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作前指导”轻忽不得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nengxian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镇江市教研室举办了第十三届“新秀杯”语文赛课活动,此次赛课,一改以往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模式,让“习作教学”唱了主角。比赛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天上“习作指导”,第二天上“习作讲评”,各为20分钟。2016年4月,镇江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仍旧把“习作教学”作为了赛课主题,要求在一节40分钟的习作课内,既要展示指导过程,又要留给学生当堂习作时间,还要有讲评修改的环节。两次大赛,都让习作教学站在了舞台上,让人不得不仔细梳理起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的轻重关系来。
  观察了两次大赛的部分习作课,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指导课和讲评课分两天执教时,颇为精彩的是讲评课;而指导和讲评放在一节课中时,整个指导过程则颇为吸引人。
  我还观察到,有一位教师既捧了“新秀杯”,也赛了“优质课”,两次的习作内容虽是同一主题,但是因为赛制不一样,亮点呈现的环节就不一样,前者亮点果然在作后讲评,后者亮点却在作前指导上。深究原因,其实也在意料当中。“新秀杯”赛课,指导课结束后学生会完成全篇习作,孩子个性化的表达已经落实在纸面上了,赛课教师进行批阅后,提炼出共性问题也归纳出值得肯定的部分——肯定题目取得好,表扬选材有新意,褒奖细节很丰富……学生要做的修改都是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的。比起程序性强一些的作前指导,评讲环节显得各显神通、精彩纷呈。而赛“优质课”,要在一节课时间内,指导、习作、讲评都一一进行,因此所能写的只有片段练习,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得在指导环节中预设好,至于作后讲评,因为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习作中确实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作后指导只能靠前期的预设、当堂的生成,蜻蜓点水式地完成,所以,老师下的功夫都会花在作前、作中的指导上,亮点也就在此了。
  其实,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都是作文指导,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作前指导是针对共性问题的,具有预防性、提示性;作后讲评尽管也会针对共性问题作指导,但是这种对共性问题的指导,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提炼性、针对性。说白了,过细的作前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作文的整齐划一,但是细致的作后指导却是因材施教的代名词。这也是目前部分专家提倡“轻作前指导、重作后讲评”甚至“不上作前指导课”的原因所在。
  那么,作前指导真的可以淡化或者干脆忽略掉吗?我认为这不可一概而论。
  笔者把作前指导一般分为:审题指导、框架指导、细节指导。
  审题指导主要围绕命题作文的要求进行。比如五年级下册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审题时就要搞清楚要写的是“我身边”的“小”“能人”,这个人是生活在“我”的生活中的,不是电视电影报纸上的远离自己的人,这个人是个有特长的小孩子。五年级下册习作6“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同样是写人,但是,这个人可以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以是模范英雄,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小孩,只要这个人值得你喜欢、值得你崇拜,就可以写他的事迹。但是为了和习作5有所区别,这一篇的定位可以偏重于写成人中的身边人、英雄模范。对这样的审题如果不指导的话,一上课就写,恐怕学生的困惑会更多一些,这样的作前指导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框架指导指的是指导习作的谋篇布局。比如五年级下册的习作4“龟山汉墓参观记”,作前学习例文,必须要通过指导让学生知道“参观记”要围绕参观对象的某一个特点来写,在参观过程中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地写看到的景物,对能反映参观对象特点的要重点写。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习作,我们年级统一组织学生参观了“镇江市醋文化博物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博物馆,作前的指导就必须要充分,比如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有关醋的宣传片等。
  作前指导到哪一步才算是很好地拿捏了分寸呢?其实,最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习作要求的距离远近来决定作前指导的“粗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有话说的,我作前指导可以淡化一点儿,但是离学生生活远的,作前指导该有的还是要有。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
期刊
学校规定,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论文、案例、反思、随笔、心得都可以。每逢交文之时,教师抱怨不绝,叫苦连天,在学校的群发短信、个别通知的“软磨硬泡”下,只能交上一篇应付了事。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月文的初衷是要教师勤学习,多观察,善思考,常动笔,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写作的困境?  思考一: 教师月文为什么这么难?  原因一,无暇写,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原因二,
期刊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课文《逍遥游》(节选)的改写活动。要求将其结构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重新组织,即什么是“逍遥游”,为什么要“逍遥游”,怎样才能“逍遥游”。本想重新梳理一下文本,为下一个教学目标作铺垫,但出现的问题却十分明显。不少学生能够读背课文了,但对文章的观点却根本抓不住。重新架构的文章段落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能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作出一定理解”的课堂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完
期刊
语文学科如果能注重学生的多维性文学体验,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源从不同维度充分体验文学作品,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信息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品位,教学效果就会远远超出预期。  一、课前以开放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初步进行文学体验,为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大战风车》一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堂吉诃德》上下两集(假期将其作为推荐读物组织学生阅读)。教师设置的问题是:
期刊
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总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由此看来,吟诵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内化其中的思想,将其升华并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  1.诵读要“授之以渔”  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古诗的“第
期刊
【教材解析】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兵败不馁,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骄傲自大,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故事。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蕴含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方式的阅读,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卧薪尝胆的意
期刊
在平时的课堂中,很多口语交际课的展示经常让人觉得花哨有余,实效不高,因此它也是一线老师大多不敢轻易尝试的公开课类型。夏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教学目标到位,不仅体现了对倾听、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夏老师在教学创设交际情境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巧妙导入,引入鼓励  课伊始,老师故意出错,因紧张
期刊
寓意型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含有比喻义、象征性或者双关义的词语来表达命题指向的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由于具有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等特点,其主旨比较隐晦含蓄,往往给学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我们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结合寓意型命题作文题目的含蓄性、象征性等特征,在审题立意时我们不能局限于题目本身,要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拓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