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俄罗斯社会多数意见认为,8.19事变之后激进主义占据上风,自此俄罗斯走上了长达十年的激进变革之路。
·俄罗斯政治学家阿·基瓦写道:"仅凭建设资本主义的口号,是不能建设好俄罗斯的。这只会在无意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古拉格群岛‘。"
·普京总统在接受采访时说:"历次革命,即便是没有流血,最终也要摧毁旧制度。但是总有一天革命要结束,让位于建设事业。俄罗斯今天就是处于这个阶段。"
我们坐在这里谈论这么一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原因之一,这两年随着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波动的状况有所缓和,挖掘上述变化的深层原因变得更加有意义;其二,俄罗斯社会和学界对其自身发展道路的争论越来越多,普京总统前不久召集研究俄罗斯古代史的学者,探讨"俄罗斯思想"的渊源。
我对俄罗斯的社会思潮做了一些梳理,以传统的文明观来分类,有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以对待社会和历史的态度来分类,有传统的、改革的;以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方法来分类,有左翼、右翼、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之分;以权力地位划分,有平民的、民间的,官方的,地域的,等等。
2001年是苏联解体十周年。在8·19事变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俄罗斯各派政党和社会各界纷纷发表评论,对当年的政变和近十年俄罗斯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当今俄罗斯社会多数意见认为,8·19事变之后激进主义占据上风,自此俄罗斯走上了长达十年的激进变革之路。俄罗斯激进主义思潮的种种言论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义决定论。以一种抽象的"主义"代替另一种主义,用简单化的口号代替复杂问题的解决。1991年叶利钦在纽约大学的演说中曾说:"俄罗斯已经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俄罗斯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走共产主义道路,它将走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他西方文明国家走过的那条文明之路。”
用宏大的纲领或思想代替改革中复杂而具体的问题,以一种神话代替另一种神话。激进主义思想在行动时,不是采取步步为营、突破一点、逐步深入的渐进方式,而是习惯于提出庞大的纲领或计划,企图利用他们设想的模式和定律"一揽子"改造社会。从戈尔巴乔夫前期的种种改革纲领,到后来的"500天计划",以及盖达尔的"休克疗法"都是这种激进思潮的具体表现。
强调"脱胎换骨"、彻底打碎、号召与过去"决裂"。90年代初,激进派高喊"打倒一切、重新再来",甚至不惜抛弃苏联及其代表--联邦中央。叶利钦后来在自传中几次表露,既然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西方国家的比赛中败北,既然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善这种制度的努力也未奏效,那么只有完全抛弃此制度,全面采取和推行西方社会的政策。
以"快变"求"大变"、"全变"。俄罗斯激进派认为,改革是关系到你死我活的问题,必须加速,抢时间、争速度。激进主义过于情绪化的表现使得俄罗斯改革派善于摧毁,但缺拙于建设。另一方面,改革变成革命性的亢奋,忽视了制度营建和法制建设。
思维方式的"两极性",行动上拒绝中间或妥协。俄罗斯激进主义表现出十分鲜明的两极性: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非社即资、非新即旧。他们往往认为明天定会好于今天,代替"恶"的一定是"善"。
对未来的乐观估计和对虚妄理想的过度追求。俄罗斯激进主义认为,历史总是直线向前发展,过去永远不如现在,而现在不如未来。一旦俄罗斯踏上自由市场的轨道,便会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叶利钦在1992年改革开始时宣布,用半年的时间,也就是到秋天,俄罗斯经济便会实现稳定,然后步入增长。
忽视社会实际,只破不立,以摧毁代替改革。俄罗斯激进主义认为,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是必须扔掉的"包袱",只有这样新俄罗斯才能轻装前进,进而顺利地融入西方世界。对于俄罗斯遗留下的大量军工企业,俄罗斯激进改革派提出,与其对其改造,不如任其崩溃。
否定一切、拒绝传统。俄罗斯不仅承载着几百年传统的俄罗斯文化,而且也承袭了70年苏联制度和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涉及几代人。90年代中期,俄罗斯政治学家阿·基瓦在总结激进改革的经验教训时写道:"忽视人民的思想情绪,那它注定要失败的。民主派正是因为忽视了人民最为珍视的那些价值观,所以只能落得失败的下场。仅凭建设资本主义的口号(这一点已经很难引起俄罗斯人的美好联想了)是不能建设好俄罗斯的。这只会在无意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古拉格群岛‘。"
心理上强烈的西方情结、行动上的西化色彩。在俄罗斯,激进主义变革总是与西化思潮密切相连。与西欧相比,历史上俄罗斯总是落后于西方的发展,因此俄罗斯社会总是以一种追赶的形式与欧洲较量。每当俄罗斯社会陷入困境时,缺乏耐心的激进主义便会提出要走出俄罗斯的死胡同,转到西方文明的道路上来。布热津斯基1991年在一篇题为《俄罗斯的机会》的文章中揭示道:"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渴望着‘正常化‘,他们把正常化等同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西化......俄罗斯人习惯于或者陷入高度的傲慢,或者陷入极端的自卑,目前正患了自我揭露的瘟疫。"
90年代初期,俄罗斯激进主义赢得了政权的胜利,但在以后十年的制度建设方面却少有建树。世纪之交,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反对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希望维持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妥协。普京在2000年10月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说:"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改革,到90年代已经演变成一场真正的革命。历次革命,即便是没有流血,最终也要摧毁旧制度。但是总有一天革命要结束,让位于建设事业。俄罗斯今天就是处于这个阶段。"▲
阅读参考
弥赛亚主义即救世主义,它相信俄罗斯在世界上有一个神授的、赎救的使命,给受苦的、分裂的人类带来带来和谐的"新世界"。因为只有俄罗斯精神被赋予了普遍性,只有俄罗斯能体现"普遍的人类性",因而它拥有"普遍的责任"和强大的力量来解决西欧文明的危机,它被赋予了理解和统一各种不同的民族性和消除它们的所有矛盾的使命。俄罗斯的弥赛亚主义在16世纪的"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信条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一些有斯拉夫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和一些宗教哲学家那里得到了集中的探讨。马寅卯
·俄罗斯政治学家阿·基瓦写道:"仅凭建设资本主义的口号,是不能建设好俄罗斯的。这只会在无意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古拉格群岛‘。"
·普京总统在接受采访时说:"历次革命,即便是没有流血,最终也要摧毁旧制度。但是总有一天革命要结束,让位于建设事业。俄罗斯今天就是处于这个阶段。"
我们坐在这里谈论这么一个话题非常有意义,原因之一,这两年随着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波动的状况有所缓和,挖掘上述变化的深层原因变得更加有意义;其二,俄罗斯社会和学界对其自身发展道路的争论越来越多,普京总统前不久召集研究俄罗斯古代史的学者,探讨"俄罗斯思想"的渊源。
我对俄罗斯的社会思潮做了一些梳理,以传统的文明观来分类,有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以对待社会和历史的态度来分类,有传统的、改革的;以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方法来分类,有左翼、右翼、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之分;以权力地位划分,有平民的、民间的,官方的,地域的,等等。
2001年是苏联解体十周年。在8·19事变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俄罗斯各派政党和社会各界纷纷发表评论,对当年的政变和近十年俄罗斯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当今俄罗斯社会多数意见认为,8·19事变之后激进主义占据上风,自此俄罗斯走上了长达十年的激进变革之路。俄罗斯激进主义思潮的种种言论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义决定论。以一种抽象的"主义"代替另一种主义,用简单化的口号代替复杂问题的解决。1991年叶利钦在纽约大学的演说中曾说:"俄罗斯已经做出了自己最终的选择。俄罗斯不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走共产主义道路,它将走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他西方文明国家走过的那条文明之路。”
用宏大的纲领或思想代替改革中复杂而具体的问题,以一种神话代替另一种神话。激进主义思想在行动时,不是采取步步为营、突破一点、逐步深入的渐进方式,而是习惯于提出庞大的纲领或计划,企图利用他们设想的模式和定律"一揽子"改造社会。从戈尔巴乔夫前期的种种改革纲领,到后来的"500天计划",以及盖达尔的"休克疗法"都是这种激进思潮的具体表现。
强调"脱胎换骨"、彻底打碎、号召与过去"决裂"。90年代初,激进派高喊"打倒一切、重新再来",甚至不惜抛弃苏联及其代表--联邦中央。叶利钦后来在自传中几次表露,既然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西方国家的比赛中败北,既然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善这种制度的努力也未奏效,那么只有完全抛弃此制度,全面采取和推行西方社会的政策。
以"快变"求"大变"、"全变"。俄罗斯激进派认为,改革是关系到你死我活的问题,必须加速,抢时间、争速度。激进主义过于情绪化的表现使得俄罗斯改革派善于摧毁,但缺拙于建设。另一方面,改革变成革命性的亢奋,忽视了制度营建和法制建设。
思维方式的"两极性",行动上拒绝中间或妥协。俄罗斯激进主义表现出十分鲜明的两极性: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非社即资、非新即旧。他们往往认为明天定会好于今天,代替"恶"的一定是"善"。
对未来的乐观估计和对虚妄理想的过度追求。俄罗斯激进主义认为,历史总是直线向前发展,过去永远不如现在,而现在不如未来。一旦俄罗斯踏上自由市场的轨道,便会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叶利钦在1992年改革开始时宣布,用半年的时间,也就是到秋天,俄罗斯经济便会实现稳定,然后步入增长。
忽视社会实际,只破不立,以摧毁代替改革。俄罗斯激进主义认为,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是必须扔掉的"包袱",只有这样新俄罗斯才能轻装前进,进而顺利地融入西方世界。对于俄罗斯遗留下的大量军工企业,俄罗斯激进改革派提出,与其对其改造,不如任其崩溃。
否定一切、拒绝传统。俄罗斯不仅承载着几百年传统的俄罗斯文化,而且也承袭了70年苏联制度和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涉及几代人。90年代中期,俄罗斯政治学家阿·基瓦在总结激进改革的经验教训时写道:"忽视人民的思想情绪,那它注定要失败的。民主派正是因为忽视了人民最为珍视的那些价值观,所以只能落得失败的下场。仅凭建设资本主义的口号(这一点已经很难引起俄罗斯人的美好联想了)是不能建设好俄罗斯的。这只会在无意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古拉格群岛‘。"
心理上强烈的西方情结、行动上的西化色彩。在俄罗斯,激进主义变革总是与西化思潮密切相连。与西欧相比,历史上俄罗斯总是落后于西方的发展,因此俄罗斯社会总是以一种追赶的形式与欧洲较量。每当俄罗斯社会陷入困境时,缺乏耐心的激进主义便会提出要走出俄罗斯的死胡同,转到西方文明的道路上来。布热津斯基1991年在一篇题为《俄罗斯的机会》的文章中揭示道:"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渴望着‘正常化‘,他们把正常化等同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西化......俄罗斯人习惯于或者陷入高度的傲慢,或者陷入极端的自卑,目前正患了自我揭露的瘟疫。"
90年代初期,俄罗斯激进主义赢得了政权的胜利,但在以后十年的制度建设方面却少有建树。世纪之交,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反对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希望维持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妥协。普京在2000年10月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说:"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改革,到90年代已经演变成一场真正的革命。历次革命,即便是没有流血,最终也要摧毁旧制度。但是总有一天革命要结束,让位于建设事业。俄罗斯今天就是处于这个阶段。"▲
阅读参考
弥赛亚主义即救世主义,它相信俄罗斯在世界上有一个神授的、赎救的使命,给受苦的、分裂的人类带来带来和谐的"新世界"。因为只有俄罗斯精神被赋予了普遍性,只有俄罗斯能体现"普遍的人类性",因而它拥有"普遍的责任"和强大的力量来解决西欧文明的危机,它被赋予了理解和统一各种不同的民族性和消除它们的所有矛盾的使命。俄罗斯的弥赛亚主义在16世纪的"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信条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一些有斯拉夫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和一些宗教哲学家那里得到了集中的探讨。马寅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