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教数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o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材的推陈出新,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小学数学怎么教,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探索。下面就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以期抛砖引玉。
  一、捕点:彰显生活
  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纷纷出版,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材在例题的选择上无一例外地无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城里的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这样的数学事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教材的编者很清楚,要想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就必须让学习主体有内动力,让这种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时更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周围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让教材的例题彰显生活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
  面对教材中的例题,教学时可以巧妙地捕捉某一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凸显在外的似乎只有枯燥的数学符号,数学的生活魅力已经被屏蔽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显得无可奈何,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艰难。其言外之意,就是在教学中很难找到教材和生活之间的结合点。但我们细心研究文本就会发现,可以通过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实例来让学生更直观明了的学习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中秋节,一家几代人在赏月,老爷爷在分月饼,分的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要求学生按照展示的情况也来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教师引出:“人分物品,分的同样多,这就叫‘平均分’。”就这样,看似枯燥无味的分数学习,教师如能够抓住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巧妙设计,就能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嚼出数学即生活的味道,也就触摸到了数学学习的脉络。同时,学生经过此环节,再学习数学知识时,自会联系实际场景——生活。
  二、填补:适当猜想
  数学猜想是关于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联想与推测, 它是一种合情推理、 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 对数学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经过数学家证明的数学定义,经过编者的再创造,在教材例题的介绍中鲜有体现其猜想的过程。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填补,以显数学定义之完整,让学生了解、认识。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教学时,可以先创设“用小棒摆三角形比赛”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的困惑及“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的疑问,进而让学生拿出配套的学具盒,在一张纸上画着6、7、9厘米的线段,并拿出两根分别长为3厘米、6厘米的小棒。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归纳并提出猜想“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时就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还要引导质疑:“实验例子中有9 6﹥3,为什么却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和讨论后,提出修正的猜想“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在此教学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找(或画)三角形进行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数学家已经证明)。
  三、再现:课堂讨论
  新课程实施以来,讨论式学习方式已然被许多教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少被运用,其原因还在于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将教材内容通过讨论学习方式表现出来。这冲击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与欣赏,也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于是,有的教师干脆放弃教材,直接进行讨论式教学,谁知因脱离课本例题,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立足于现有的教材例题,适时通过讨论再现教材中的数学思想,领略其无限魅力。
  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讨论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从讨论题目的设计到课堂效果的把握,都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出发,在课前做一番精心的备课。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我组织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小组研究,并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得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要求边思考边填写表格)。
  在此基础上,要求各个小组分析对错,最后进行课堂点拨,介绍相关结果,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使认识从形象过渡到抽象,数学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再现数学魅力,让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究欲望。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研究各版本教材的一些操作活动中发现,有些设计忽略了影响活动实施的因素,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操作活动设计、材料选取和操作过程三方面提出了编写建议,希望编者在编写教材中的操作活动时,不妨先试着操作几遍,进而完善操作实践活动。  [关键词]面积;操作实践活动;操作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
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之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且已掌握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述可能性的大小,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灵活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来设计与判断一些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较为抽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巧妙设计练习方能见到成效。基于这些问题,我打破教材中例题及练习的安排,层层深入地组织教学,化解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一、游戏导入,趣味横生  课前为了活跃课堂
[摘 要]能否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直接关系着数学教学的成败。充分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并能正确作高是三角形教学的重点,其中作高是难点。要想巧妙突破难点,就要精巧设计相关教学。  [关键词]三角形的特性;重点; 难点;突破;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2-01  “三角形的特性”是三角形学习
[摘 要]新教师走上讲台,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新老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找寻新老教师课堂上处理问题的不同之处,以此分析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相信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积累前辈的经验,新教师能加快成长的步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好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教师 青蓝工程 主体地位 课堂意外 思考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摘 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恰当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关键词]作业 设计 数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65  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
[摘 要]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决定其体积。棱的概念是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在诱导学生总结出其本质特征后,应让学生根据长、寬、高进行想象,从而复原出长方体,然后借助选贴图构筑几何体的活动,指引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  [关键词]空间观念;本质特征;长方体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能力,从教材的编排、教师的理念、学生的困难三个维度提出对应的策略,并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对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比较;计算;正确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22-03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且环环相扣、拾级而
[摘 要]数学概念教学的追求并非是使学生明白形式化的定义,而是让学生真正从意义上理解和从本质上把握概念。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标志着学生在认识一维空间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二维空间。因此,教学预案应因生而设,教学过程要顺学而导。数学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深刻体会,以实现让学生在“线”与“面”的行进中明晰面积概念的目的。  [关键词]概
[摘 要]“学情研判”是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打造“学本课堂”的有效途径。以“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在学情前测、学情分析、学情诊断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核心例题,给出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学情研判;小数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28-02  所谓“学情研判”
教学片断:    ●小数点认识的教学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点“.”)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猜猜它可能是什么?  生1:我想到了小数点。  师:哦!别的同学还想到了什么?  生2:这个小圆点像芝麻。  生3:像小小的眼睛。  生4:像小蝌蚪。    ●小数组成部分的教学  师:每个小数里都有一个小数点,仔细看,小数点还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1:数点前面的叫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