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推动会计行业的巨大的变革。行业的巨大变革对会计人才提出新要求。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环境的变化,探索新型的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因此,本文从分析互联网+时代对的特点出发,探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以期推动高校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会计人才需求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10月8日,财政部以财会〔2016〕19号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该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会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会计的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工作职能、工作手段、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都面临着重大转型升级。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了互联网与会计的融合进程,推动会计行业的巨大的变革。而行业的巨大变革又对会计人才提出新要求。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环境的变化,探索新型的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本文正是在此行业背景下探析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以期推动高校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
互联网+浪潮下,以财务共享中心为典型代表,会计核算人工智能化已见雏形。未来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基础会计核算,会计人才的转型迫在眉睫。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的需求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变化;(2)会计人才职能变化;(3)复合型会计人才内涵变化。
1.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基础财务核算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整个会计人才需求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多边形转变。基础财务核算人才需求大幅度降低,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人才需求增加。如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集团企业,从事基础财务核算人工的人员减少近了90%。实现财务共享后,整个财务系统中,战略管理人才及管理会 计人才约占80%,基础财务核算人才占比仅为20%。
2.会计人才职能变化。传统的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会计职能由核算与监督转变为价值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应充分发挥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会计职能的转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职能的转变,会计人才职能亦由财务核算转向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
3.复合型会计人才内涵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会计行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不再局限为懂财务、熟悉软件操作,而转变为具备互联网思维、兼具财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并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简而言之,懂得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不足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经济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应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主动学习信息技术,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下对于会计人员复合能力的新要求。
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高校均将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将专业技术与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究其原因是未对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解读。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更关注会计人才基础财务核算能力的培养,以无法适应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痛点。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来满足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分制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学位人才培养等等,但是,大部分高校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阻碍了学校形成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会计人才职能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适应经济环境需求,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互联网+时代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要求不合理,將基础会计核算能力做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2)核心课程设计不合理,基础会计学、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中占比过重,未能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的形式停留在简单的实验课,短期内校外实习,会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现象严重,导致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更阻碍了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下,复合型会计人才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各高校应重新解读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变化,认真分析会计行业变革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精通会计实务操作,储备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以及战略规划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例如,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零适应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实务工作人员以讲座、实务交流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拉近学生与实务工作人员的距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拓宽学生视野;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沟通,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便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持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在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立的基础上,新建财务决策与财务分析实验室、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室等,搭建完善的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安排财会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4.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着落点。高校应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专业能力要求上,应将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做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其次,核心课程中应应强化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等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会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行业的发展,使得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人才的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总结了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重新解读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建议,以期助力于高校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常宁宁,王静,“互联网+”模式下财会人才培养思辨[J].经济研究导刊,2016,(23)64-65.
[2]应益华,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及职能重构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6,(4):111-11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会计人才需求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10月8日,财政部以财会〔2016〕19号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该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会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会计的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工作职能、工作手段、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都面临着重大转型升级。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了互联网与会计的融合进程,推动会计行业的巨大的变革。而行业的巨大变革又对会计人才提出新要求。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环境的变化,探索新型的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本文正是在此行业背景下探析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以期推动高校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
互联网+浪潮下,以财务共享中心为典型代表,会计核算人工智能化已见雏形。未来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基础会计核算,会计人才的转型迫在眉睫。总体来看,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的需求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变化;(2)会计人才职能变化;(3)复合型会计人才内涵变化。
1.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基础财务核算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整个会计人才需求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多边形转变。基础财务核算人才需求大幅度降低,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人才需求增加。如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集团企业,从事基础财务核算人工的人员减少近了90%。实现财务共享后,整个财务系统中,战略管理人才及管理会 计人才约占80%,基础财务核算人才占比仅为20%。
2.会计人才职能变化。传统的会计职能是核算与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会计职能由核算与监督转变为价值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应充分发挥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会计职能的转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职能的转变,会计人才职能亦由财务核算转向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
3.复合型会计人才内涵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会计行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不再局限为懂财务、熟悉软件操作,而转变为具备互联网思维、兼具财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并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简而言之,懂得财务软件的操作以不足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经济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应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主动学习信息技术,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下对于会计人员复合能力的新要求。
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大高校均将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作为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将专业技术与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究其原因是未对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解读。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更关注会计人才基础财务核算能力的培养,以无法适应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痛点。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来满足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虽然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分制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学位人才培养等等,但是,大部分高校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阻碍了学校形成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会计人才职能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应适应经济环境需求,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互联网+时代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要求不合理,將基础会计核算能力做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2)核心课程设计不合理,基础会计学、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中占比过重,未能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的形式停留在简单的实验课,短期内校外实习,会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现象严重,导致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更阻碍了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下,复合型会计人才内涵发生巨大变化。各高校应重新解读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变化,认真分析会计行业变革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具备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精通会计实务操作,储备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以及战略规划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
2.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例如,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零适应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实务工作人员以讲座、实务交流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拉近学生与实务工作人员的距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拓宽学生视野;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沟通,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感性认识,便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持续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在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立的基础上,新建财务决策与财务分析实验室、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室等,搭建完善的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增加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安排财会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4.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着落点。高校应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专业能力要求上,应将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做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其次,核心课程中应应强化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等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会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行业的发展,使得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人才的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总结了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重新解读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应用型复合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建议,以期助力于高校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常宁宁,王静,“互联网+”模式下财会人才培养思辨[J].经济研究导刊,2016,(23)64-65.
[2]应益华,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及职能重构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6,(4):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