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互动”就是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生生互动”“生文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帮助学生从“理解”到“运用”,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文本。
基于此,我在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抛开了旧时上课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展信初读—盛赞圆明园—怒讽英法—大爱无疆”四大板块。在这四个板块里实践“多元互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生与文本资料互动
“生文互动”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产生阅读感受,进而结合资料,探究文本的主题。
学生课前探究的主题精彩纷呈:英法联军侵华事件;圆明园的艺术价值;雨果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本文的背景;什么是铺陈;什么是反语……
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引导学生读题后直接解题,借此帮助学生利用课前与文本资料互动获得的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元地参与学习,以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出:这是一封法国大作家雨果写给法国将军巴特勒上尉的信,并且提出信的格式包含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件;火烧圆明园事件;额尔金带队摧毁巴特农神庙事件;雨果是法国大作家等内容……学生们读题说得越多,对解读课文就越有信心,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力激发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
二、人际互动助力文本解读
课堂上人际互动有两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互相补充知识的过程,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小组合作、讨论、辩论……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上,学生在“展信初读”环节里,通过解题都能读出“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英法联军丑陋行为的批判和讽刺”。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核心:一个法国作家为什么会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为我们发声抗议?围绕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们展开独立思考,并且在书上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开启了班级讨论,这样深入展开的“生生互动”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了课堂内容。
学生们在深入的讨论交流后,将文本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雨果笔下的圆明园有大理石和青铜瓷器,有各种宫殿,有神像异兽装饰,有无数花园水池喷泉,是个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被无耻的英法联军摧毁了;第二,雨果恨透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丑陋行为……
师生互动重在引导,启发思考。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中,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上展开了一系列追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以并列复句或者因果复句表达。学生通过品读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描绘,都对雨果的描绘表示极高的认可。教师借势引导学生将自己用复句描绘的圆明园和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进而让学生发现雨果的描绘更加细致,而这样极力渲染的描叙叫铺陈。由此,学生对“铺陈”及“复句”的理解更加深刻,易于学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样在“怒讽英法”板块里,课堂环节也是由“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复习《藤野先生》中“标致极了”这一反语的使用,复习了“反语”的概念,并在本文的阅读中加强理解。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似乎解决了开篇的疑惑: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圆明园的美是个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被无耻的英法联军毁了,所以他怒讽英法联军,站在中国人乃至人类的立场发声抗议。
仅仅如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准确。教师继续追问:雨果为中国人发声,是不爱国吗?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开启头脑风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是“生生互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展开辩论:雨果批判的究竟是什么?
激烈的辩论里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最终明白了雨果的批判并不是针对全部英法人民。“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样一个转折复句,雨果已经清楚地指明了矛头所指。
这样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最终生成“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代表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结论,完成了“大爱无疆”这个教学环节。
课后作業设计,与开篇解题中信的格式相呼应,要求学生读了雨果先生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学习作者如何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引导学生展开与课外资料的互动。学生阅读不同的资料会产生更多不一样的想法,思考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帮助学生从“理解”到“运用”,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文本。
基于此,我在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抛开了旧时上课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教学流程设计为“展信初读—盛赞圆明园—怒讽英法—大爱无疆”四大板块。在这四个板块里实践“多元互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生与文本资料互动
“生文互动”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产生阅读感受,进而结合资料,探究文本的主题。
学生课前探究的主题精彩纷呈:英法联军侵华事件;圆明园的艺术价值;雨果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本文的背景;什么是铺陈;什么是反语……
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引导学生读题后直接解题,借此帮助学生利用课前与文本资料互动获得的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元地参与学习,以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学生自主探究出:这是一封法国大作家雨果写给法国将军巴特勒上尉的信,并且提出信的格式包含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事件;火烧圆明园事件;额尔金带队摧毁巴特农神庙事件;雨果是法国大作家等内容……学生们读题说得越多,对解读课文就越有信心,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力激发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
二、人际互动助力文本解读
课堂上人际互动有两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互相补充知识的过程,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小组合作、讨论、辩论……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上,学生在“展信初读”环节里,通过解题都能读出“法国作家雨果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英法联军丑陋行为的批判和讽刺”。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核心:一个法国作家为什么会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为我们发声抗议?围绕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们展开独立思考,并且在书上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开启了班级讨论,这样深入展开的“生生互动”就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了课堂内容。
学生们在深入的讨论交流后,将文本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雨果笔下的圆明园有大理石和青铜瓷器,有各种宫殿,有神像异兽装饰,有无数花园水池喷泉,是个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被无耻的英法联军摧毁了;第二,雨果恨透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丑陋行为……
师生互动重在引导,启发思考。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中,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上展开了一系列追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以并列复句或者因果复句表达。学生通过品读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描绘,都对雨果的描绘表示极高的认可。教师借势引导学生将自己用复句描绘的圆明园和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进而让学生发现雨果的描绘更加细致,而这样极力渲染的描叙叫铺陈。由此,学生对“铺陈”及“复句”的理解更加深刻,易于学后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样在“怒讽英法”板块里,课堂环节也是由“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复习《藤野先生》中“标致极了”这一反语的使用,复习了“反语”的概念,并在本文的阅读中加强理解。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似乎解决了开篇的疑惑: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圆明园的美是个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被无耻的英法联军毁了,所以他怒讽英法联军,站在中国人乃至人类的立场发声抗议。
仅仅如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准确。教师继续追问:雨果为中国人发声,是不爱国吗?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开启头脑风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是“生生互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展开辩论:雨果批判的究竟是什么?
激烈的辩论里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最终明白了雨果的批判并不是针对全部英法人民。“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样一个转折复句,雨果已经清楚地指明了矛头所指。
这样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最终生成“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是代表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结论,完成了“大爱无疆”这个教学环节。
课后作業设计,与开篇解题中信的格式相呼应,要求学生读了雨果先生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学习作者如何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引导学生展开与课外资料的互动。学生阅读不同的资料会产生更多不一样的想法,思考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