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达与文化工业视角下的中国纪录片困境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6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纪录片是以真实为核心,进行真人真事记录与艺术加工的电影或电视艺术行为,为受众者展示事件的本质,引发受众者的思考,我国纪录片与国外纪录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我国的文化工业视角、电视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导致我国纪录片出现制作“热”、市场“冷”的情况,影响了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艺术表达与文化工业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纪录片的“热”和“冷”。
  【关键词】 纪录片;行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64-02
  随着改革开发的落实与推进,不仅为我国人民思想带来的解放,还为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我国纪录片行业的良好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独特的文化工业环境,导致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冷不热”“忽冷忽热”的现象,使得纪录片难以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使得纪录片的发展出现困境。
  但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纪录片也努力创新,杀出重围,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从2012年开播就风靡大江南北,第二季再创收视热潮,至今已播出了三季,成为纪录片品牌化的经典案例;《我在故宫修文物》从2016年开始先后登录央视九套和互联网平台,豆瓣评分高达9.5分,实现了纪录片网络传播的新高度;《航拍中国》《大国外交》《超级工程》《创新中国》等系列纪录片的播出,更是掀起了国家题材纪录片的新热潮;2018年年初,首部登上院线的国家题材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上映当天成为中国纪录电影首日票房冠军,一个月内票房突破4亿元,成绩斐然;更有《茶界中国》《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在呈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同时,展现出纪录片细腻与温情的侧面。
  从整体来看,中国纪录片发展欣欣向荣。各个题材纪录片渐次涌现,观众接受度和口碑逐渐增加,其背后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坚定付出,他们带着对纪录片的期望勇敢探索,颇见成效。
  中国纪录片的价值和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如果能够被合理发掘利用,我国纪录片产业将新作不断,类型、数量、质量都有机会得到更快提高。
  一、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行业趋势
  纪录片不同于传统的影视作品,其主要拍摄是为了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宣扬,在让受众群体观看的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进行了解与学习,具有教育与宣传功能。因此,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由于我国纪录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制作“热”、市场“冷”的现象,为了促进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纪录片也在跟随文化工业的需求,进行相应形式的转变,以增加纪录片对于受众群体的吸引力,为纪录片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笔者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进行纪录片艺术表现手法與商业化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2012年推出了一款美食类纪录片,其拍摄与制作方式,改变了受众群体对于纪录片的传统印象,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舌尖上的中国》经过摄像机镜头,美食呈现出一种令人忘我、忍不住舔屏的美感,诱惑并挑逗着大众的神经。纪录片首次从视觉、听觉乃至嗅觉、味觉,与观众发生了深刻而亲密的联系,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同时,《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的过程中,会把亲情、爱情、友情、敬业精神等融入纪录片中,增加了纪录片的故事性,让受众群体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引发了受众群体的共鸣,帮助受众群体对我国的各地美食及相关文化进行了解,做到了美食与文化宣传的结合。
  《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与制作过程中的故事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叙事手法。《舌尖上的中国》是进行美食与中国相关故事的讲解,导演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拍摄时,会把美食相关的故事与美食进行巧妙的结合,增加了纪录片的故事性,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还增加了受众群体的观看兴趣。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把食材和烹制方法介绍得非常详细,还在几分钟的故事里所地理、气候、环境、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理都有相对清晰的讲解,脉络清晰,语言精练。原汁原味的普通人生活,家的感觉和奋斗的艰辛都体现在每一个镜头中,在每一个主人公不多的语言中,体味到了生活的不易。食物的烹制过程,尤其是细节的渲染,让人垂涎欲滴、念念不忘。把美食与故事进行叙事穿插,提高了纪录片的整体表达效果,得到了广大受众群体的喜爱。二是铺垫手法。《舌尖上的中国》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先对美食与故事进行铺垫,以镜头视角的转变,逐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纪录片的层次性更加明显。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的名称是《自然的馈赠》,讲的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食材。它是由六个故事组成的,这里只就第一个故事展开讨论。纪录片在进行故事讲解前,会以大场景的香格里拉开始,用风声配合延时摄影画面,介绍雨季的来临,做好故事讲解前的铺垫,层层进行故事的讲解,帮助受众群体进行《自然的馈赠》的理解,增加了纪录片的吸引力。三是悬念设置。《舌尖上的中国》在进行故事及美食讲解的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蒙太奇手法,进行纪录片的悬念设置,通过短小镜头的转换,做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群体的观看欲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会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得到大家的喜爱,大多数纪录片专业性强、受众面窄,在不进行拍摄手法与艺术表达手法改进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大家的喜爱,使得大多数纪录片的发展出现困境。
  二、纪录片的模式创新途径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纪录片也在跟随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模式的转变,推出了“纪录片+N”模式,以纪录片为主体,进行纪录片的跨业态融合,做到了经济与文化相结合。
  “纪录片+N”模式在改变传统纪录片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增加了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使得纪录片得到了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并带动了衍生产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改变了传统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方式,从人文情怀与平民视角出发,进行我国各地美食的讲解,增加了受众群体的观看兴趣,使得纪录片一上线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期间,也推动了美食地区旅游、美食商家及相关衍生品的发展,改变了地区的旅游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纪录片在新时期的发展,应该基于文化工业与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完善,以独特的视角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增加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国是一个文化、地域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纪录片在对我国进行文化、历史、风俗、美食等相关拍摄时,可以把纪录片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借助自然、文化、民俗、旅游等因素,进行纪录片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打造具有地方与中国特色的纪录片。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以介绍中国美食为基础,进行相关地区自然风光、民俗以及相关故事的叙述,增加了纪录片整体的故事性、层次性与趣味性,让受众群体在观看美食的同时对地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解,具有浓厚的故事色彩。《旅游记实录》是把旅游与纪录片相结合,进行我国不同地区自然风景与故事的介绍,提高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纪录片发展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我国纪录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保障纪录片的整体质量。一是类型化问题。纪录片模式在经过一定的发展后,会形成独特的模式,造成受众群体的观看疲劳,不利于纪录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纪录片在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完善,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纪录片的艺术性,使得纪录片可以同商业电影一样,具有商业价值,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质量问题。纪录片在发展的过程中,质量是主要因素,高质量的纪录片,不仅可以改变受众群体对于纪录片的印象,提高纪录片的播放范围;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及衍生产品的发展,提高经济与文化发展速度。因此,纪录片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质量作为首要前提,做好纪录片的内容、价值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促进纪录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创新问题。纪录片是进行真人真事记录的主要模式,其内容与我国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自然景观、文化、精神等方面紧密联系,纪录片在保证纪实性的原则上,可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实现“纪录片+N”模式,推动纪录片的发展。四是模仿问题。我国纪录片市场存在大量的模仿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捷径,但是由于其缺乏创新意识,反而会起到负面的播放效果,影响受众群体的整体感官,使得纪录片发展面临瓶颈问题。因此,纪录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工作人员进行纪录片题材、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打破纪录片市场中的模仿现象,使得纪录片的题材变得多样化、丰富化,不仅可以促进纪录片市场的蓬勃发展,还可以增加受众群体对于纪录片的整体认知,满足文化工业视角对于纪录片的发展需求,增强纪录片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纪录片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信息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等方面的发展,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环境,我国纪录片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自身的缺点,进行纪录片题材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市场创新、跨产业融合,不断完善纪录片模式,提升纪录片的整體水平,使得纪录片的发展可以满足文化工业视角,为纪录片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智.产业化视角下中国纪录片的历史进程与发展前瞻(1978—2018)[J].当代电影,2018,(09):57-61.
  [2]王一丽.浅析“纪录片+N”产业发展模式[J].品牌研究,2018,(04):160-161.
  [3]肖党荣.春江水暖 时不我待——新形势下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政策思考[J].中国电视(纪录),2014,(12):52-57.
其他文献
【摘要】 任继愈曾说,朱子的哲学体系以“格物”作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内圣外王的起点。朱子本人也曾提出大学的用力之处在“致知”和“格物”。但是“格物”和“致知”仍停留在“穷理”的层面,真知的体认和推及还需要落实到“行”之中。本文通过梳理《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格物致知”思想,结合《朱子语类》分析其中的抽象义理与具体内涵,浅析朱子的“格物致知”与“知”“行”的关系。  【关键词】 朱子;格物;致知
期刊
【摘要】 “八议”是中国帝制时期的一种刑罚适用原则,被视为传统帝制社会官僚等级特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八议”制度规定,法律限定的八类特殊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不可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而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犯罪情况减免刑罚。“八议”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从此成为后世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八
期刊
【摘要】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植入民族音乐,一方面有利于弘扬并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自身的根源性、多样性和教育性要素实现社区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推动社区文化的合理有效的开展,在大众思想凝聚力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根源性;多样性;教育性;社区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资源建设是未来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文化馆文化资源建设,更多的是指特色资源的建设。北京数字文化馆在资源建设的选题上要始终不忘坚持北京特色主线,强调整体框架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权威性和完整性,强化版权意识和品牌效应,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特色资源。北京数字文化馆特色资源建设的路径通常有:秉持“大文化”理念;创建跨机构合作联盟;建设开放型数字化人才体系;内容高雅化呈现,民族化呈现,国
期刊
【摘要】 中泰两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中国从明朝开始就与泰国(阿瑜陀耶王朝)往来密切。据明史记载,在明一代泰国派遣使臣到中国访问达112次。随后的曼谷王朝十分重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重视翻译中国的古典小说。自曼谷王朝初期译介《三国》和《西汉》起,从此拉开了泰译中国作品的序幕,两百余年来不绝如缕,硕果累累。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试图还原中国文学在泰国的译介全貌。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不足、对西方文化的盲从、文化实践能力欠缺等现象突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刻不容缓。因此,需要从加快文化建设、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引导大学生以正确地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个层面来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要】《百鸟朝凤》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以唢吶作为民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隐喻象征,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思考,再现了民俗文化及价值在现代人心浮躁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尴尬处境。作为第七艺术,电影同样在映照现实。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百鸟朝凤》中唢呐艺术的没落也映照了现实中民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没落。对《百鸟朝凤》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电影是怎样映照文化现实的,并通过这种
期刊
【摘要】 楚及楚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楚国光辉灿烂的历史、精神、特性的重要载体。以下笔者将从蛮夷文化以及楚舞对于蛮夷文化的吸收这两个方面探寻楚以及楚舞中的蛮夷文化色彩。  【关键词】 蛮夷文化;楚;楚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66-02  一、蛮夷文化  《说文》:“蛮,南蛮蛇种。从虫声。”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鸭兔图对哲学美学的有益启示,哲学方面主要为对感知与思维、感性与理性等问题的重新思考,美学方面主要为审美对象的构成及美感差异性问题。  【关键词】 鸭兔图;哲学美学启示;格式塔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62-02  鸭兔图是心理学家贾斯特罗在他的《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勾画出的一个模糊
期刊
【摘要】《致江东父老》中,抒情与写实、民间与底层是散文的核心与依托,基于此,李修文在自我体认的过程中重建自我,构建出落魄文人形象,表现了个人对命运的体悟。从小说到散文写作路径的变化,是李修文对自我以及笔下“人民”的再思考和再出发。通过对抒情传统的继承与回应、传统与民间资源的汲取与再造、底层人物群像的截取以及作者自我形象的建构,李修文寻找到了一条文学写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致江东父老》;抒情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