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国家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无异于一股清流,以高度的人文关怀满足了消费主义时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朗读者》为例,从政策支持、文学魅力、受众需求和媒介转型四个方面解读以电视为载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文化自信;人文关怀;媒介转型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为国民观众送上了一道视听文化大餐,从农民选手白茹云到冠军才女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话题度居高不下,国内外掀起一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趁热打铁,中央电视台继而推出《朗读者》节目,我国电视行业迎来又一个高潮,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高度的文化价值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自《百家讲坛》之后,文化类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屏上一直处于低迷态势,真人秀综艺节目开始趋于娱乐饱和,《朗读者》等节目的开播无异于一股清流,为电视市场的价值传播指明了方向。
政策支持:坚持文化自信,倡导全民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地位也愈加突出。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极其重视全民阅读,把“倡导全民阅读”持续3年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全民阅读列为文化建設的重大项目之一,要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央视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向党和人民进行主流价值信息的传播,这是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使命。“媒体不仅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信息高效的传播者,还应该是资源的整合者、理性的分析者、事件的参与者,并成为时代的推动者。”中央电视台的原创节目首先旨在社会价值的传播,《朗读者》肩负着传播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重任。经过嘉宾体验式的生活淬炼,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得以放大,观众在欣赏文章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产生情感共鸣,传播社会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鼓舞人、教育人,体味文化之美。
文学魅力:彰显人文关怀,体现生命张力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它们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掀起了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文学具有认知、教育和审美的功能,其作用就在于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朗读者》既可以展现文学的时代魅力,也能够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传递关爱,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和故事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带给观众一场撞击灵魂的盛宴。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玮通过《自行车之歌》呼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小姐张梓琳相遇《愿你慢慢长大》播撒母爱的种子,“耶鲁村官”秦玥飞的《泥泞》把青春植根于大地,正是有了嘉宾在生活中体验式感悟的水乳交融,在朗读中才能将情感真挚的表达出来。节目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的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作为回归人本的人文关怀更加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而访谈就是从人性的角度阐明经典的意蕴。主持人兼制片人的董卿温婉大气、知性博学,多年来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她的文化学识,同时也为节目品牌价值体系的构建增添了独特的女性魅力。
受众需求:精神漂移,渴望心灵回归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广大民众的物质生活压力巨大,精神生活愈加贫瘠,加速了快餐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把人引向一种高级生命认同,经过文化的熏陶,人可以在物质导向、精神导向和自然导向之间,循序渐进地调试生活节奏,进而会让自身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善。每个个体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的滋养,而提高文学素养将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朗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学传播环境。每一期的节目主题都蕴含了在生活中弥足珍贵的感情,嘉宾紧扣主题词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朗读一段曾激励自己努力前行的文字,它可以是一首诗、一篇小说的高潮部分、一篇散文或是一封书信。当文字与人的故事相碰撞时,传递给观众的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字,能让观众真切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与价值,让受众疲惫的内心回归宁静。《朗读者》积极引导大众崇尚“真善美”,让文化回归,让精神回归,让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推动全民阅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转型:理性回归,做“慢综艺”文化
2013年,优酷、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都已经启动了互联网电视业务,驱使长期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电视开始直接与互联网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消费主义的电视媒体发展背景下,许多标榜文化类的电视综艺节目,把文化严重狭隘化和低能化了,不但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且还掠夺了公众的话语权,使受众成为娱乐的附庸。广大观众需要的文化不是建立在一种娱乐环境中传播的“泛文化”,只有那些真正可以净化心灵、沉淀思想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
埃弗雷特·罗杰斯在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谈到,媒介具有劝服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产品的功能,其更加注重传播对社会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朗读者》通过创新朗读与感悟形式,使其相对优越性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更加兼容,让人文内涵通过文化与情感的诉求而得到有效的扩散,在受众层面传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责任感。传统媒体通常更为关注节目内容,却忽略了形式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朗读者》在舞美设计上,舞台分为访谈室与朗读大厅两个部分,访谈室以面对面的对话归置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距离,易于嘉宾消除紧张感,敞开心扉与观众分享他们在成长历程中重要的情感故事。对于观众而言,访谈式的故事讲述更加贴切观众的心理接受。在嘉宾朗读期间,文章内容以图书版式的特效字幕出现,随着书页的翻卷,嘉宾用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将文章的故事演绎得更能打动观众。每期节目最后,片尾歌曲演唱的设置,将节目的情感进行延伸,让人回味无穷。《朗读者》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带动了观众的“选择性注意”,让受众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节目的内容中,极大地优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电视传播的双重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是电视媒体自身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电视媒介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提高节目质量,增强用户黏性,从而让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稳定的收视群体。此外,中国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通过电视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进行弘扬,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跨国传播,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会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
②欧阳国忠.媒体活动实战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217.
参考文献:
[1]郭学暖.从《中国面孔》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5(02).
[2]张砥. 让更多《朗读者》燃旺国人文化需求[N].北京日报.2017-02-24.
【摘要】:随着国家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无异于一股清流,以高度的人文关怀满足了消费主义时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朗读者》为例,从政策支持、文学魅力、受众需求和媒介转型四个方面解读以电视为载体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文化自信;人文关怀;媒介转型
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为国民观众送上了一道视听文化大餐,从农民选手白茹云到冠军才女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话题度居高不下,国内外掀起一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趁热打铁,中央电视台继而推出《朗读者》节目,我国电视行业迎来又一个高潮,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高度的文化价值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自《百家讲坛》之后,文化类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屏上一直处于低迷态势,真人秀综艺节目开始趋于娱乐饱和,《朗读者》等节目的开播无异于一股清流,为电视市场的价值传播指明了方向。
政策支持:坚持文化自信,倡导全民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地位也愈加突出。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极其重视全民阅读,把“倡导全民阅读”持续3年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全民阅读列为文化建設的重大项目之一,要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央视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向党和人民进行主流价值信息的传播,这是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使命。“媒体不仅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信息高效的传播者,还应该是资源的整合者、理性的分析者、事件的参与者,并成为时代的推动者。”中央电视台的原创节目首先旨在社会价值的传播,《朗读者》肩负着传播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重任。经过嘉宾体验式的生活淬炼,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得以放大,观众在欣赏文章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产生情感共鸣,传播社会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鼓舞人、教育人,体味文化之美。
文学魅力:彰显人文关怀,体现生命张力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它们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掀起了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文学具有认知、教育和审美的功能,其作用就在于陶冶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朗读者》既可以展现文学的时代魅力,也能够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传递关爱,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和故事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带给观众一场撞击灵魂的盛宴。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玮通过《自行车之歌》呼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小姐张梓琳相遇《愿你慢慢长大》播撒母爱的种子,“耶鲁村官”秦玥飞的《泥泞》把青春植根于大地,正是有了嘉宾在生活中体验式感悟的水乳交融,在朗读中才能将情感真挚的表达出来。节目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的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作为回归人本的人文关怀更加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而访谈就是从人性的角度阐明经典的意蕴。主持人兼制片人的董卿温婉大气、知性博学,多年来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她的文化学识,同时也为节目品牌价值体系的构建增添了独特的女性魅力。
受众需求:精神漂移,渴望心灵回归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广大民众的物质生活压力巨大,精神生活愈加贫瘠,加速了快餐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能够把人引向一种高级生命认同,经过文化的熏陶,人可以在物质导向、精神导向和自然导向之间,循序渐进地调试生活节奏,进而会让自身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善。每个个体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的滋养,而提高文学素养将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朗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学传播环境。每一期的节目主题都蕴含了在生活中弥足珍贵的感情,嘉宾紧扣主题词诉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朗读一段曾激励自己努力前行的文字,它可以是一首诗、一篇小说的高潮部分、一篇散文或是一封书信。当文字与人的故事相碰撞时,传递给观众的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字,能让观众真切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力量与价值,让受众疲惫的内心回归宁静。《朗读者》积极引导大众崇尚“真善美”,让文化回归,让精神回归,让大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推动全民阅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转型:理性回归,做“慢综艺”文化
2013年,优酷、爱奇艺、乐视等视频网站都已经启动了互联网电视业务,驱使长期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电视开始直接与互联网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消费主义的电视媒体发展背景下,许多标榜文化类的电视综艺节目,把文化严重狭隘化和低能化了,不但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且还掠夺了公众的话语权,使受众成为娱乐的附庸。广大观众需要的文化不是建立在一种娱乐环境中传播的“泛文化”,只有那些真正可以净化心灵、沉淀思想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
埃弗雷特·罗杰斯在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谈到,媒介具有劝服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产品的功能,其更加注重传播对社会各个层面所产生的影响。《朗读者》通过创新朗读与感悟形式,使其相对优越性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更加兼容,让人文内涵通过文化与情感的诉求而得到有效的扩散,在受众层面传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责任感。传统媒体通常更为关注节目内容,却忽略了形式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朗读者》在舞美设计上,舞台分为访谈室与朗读大厅两个部分,访谈室以面对面的对话归置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距离,易于嘉宾消除紧张感,敞开心扉与观众分享他们在成长历程中重要的情感故事。对于观众而言,访谈式的故事讲述更加贴切观众的心理接受。在嘉宾朗读期间,文章内容以图书版式的特效字幕出现,随着书页的翻卷,嘉宾用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将文章的故事演绎得更能打动观众。每期节目最后,片尾歌曲演唱的设置,将节目的情感进行延伸,让人回味无穷。《朗读者》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带动了观众的“选择性注意”,让受众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节目的内容中,极大地优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电视传播的双重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是电视媒体自身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电视媒介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提高节目质量,增强用户黏性,从而让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和稳定的收视群体。此外,中国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通过电视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进行弘扬,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跨国传播,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会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
②欧阳国忠.媒体活动实战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217.
参考文献:
[1]郭学暖.从《中国面孔》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5(02).
[2]张砥. 让更多《朗读者》燃旺国人文化需求[N].北京日报.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