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运河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980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这块古老的神州大地,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由西向东流,东西的水上交通比较方便,但是南北的水运却困难很大,所以有必要在南北之间开凿人工河道。再加上上述西东走向的主要河流的支流多是南北走向,而且各条大河的支流之间往往相距很近,这些大河的中下游又地势平坦,湖泊星罗棋布,也就非常便于开凿人工河道。因此,聪慧而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天然的内河、湖泊和海洋航运的同时,很早就设计并开挖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了航运范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春秋时期即挖通了一批比较重要的运河,到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个全国性的运河网便初步形成了。
  
  秦汉以前的河运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大都聚集在有水的地方,依靠渔猎为生。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有时它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了水的某些特性。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经》),意思是骑着木头有利于过大河,懂得了“水能浮起木头”的道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人们已有可能“编木为筏”,与此同时还能利用火烧和石刀、石斧的砍凿,把大原木挖空,做成独木舟,这样人们就能方便地在水上活动了。至于古代传说中提到黄帝的大臣共鼓、货狄发明舟,部落首领颛顼发明浆、篙,帝喾发明舵和橹,尧发明纤绳等等,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人民群众的创造。
  商朝的甲骨文上有“舟”字,当时已经有木板船了。据甲骨卜辞记载,在商代后期,航运往往被奴隶主用作镇压奴隶反抗的工具。商王武丁时期,王室的奴隶曾大批逃跑,武丁下令乘船追击。这些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前后用了15天,终于把奴隶捕捉回来。这个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航行技术的状况。到了周朝,水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水路交通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而且还开凿运河。春秋时期,最先开凿运河的是陈、蔡、楚等国。当时,为了改善陈、蔡两国间的交通,它们凿了一条不长的运河,将淮河的两条支流沙水和汝水连贯起来。楚国也凿了一条从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到汉水的水道。不过,其中比较重要的和著名的运河有吴国沟通太湖和长江的胥河、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和沟通淮河和黄河的荷水,以及稍后的魏国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
  春秋末年,阖闾、夫差父子相继为吴王时,吴国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帮助下,逐渐强盛起来。吴国为了攻打楚国,于公元前506年开挖了胥河,船舶可以从苏州通太湖,经宜兴、高淳,穿石臼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大大缩短了从苏州到安徽巢湖一带的路程。吴大败楚国后,继而又攻破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臣服于吴。取得两次重大的胜利后,夫差认为吴国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决定进一步用兵北方,迫使北方诸侯也听从他的号令,于是在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又修通了邗沟。构筑邗城的目的,是在江北建立起进军北方的基地。凿邗沟是便于向北运送军队和粮食。从此,吴国军队通过这条运河从长江直接进入淮河,可以从水路上攻打齐国,进兵中原大地。这条运河全长约150公里,它开通后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为后来江淮运河的发展奠立了初步基础。据史书记载,邗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凿邗沟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484年,吴军与齐军大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市南),齐军几乎全军覆灭。吴国打败齐国后,决定再开一条运河,进军中原,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迫使原来北方诸侯首领晋国就范,于是在公元前482年,吴国夫差就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和定陶县东北之间凿开一条新水道,因其水源来自荷泽,故称荷水。荷水同胥河、邗沟一样,都是吴国为了政治、军事需要而开凿的,但在后来长时间中,对加强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魏国成为这一时期七国中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魏惠王在位时,为了与列国角逐,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迁都后,魏国多次动工开凿以大梁为中心的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鸿沟先在河南荥阳把黄河带有较多泥沙的水引入圃田泽(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已湮),使水中的大部分泥沙沉积在圃田泽中,既减轻下游渠道的堵塞,又使圃田泽起到水柜的作用,调节鸿沟的水量。然后引水向东,绕过大梁城的北面和东面,向南与淮河支流丹水、睢水、涡水、颖水等连接起来,许多自然河道连结成网,船只可以畅通无阻。鸿沟的开凿,不仅在黄河、淮河、济水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水上交通网,而且由于它所联系的地区都是当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跨越山岭的灵渠
  
  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的灵渠,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那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前后花了10年时间,统一了中原地区,接着又向岭南进军,但是战争并不像预料的那样顺利。五岭的险峻地形,使行军极度困难。粮草的运输主要靠人背牲口驮。运粮队伍要翻山越岭,走上好些日子,除去自己的消耗,到达营地时已经所剩无几了。更麻烦的是,行进在崇山峻岭的运粮队伍,往往要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粮草问题,更直接地说是运输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作战根本无法取得胜利。就这样,常常空着肚子打仗的秦军进行了三年战争,还是没有什么明显进展。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派水利专家史禄领导“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运河的路线,选在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这里两江相近,最近处不到1.5公里,山又不太高,相对高度20-30米。只需沟通两江,中原地区用船运来的粮草,就可以从水路一直越过五岭,进入岭南地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数十万秦军和民工,开石劈山,进行了艰苦的劳动。
  他们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排除了许多困难和干扰。到公元前214年,这条长33公里的灵渠终于挖成了,运输问题解决了,秦始皇下令向岭南增派援军。这一次,秦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控制了岭南,并在今桂林、广州和雷州半岛等地方设置了三个郡。这样,秦朝就有了40个郡。中国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也可以直接通航了。
  开凿灵渠的劳动人民,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在这些办法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使船“爬”上山的办法。我们勤劳而聪明的祖先懂得,船要“爬”山,对水面“坡度”就要有一定的要求。水面的“坡度”在航行术语上叫做“比降”。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对航行越不利。而湘江水面和漓江水面的水位差很大,即使用筑堤的办法来提高水位,比降还是太大,离要求还是差得很远。怎么办呢?人们想了好几种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
  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建造并使用船闸的运河,也是最早的跨越山岭的运河。在国外,最早的船闸直到1375年才在欧洲的荷兰出现,而这时我国已经是明朝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种利用船闸的行船技术,一直沿用到现代。在19世纪末开建、20世纪初建成的巴拿马运河,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最长的运河航运
  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那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水运网。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隋唐时期,我国内河航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南北大运河在公元610年开凿完工后,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京都和河北、江南地区的水上运输。当年,航行在运河里的船从,南来北往,舳舻千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不过,隋朝是一个短促的朝代,开河不久就灭亡了。所以大运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后各个朝代。
  隋朝灭亡之后,继之而起的是唐、宋两个朝代。唐朝建都长安,每年要从江淮地区输入大量物资和粮食。唐朝初年,大运河每年运送的粮食不过20万石,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粮食的运输量迅速增加,最高达到一年700万石。不仅有粮食,而且其他物品应有尽有。中唐以后,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内河航运作用越来越大,这条大运河确实像大动脉之于身体那样重要。那时,江淮地区差不多负担封建王朝赋税来源的9/10,那么多盘剥来的赋税几乎全靠大运河转运。
  到了宋朝,京城迁到了黄河南岸的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里离江南鱼米之乡比较近,大运河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当时人们说,食以漕运为主,漕运以大运河为主。他们认为运河废,“则大众不可聚”。北宋时,每年通过大运河由江南运到开封的粮食,一般都在五六百万石左右,多时还曾达到800万石,超过了唐朝的漕运量。至于金银、布帛、香药、茶叶和其他土特产品所运送的数量就不好统计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汴河里交通运输繁忙的景象。水运不仅对京城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保证了北方边疆军事上的需要。
  元朝的疆域最大,超过了历代王朝。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需要从江南运送大批粮食,所以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主要仍是漕运。元朝先后开凿了济州、会通和通惠等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这样,漕粮船从杭州出发,经江南运河进入扬州运河,再北入黄河、泗水,通过济州河和会通河,再由卫河入通惠河,直达大都。
  明、清两朝,相继建都北京。虽然长江、珠江和黑龙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航运有所发展,但是在大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大运河仍然是我国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大批的粮食和货物主要是通过大运河运往京城。当时,运河里船只往来如梭,运输粮食的船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12000多只,船工最多时超过12万人。除了粮船以外,航行在运河上的还有许多官船、商船和民船。南方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北方生产的豆、麦、梨、枣等土特产,都通过大运河进行交流。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30多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十分之八九都分布在大运河沿线。山东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江苏的淮安、扬州等都成为一时繁华的商埠。从明朝中后期起,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酝酿也首先出现在这里,这些都与运河有一定的关系。
  在此期间,作为东西水运主干道的长江,以及珠江、黑龙江、淮河等河流的航运,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壹    有些中药也是像人一样有姓有名的,如姓徐名长卿、姓何号首乌等,但作为药名原型的徐某人、何某人却都是传说中的角色,当不得真。可也有那么一味药,它的名号竟入了正史,而且赫然还是本纪——帝王的身份;更不简单的是,还是本纪开卷第一篇:开国皇帝!  这味药,名为刘寄奴。作为草药,它是菊科植物,叶似菊,茎似艾蒿,野生于山坡林下,各地都有,江南为多,为活血祛瘀药;作为人名,它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期刊
“分香卖履独伤神,歌吹声中繐帐陈。到底不知埋骨地,却教台上望何人?”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诗中这样写道。由于没有地面标识而在宋代后逐渐湮灭无踪的曹操墓,成全了众多关于“七十二疑冢”,甚至“竟在七十二冢之外”的传说,也引发了安徽、河北、河南三地的各自寻找陵墓之旅。    一块疑似曹操高陵的“风水宝地”    从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乡往西,一直到河北磁县一带,封土状的小丘连绵。这里就是传说中“七十二疑冢”所在
期刊
伊犁谷地,是一个美丽和浪漫得超乎人类想象的地方。中国人说它是“塞上江南”,外国人则说是“中亚乐园”,是“神的特殊恩赐”。  这里拥有最神奇的地形,大片的荒漠地带中,藏着一块巨大的温润神奇的绿洲。这里不仅是中亚人种博览馆,更是剽悍民族聚集地。汉武帝热爱的天马就生活在这里,我们平常吃的苹果和杏的祖先也在这里,而如梦如幻的薰衣草田,也在这里浪漫地开放。  世界上只有五种天鹅,其中有两种都可以在伊犁谷地看
期刊
国家存在是流,国家精神是源。  最能概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就是两句早期的儒家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这四个“不”:不息、不淫、不移、不屈,就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脊梁的支撑,才创造了世界唯一的奇迹——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还一直深深地蕴藏着民族复兴的巨大潜力。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
期刊
哭向长沙    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汉武帝刘彻。那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偏他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  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这是一个讲“无为”的时代,这是一个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时代!汉文帝曾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代名将李广感喟:“惜乎!子不遇时!如
期刊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应该算是一个好学生。他不仅反应机敏,能言善辩,谦恭随和,于人际交往、经商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在孔子生前,他却经常挨批,总也不讨老师的喜欢。   从历史记载来看,子贡挨批的几桩事,给人的感觉并非过错,听起来好像还是“好事”,但孔子就是不给好脸,不给好气,也没给过好评。真正是冤哉枉也,倒楣透顶。  一件事是子贡自掏腰包赎奴被训。按照鲁国当年律例,若有人从邻国赎回被掳作奴仆的鲁国公
期刊
东汉末年,管宁、华歆同为学子。  某天,两人在园中锄菜,不经意间地里现出一小块金子。管宁见了,挥锄依旧,视之与瓦石无异,华歆则将金子捡起来扔到远处。  后来,两人在一个屋子里读书。窗外传来车马喧嚣声,管宁读书如故,华歆没沉住气,跑到门外看热闹。转身回来,管宁以刀割席,同时还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恪守学子独善其身的传统,不与世俗同流,乃至视之若无物;华歆则不然。从此,两人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期刊
末代君主和亡国令    一千多年前的春天,大唐帝国,这个人们心目中伟大的长安帝国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公元907年3月27日,长安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李柷下达诏令:“那大统的尊严,神器的沉重,如果不是德行充盈于宇宙,功劳拯救了黎民,有虞舜夏禹的功业成绩,有和恰帝王事业的才能,可替代皇天的功劳,又怎么去统治天下,照耀八方呢!”   这时,帝国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一百余年异族的洗劫,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帝国的
期刊
诗人总爱写花,不同的花也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怀。梅花在北宋林和靖的那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下已成了绝唱,梅花亦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也写成了绝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亭亭玉立的莲花俨然已成了君子的同义词;而与俏脸相映红的桃花在唐人崔护的七绝中俨然成了爱情的代表。   我们常见的菊花则在晋时风流的陶渊明笔下写成了隐逸悠然的象征,在他之前,自他之后
期刊
以北山和秦岭为界,今天的陕西在习惯上被分成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域。  陕北是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黄土高原,关中是平衍肥沃的八百里秦川,它们拥有个性鲜明的独特名片。而有关陕南的印象,却总是被简化和模糊化,实际上,陕南是一块被遗忘了的隐者般神奇的土地。  陕南即陕西南边,也是指秦岭以南;以行政区划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    地形环境:在封闭和开放之间    陕南惯称秦巴山地,即横贯在秦岭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