买5枝,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0枝,现在他先买了4枝圆珠笔,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枝铅笔?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后有的同学用假设法解决了问题,而有的同学通过倍数的关系也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从中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锻炼了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采用情境教学法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通过一些真实、有趣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教学中的知识和概念。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老师家马上要装修新房了,老师要去采购地砖,可是到底要买多少平方的地砖呢?买多了浪费,买少了不够用,谁能来帮老师算算?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事先打印好的假设中的我家的房屋平面图,其中卧室是正方形的,客厅是长方形的,让学生思考到底要多少面积的地砖。学生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难题,兴趣高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疑中,连平时不专心听课的同学也在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
通过这样一个和生活很贴近的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自我思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不仅掌握了面积计算的有关知识,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也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培养了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尝试实践教学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角的概念》后,设置了一道题:把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剪去,剩下几个角?学生在没有动手操作前大都是回答剩下两个角。我问:“为什么?”学生则答:“三个角去掉一个角,就是两个角呀!”这时我让学生们不要轻易得出结论,自己拿出纸来,亲自动手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会发现问题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从角的顶点剪过去,和不是从角顶点剪过去结论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这个课例,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结论,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创新素养的培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中角的概念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既可以消除数学的神秘感,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比较好地让学生掌握有关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而言,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借助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创设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如我在教学《认识平均数的作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昨天的课堂作业得分中,老师特地计算了一下:第一组10人,总分是900分;第二组11人,总分是1020分;第三组9人,总分是878分;第四组9人,总分860分。我现在宣布这次作业得分第二组获胜。随着第二组的欢呼声,其它组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第二组人数比我们多,当然总分就要比我们多了。您这样计算成绩,是不是不公平呀?”我赶紧问道:“那怎样计算才算公平呢?……”在和孩子自然的对话中,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标。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很多生活化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感体验。只要我们有志于此,定能捕捉到一些些有关的真知灼见吧!
新课程改革不怕失败,怕得是不敢前进,不愿探索吧!如果学生觉得学数学,非常有必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如果学生觉得学数学很快乐,非常有兴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就一定能学好!
(作者单位:1.安徽省颍上县鲁口镇中心小学,2.安徽省颍上县鲁口镇何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