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学《饮酒》《春望》《武陵春》得到的启示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随着中考古诗词考题的变化,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要求也随之提高了不少,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又该如何有效达成“鉴赏”这一目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了几点启示.
  一、精心设计诵读,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美
  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这是常识.因为学习古诗,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分析,更多的是要以来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体悟.然而,不少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花了不少时间指导学生诵读,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与教师没有根据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进行诵读设计有关。
  以《饮酒(其五)》为例,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朗读,引领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出了二三节奏,读出了抑扬顿挫,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而且,针对陶诗语气词平淡的特点,我巧妙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读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借助语气词,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又如教学《春望》,我根据《春望》感情充沛、富与感染力的特点,在诵读设计上尤其重在渲染情境和感染学生上下工夫,一方面通过教师极其投入的反复的示范朗读来传达诗歌情感,另一方面则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和图片等方式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想象。这样的诵读设计,富与感性,形成了一个切合诗歌意境的情感氛围,有力地感染了学生,达到了以读入诗、以读促悟的效果。
  二、直指作品核心,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而意境是具有整体性的,这就要求古诗教学注重作品的整体性。在教学设计中,若能注重把握作品的个性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提出直指作品核心的主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一定能达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意境美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饮酒(其五)》,我结合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歌中的“有”和“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充分感受詩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学生更是渐入佳境。
  又如《春望》,在诗歌的题目中我就找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这一主问题把诗歌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聚焦到一个“望”字上面,设计极为简练,而且具有穿透力,由实及虚,由物及情,由表及里,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作品的品读感悟,躺学生真正地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领略到了诗词之美。
  这两节课在教学中的效果都是十分理想的,而这成功的关键就在与能直指作品的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三、及时提供支援,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古诗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而出现知其意而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有时会因为表达能力差出现有所悟却难以言的困惑。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敏锐地抓住学生“愤”、“悱“的状态,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支援,推动学生往前迈一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武陵春》这一课,在“细读品愁”阶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内心深处的“沉痛”,我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从其中传达出来的高雅情趣和无拘无束的欢乐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所蕴涵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支援,使学生不仅能知“愁”,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新课标呼唤古诗词教学“回归诗歌的审美本性,营造诗的意境,激荡诗的情感”,“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崭新的目标与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给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教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达成”鉴赏”这一目标,将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的话题。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不断提倡课程理念,真正体现高效课堂的今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热爱写作、渴望成功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一、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好生活的兴趣  俗话说:生活就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不管是谁,只要你热爱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真情去感悟生活,用大脑去思考生活,用感觉去品味生活,你就能体会得到生活这本教科书里的无穷乐趣和奇妙之处,就能激发自己
期刊
做实事,使人佩服;说实话,使人相信;同样,文章真实,才使人爱看。可究竟什么是真实性的文章呢?对此,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典型化的真实  纪实(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都要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其物。這就是说,写文章不要弄虚作假,“不虚美,不隐恶”。既要写真实,又要通过艺术写出它的“典型性”。像鲁迅先生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现在你去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还可以看到它们的旧址。文中描绘的景物,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主体参与,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为主体转换为学为主体。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的几个主导工作。  一、导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忙忙碌碌地记,学生的
期刊
写作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个人的思想,诉说个人的情感,是自我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写作源于生活,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经过文字的形式展示给世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们写出来的东西必须赋予情感,融入真情,才能展示出被写作对象的真实和生动。  一、督促学生做好课外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常有言不及义或意犹未尽以及行文单调枯燥的弊病,究其原因无非
期刊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自由的文体。它不讲究音韵和谐,也不讲究铺陈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如此随性不羁的文学样式,那么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去品味它的深邃与明丽呢?  散文是自由的,只是不经意间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语言雅致美,意境自然美,形象朴实美,情意含蓄美,形散而神聚,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因此,“集诸美于一身”的散文在教学中也当把“美”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玩味美
期刊
人人都爱听故事,因为,智慧在其中隐藏,道理寓于故事中。学生反感说教,但是通过讲故事同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学生还易于接受。故我们少说玄理,让故事来说话。  一、以故事哲理引导学生增强责任心做合格的中学生  新的学期开始了,一批学生跨进了学校,又一轮的新工作拉开了序幕。  初一新生带着新奇和愉悦迈进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让他们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可他们将面临许多的不适应: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时间延长,师生交
期刊
经常会有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回来说:“老师,初中不讲语法,到了高中学语文可真费劲啊。”其实,即便中考不考,即便语法再怎样被淡化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讲语法的。语法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识字过程中需要汉语语法知识。汉字的形声字、会意字占汉字的绝对优势,形声字尤为突出。到了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学好这一知识就可以把不以数计的文字现象加以本质上的认识,把诸多的感性
期刊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乐圣”贝多芬的人生轨迹可谓恰如其分。《命运交响曲》的矗立,让一代代人听到了“命运来叩门的声音”,触到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力量。伟人,超凡脱俗,惊天地,泣鬼神,令人不敢仰视。这是一般人眼中的贝多芬,但这绝不是全部的贝多芬,否则,英雄就永远活在了缥缈的神话里。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把他带回了现
期刊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让学生主动探索  (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
期刊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