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镇江市教研室举办了第十三届“新秀杯”语文赛课活动,此次赛课,一改以往以阅读教学为主的模式,让“习作教学”唱了主角。比赛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天上“习作指导”,第二天上“习作讲评”,各为20分钟。2016年4月,镇江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仍旧把“习作教学”作为了赛课主题,要求在一节40分钟的习作课内,既要展示指导过程,又要留给学生当堂习作时间,还要有讲评修改的环节。两次大赛,都让习作教学站在了舞台上,让人不得不仔细梳理起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的轻重关系来。
观察了两次大赛的部分习作课,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指导课和讲评课分两天执教时,颇为精彩的是讲评课;而指导和讲评放在一节课中时,整个指导过程则颇为吸引人。
我还观察到,有一位教师既捧了“新秀杯”,也赛了“优质课”,两次的习作内容虽是同一主题,但是因为赛制不一样,亮点呈现的环节就不一样,前者亮点果然在作后讲评,后者亮点却在作前指导上。深究原因,其实也在意料当中。“新秀杯”赛课,指导课结束后学生会完成全篇习作,孩子个性化的表达已经落实在纸面上了,赛课教师进行批阅后,提炼出共性问题也归纳出值得肯定的部分——肯定题目取得好,表扬选材有新意,褒奖细节很丰富……学生要做的修改都是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的。比起程序性强一些的作前指导,评讲环节显得各显神通、精彩纷呈。而赛“优质课”,要在一节课时间内,指导、习作、讲评都一一进行,因此所能写的只有片段练习,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得在指导环节中预设好,至于作后讲评,因为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习作中确实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作后指导只能靠前期的预设、当堂的生成,蜻蜓点水式地完成,所以,老师下的功夫都会花在作前、作中的指导上,亮点也就在此了。
其实,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都是作文指导,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作前指导是针对共性问题的,具有预防性、提示性;作后讲评尽管也会针对共性问题作指导,但是这种对共性问题的指导,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提炼性、针对性。说白了,过细的作前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作文的整齐划一,但是细致的作后指导却是因材施教的代名词。这也是目前部分专家提倡“轻作前指导、重作后讲评”甚至“不上作前指导课”的原因所在。
那么,作前指导真的可以淡化或者干脆忽略掉吗?我认为这不可一概而论。
笔者把作前指导一般分为:审题指导、框架指导、细节指导。
审题指导主要围绕命题作文的要求进行。比如五年级下册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审题时就要搞清楚要写的是“我身边”的“小”“能人”,这个人是生活在“我”的生活中的,不是电视电影报纸上的远离自己的人,这个人是个有特长的小孩子。五年级下册习作6“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同样是写人,但是,这个人可以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以是模范英雄,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小孩,只要这个人值得你喜欢、值得你崇拜,就可以写他的事迹。但是为了和习作5有所区别,这一篇的定位可以偏重于写成人中的身边人、英雄模范。对这样的审题如果不指导的话,一上课就写,恐怕学生的困惑会更多一些,这样的作前指导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框架指导指的是指导习作的谋篇布局。比如五年级下册的习作4“龟山汉墓参观记”,作前学习例文,必须要通过指导让学生知道“参观记”要围绕参观对象的某一个特点来写,在参观过程中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地写看到的景物,对能反映参观对象特点的要重点写。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习作,我们年级统一组织学生参观了“镇江市醋文化博物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博物馆,作前的指导就必须要充分,比如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有关醋的宣传片等。
作前指导到哪一步才算是很好地拿捏了分寸呢?其实,最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习作要求的距离远近来决定作前指导的“粗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有话说的,我作前指导可以淡化一点儿,但是离学生生活远的,作前指导该有的还是要有。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观察了两次大赛的部分习作课,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指导课和讲评课分两天执教时,颇为精彩的是讲评课;而指导和讲评放在一节课中时,整个指导过程则颇为吸引人。
我还观察到,有一位教师既捧了“新秀杯”,也赛了“优质课”,两次的习作内容虽是同一主题,但是因为赛制不一样,亮点呈现的环节就不一样,前者亮点果然在作后讲评,后者亮点却在作前指导上。深究原因,其实也在意料当中。“新秀杯”赛课,指导课结束后学生会完成全篇习作,孩子个性化的表达已经落实在纸面上了,赛课教师进行批阅后,提炼出共性问题也归纳出值得肯定的部分——肯定题目取得好,表扬选材有新意,褒奖细节很丰富……学生要做的修改都是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的。比起程序性强一些的作前指导,评讲环节显得各显神通、精彩纷呈。而赛“优质课”,要在一节课时间内,指导、习作、讲评都一一进行,因此所能写的只有片段练习,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得在指导环节中预设好,至于作后讲评,因为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学生习作中确实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作后指导只能靠前期的预设、当堂的生成,蜻蜓点水式地完成,所以,老师下的功夫都会花在作前、作中的指导上,亮点也就在此了。
其实,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都是作文指导,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作前指导是针对共性问题的,具有预防性、提示性;作后讲评尽管也会针对共性问题作指导,但是这种对共性问题的指导,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提炼性、针对性。说白了,过细的作前指导容易造成学生作文的整齐划一,但是细致的作后指导却是因材施教的代名词。这也是目前部分专家提倡“轻作前指导、重作后讲评”甚至“不上作前指导课”的原因所在。
那么,作前指导真的可以淡化或者干脆忽略掉吗?我认为这不可一概而论。
笔者把作前指导一般分为:审题指导、框架指导、细节指导。
审题指导主要围绕命题作文的要求进行。比如五年级下册习作5“我身边的小能人”,审题时就要搞清楚要写的是“我身边”的“小”“能人”,这个人是生活在“我”的生活中的,不是电视电影报纸上的远离自己的人,这个人是个有特长的小孩子。五年级下册习作6“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同样是写人,但是,这个人可以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以是模范英雄,可以是大人也可以是小孩,只要这个人值得你喜欢、值得你崇拜,就可以写他的事迹。但是为了和习作5有所区别,这一篇的定位可以偏重于写成人中的身边人、英雄模范。对这样的审题如果不指导的话,一上课就写,恐怕学生的困惑会更多一些,这样的作前指导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框架指导指的是指导习作的谋篇布局。比如五年级下册的习作4“龟山汉墓参观记”,作前学习例文,必须要通过指导让学生知道“参观记”要围绕参观对象的某一个特点来写,在参观过程中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地写看到的景物,对能反映参观对象特点的要重点写。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习作,我们年级统一组织学生参观了“镇江市醋文化博物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博物馆,作前的指导就必须要充分,比如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有关醋的宣传片等。
作前指导到哪一步才算是很好地拿捏了分寸呢?其实,最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个性化,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习作要求的距离远近来决定作前指导的“粗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有话说的,我作前指导可以淡化一点儿,但是离学生生活远的,作前指导该有的还是要有。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