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唱好三支曲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my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们能够自觉、主动、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教师来讲,要教给他们方法,要在训练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唱好三支曲,即:一读二译三悟。
  
  一、诵读
  
  有老师总结说,教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了。这话不假。我在教学中用此法,可以说屡试不爽。我教每一篇文言课文,步骤都一样,第一节课一定是诵读了。诵读又要分三步走:首先,学生初读课文一遍,圈出生字,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扫除生字障碍。然后,抽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最好是一人一段,全班同学来听,听完后互相纠正错误的读音。此一读是也。二读就是要读清楚句读。学生可以按照音节,或者意思,或者感情划分节奏,然后,全班齐声朗读。三读,可以放在理解文意后进行,也可以在讲解文意的时候边讲边读。但是,到了这一步,一定是美读了。
  
  二、翻译
  
   一篇文言文,读过几遍后,一般来说,已经达到口熟的程度。这个时候,就应该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了。首先,要求学生直译课文。所谓直译,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其次,要掌握具体的翻译的方法。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留、调、删、补、译。最后,要告诉学生,译文好不好的标准是严复所说的“信、达、雅”。
  教师除了要把翻译的原则、方法、译文标准讲清楚外,还要带领学生翻译课文,不断纠正,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古人说话的习惯跟现代人的不同,注意找出其差别,并用专门的卡片,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语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以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理解
  
  理解是现代人学习文言文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理解的字典义,就是懂得,了解。我们要懂得和了解文言文,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章内容,一是表达方式。内容就是文章写了什么,表达方式就是文章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的技巧、形式、方法、结构等。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言之有物的美文。古人把生产和生活斗争的经验记载下来,就是要让后人掌握真理,让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我们当然要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发展,创新。
  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理解;懂得文章为什么写这些思想和感情,也是理解。了解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是理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用,也是理解。只是后者是更深一层的理解,它带有辨析,鉴赏和评价的意味了。
  我们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名篇《鸿门宴》,不仅要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即本文通过记叙鸿门宴上刘、项双方斗争的过程,展示双方斗争策略和内部关系,描写了刘邦从被动转为主动的经过,着重刻画了刘邦和项羽的不同性格,形象地说明了沽名钓誉、自大轻敌必然失败的道理,给后人在斗争策略和内部关系等问题上留下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而且,还要懂得它在写作上的特点,即:第一,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账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第二,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第三,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总之,一篇文章,理解到这种程度,也就差不多了。
  学海无涯,理解无边。我们只要带领学生把最主要的东西了解和懂得就行了。
其他文献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共有四条: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就有三条涉及到对材料的要求,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深刻),“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丰富),“材料新鲜”(有创新)。可见,材料的选用在考场作文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近年来,阅卷场中反映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考生或以叙代议,或缺乏材料,架空分析,也有考生选材老套,人云亦云,甚而生编硬造,自欺欺人。  写作如同酿酒,要酿出一缸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商人,在经营着自己的人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经营课堂,提高课堂质量,也就等于提高了生命质量。那么如何经营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足够的资本。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人格、体魄等等。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不断汲取更
期刊
我还记得上海一青年教师的一节观摩课。授课内容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字词句段等老生常谈的内容,但观摩者反响强烈,心悦诚服,记忆犹深。为什么?我认为该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以情动人,授课者的情感专注投入。老师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娓娓道来,叙毕双眼已噙满了泪水;学生讲自己与阿婆的故事,讲时热泪盈眶。此情此景,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许多同学已泣不成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老师的絮絮叨
期刊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我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有诗、词、曲三大类,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它有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在悠远的诗歌长河中,可谓俊采星驰,人才辈出。在一颗颗璀璨的诗星中,不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奇才,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之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精萃。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既能传承华夏文明,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品味诗歌,从而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呢?下面就
期刊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
期刊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也重视作文个性美。即“作文个性化”。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
期刊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根据国家的需要,既要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工业农业各条战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所以,面向全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二统”后的语文复习少慢差费现象早已引起语文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社会各界参予的大讨论。面对现状在高三年级学生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指导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实效,就成为高三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师生“结对”合作,精心制定双向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计划尤其是“二统”后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复习开始前,教师就要对高三学年的复习
期刊
如今,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虽早已不复存在,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现上看,学生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