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教好化学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它取代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它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时,我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结果学生都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认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并思考其解决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开始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地形成和提高。
  2 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对教材的认识和使用十分重要,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对教材的认识应当发生转变,即将传统的使用教材教的观念转变为合理地使用教材的观念。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研究”时,教材上直接介绍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我先做了对比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标号为1、2、3,向1号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向2号试管加入碳酸钠和稀盐酸,向3号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和稀硫酸,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教学效果非常好。
  3 注意新课的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应当在激起学生求知欲方面做文章。新课的导入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设计的重要教学环节。常用的新课导入法有:直接导入法、以故带新法、以新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和操作导入法等。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先讲一些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差别比较大的事例,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4 注意课堂的节奏
  满堂灌的教学要不得。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只有二十分钟。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掌握课堂的节奏,在大约二十分钟之内就应该变化节奏。讲课变换节奏就是经常在严肃的内容和轻松的活动之间进行巧妙地变换,使得课堂充满节奏感,让学生听课不会感到太累。例如,讲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先用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情境作为引子,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及方案的设计,然后进入理论分析,得出活动方案。当学生表现出有点疲倦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探究,然后让学生再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能够巧妙地掌握课堂节奏,并且自如地变换节奏,一堂课下来,不但学生不会感到疲倦,而且教师也会感到非常轻松。
  5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化学课堂教学如果设置一些学生渴望获得的知识的悬念,让教学贴近学生身边的事,引导好学生的好奇心等,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有趣和多样化,一节课之中是否有一些合理的悬念,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让合理的悬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和多项交流合作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多用“请”字,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妨说“谢谢”“请坐下”等,这样就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爱的,会觉得听这位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同时,在课堂上,学生也会因此抛开顾虑,大胆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包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问的合作交流。有些问题,一个学生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完美的,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例如在学习“洗涤剂的乳化现象”时,学生们对洗涤剂的乳化现象的认识不统一,但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由于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相互交流完成,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7 重视小结
  上完一堂课后,一定要注意小结。小结的方式通常有:板书提纲小结、表格小结、课后练习小结等。但小结不是简单地把新授知识再重复一遍,而是要提出并解决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小组讨论后总结,可以问一问这堂课学生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等等,学生进行总结后老师再进一步补充,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8 注意练习(考试)题的恰当性
  学习要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学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因此,教学中如何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对教师来说颇有挑战性。课堂小测验的题目不能设置得太难,最好是针对当天讲课的内容。学生一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就会有成就感,觉得学到了当天所学的知识。考试要有一定数量的容易题,这些题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上课时已经讨论过的,这算是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的奖励。
  9 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施新课程中更要强调反思。“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教师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教师应该及时记录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实,课堂反思之后的及时提升和行为矫正,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反思的功效。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师生关系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评价一堂课,如何上好一堂课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只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吃透课程标准,把教改落实在实处;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就能上好每一堂化学课。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 创新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有人说创新是从无到有,引出一个新的对象世界。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新之谜的第一把钥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说:任何科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观念及数学本质力量的反映。知识并不等于精神,精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数学教科书上没有用具体的文字叙述这种文化,但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却无不渗透着这种文化。数学文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期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巧置体验点  提供创作的空间,课堂实在太小,每次作文,确定大范围后,给学生几天时间,让其到想去的地方去观察,去记录,去搜集,去经历,去体味,写出已经感受了的东西。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父母的要求太多,理所当然的要求父母做这做那。忘记拿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以引导学生“提问题”為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懒于动脑,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教师有时故意让不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要么不说话,要么乱说一通,根本不着边
期刊
地理教学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同老师们交流下:  1 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
期刊
在数学课中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他们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积极参与并综合运用,其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 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氛围,提供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期刊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和外语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是新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字、数字系统和运算等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观念,也指个人根据多年的有关数字与运算的经验所形成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强化学生对数的认识、感知、体验与运用,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要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外,主要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他们去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某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教这门课的教师。学生对某位老师有好感,就会爱屋及乌,对他所任教的课也感兴趣;反之,
期刊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如何掌握其工具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教给孩子驾驭这种工具的本领。早在六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学习语文要注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的观点。可见叶老认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教学能力的主体,这四种语文能力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从而达到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