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牙合)治疗TMD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调除咬合干扰,建立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观察缓解、治疗TMD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我院口腔门诊颞颌关节紊乱病伴慢性疼痛患者73例(11例失访)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作调(牙合)治疗,对照组作模拟调(牙合)操作,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一月后对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指数(VAS)、压力性疼痛域值(PPT)、关节弹响、最大张口度、咬合接触(T-Scan)、咬合力、咀嚼运动轨迹、颞肌前束和咬肌的肌电值(EMG)等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上述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L-R︱无明显差异,但一月后治疗组︱L-R︱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因此采用调(牙合)治疗TMD疼痛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TMD慢性疼痛;调(牙合)治疗;疼痛指数;张口度;咬合力;咬合接触
  中图分类号:R7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颞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自然人群中患病率约25%~60%。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3月~2007年10月我院口腔门诊筛选20~55岁之间无明显诱因而发病(病程大于3个月)的,颞颌关节紊乱病伴慢性口颌面痛患者73例。
  入选条件:①无深覆(牙合)、开(牙合)、反(牙合)、锁(牙合)以及其它错(牙合)情况时,上下后牙同名牙尖对应等不可能通过调(牙合)来消除的异常咬合表现;②无外伤史及全身相关疾病;③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任何针对该症的治疗。
  
  1.2 均衡性检验
  29例治疗组患者(男10例,女19例),年龄为30±10.71岁,病程为16.89±8.91月;33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33.67±11.14岁,病程为15.73±9.43月。每位患者均摄薛氏位及侧位体层摄影片,观察有无器质性改变见图1:治疗组中3例未见明确异常,12例髁突后位(右侧后位3例、左侧2例、双侧7例),14例髁突有磨损、增生等骨质改变(右侧7例、左侧3例、双侧4例);对照组中6例未见明显异常,10例髁突后位(右侧2例、左侧4例、双侧4例),17例有骨质改变(右侧8例、左侧5例、双侧4例)。咬合研究模分析:62例患者中52例为全牙列(不包括第三磨牙),其中4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牙列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磨耗),48例(治疗组22例,对照组26例)有不同程度的拥挤错位或异常磨耗表现。另外10例(治疗组4例,对照组6例)有牙齿缺失(缺失1~5颗)并伴有一定的拥挤错位表现,其中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有固定义齿或可摘部分义齿修复。t检验、χ2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及咬合类型分布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图1。
  


  图1 影像检查结果
  
  1.3 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和检验,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疼痛检查结果
  治疗前62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治疗组29例患者中3例自发痛、4例压痛、15例咬合痛、7例运动痛;对照组33例患者中5例有自发痛、5例压痛、14例咬合痛、9例运动痛。一月后,治疗组8例疼痛症状消失,另有3例自发痛、3例压痛、10例咬合痛、5例运动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后疼痛检查结果无变化。
  (1)疼痛指数
  治疗组:一月后VAS指数(2.83±1.58)明显低于调(牙合)前(5.38±1.59)(P~0.000)。对照组:一月后VAS指数(5.18±2.11)与模拟调(牙合)前(5.55±1.94)无明显差异(P=0.469)。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VAS指数无明显差异(P=0.716),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2)压力性疼痛域值(PPT)(表1、2)
  


  2.2 张口度
  两组检查结果分布情况:治疗组7例张口度正常(≥40mm),22例有轻重不同的张口受限(张口度35~40mm者5例、25~35mm者13例、(25mm者4例);对照组10例张口度正常(≥40mm),23例有轻重不同的张口受限(张口度35~40mm者6例、25~35mm者12例、25mm者5例)。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张口度(41.70±9.01mm)比调(牙合)前(32.90±9.20mm)明显增大(P=0.001);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32.55±9.12mm)与模拟调(牙合)一月后张口度(33.55±9.35mm)无明显差异(P=0.66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张口度无明显差异(P=0.881),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图2。
  


  图2 张口度结果
  
  2.3 咬合力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咬合力(49.32±9.85Kg)比调(牙合)前(38.18±10.61Kg)明显增大(P=0.001);对照组:一月后咬合力(39.95±10.61Kg)与模拟调(牙合)前(36.57±11.64Kg)无明显差异(P=0.22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咬合力无明显差异(P=0.574),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图3。
  


  图3 咬合力结果
  
  2.4 咬合接触(T-Scan)
  (1)咬合接触点总数(图4)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9.62±1.70个)比调(牙合)前咬合接触点总数(4.03±1.32个)明显增多(P~0.000)。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4.61±1.41个)后(4.76±1.60个)差异不显著(P=0.68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咬合接触点总数无明显差异(P=0.107),但一月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图4 咬合接触点总数结果
  
  (2)咬合对称性变化情况(图5)
  治疗组:调(牙合)一月后︱L-R︱(0.90±0.72个)比调(牙合)之前(2.66±1.32个)明显减小(P=0.002)。对照组:模拟调(牙合)前(2.52±1.12个)后(2.76±1.09个)︱L-R︱差异不显著(P=0.377)。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L-R︱无明显差异(P=0.653),但一月后治疗组︱L-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
  


  图5 咬合接触对称性变化情况
  
  3 讨论
  
  咬合异常在TMD中的致病意义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Mohlinde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前牙反(牙合)和开(牙合)患者中TMD的发生率较高;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下颌后牙缺失以及安氏Ⅱ错(牙合)都与TMD有关。因目前临床上所有的咬合接触检查方法都很难达到人类感觉咬合接触的(牙合)度(0.02mm),所以调(牙合)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如及时反馈咬合是否还有不平衡的情况等。本研究结果表明:调(牙合)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因此采用本调(牙合)方法对于改善TMD疼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0~181.
  [2] 马绪臣.颞下颌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106.
  [3] 李晓光.咬合恢复对偏侧咀嚼大鼠咀嚼肌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5,14(5):499~503.
  [4] 李幼华,胡珍玉,杨生刚.颞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心理学相关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2003,(2):32~34.
  [5] 王美青.后(牙合)面形态和功能[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3):121~123.
  (责任编辑:姜付平)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神经束膜缝合术技术,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外周神经损伤52例患者,观察疗效。结果:经6个月随访,按国际统一标准评定,治疗优良率为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操作精确、轻柔,对组织损伤小,临床疗效好;同时手术治疗应及早进行。  关键词:外周神经;损伤;显微外科技术;神经束膜缝合  中图分类号:R651.4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6例经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影像资料。结果:术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脾破裂200例,诊断正确率100%,声像图表现:脾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低回声、高回声、囊实混合回声等),其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结论:超声对外伤性脾破裂诊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外伤;脾破裂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QTd测定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心梗组55例,心绞痛组6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QTd、QTcd、JTd和JTcd等心电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的QTd均值大于以往报道的正常人群,且心梗患者QTd大于心绞痛患者(P3个);④QTd为所测导联中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间期(QTmin)之差,并依据Bazett公式(QTc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结果:血清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结论:自拟中药方剂具有保肝、抗纤的作用。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32.21;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目前,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终止或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方法:选取机械通气时间>48h的128例患者,符合VAP诊断标准的56例为VAP感染组,VAP未感染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插气管天数(OR=32.437)、插气管次数(OR=5.893)、吸痰次数(OR=2.734)、住院天数(OR=5.373)、肺透明膜病(OR=2
期刊
摘 要: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不明原因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经常碰到,对该病的年龄分布,临床表现,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不明原因;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在我国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一致认
期刊
摘 要:我国中药材普遍存在农药残留,这不仅影响人们用药安全及身体健康,而且极大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展。故测定农药残留量对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讨论选取14种不同药用部位及采收期限的中药材,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对被选药材进行DDT、BHC残留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反证得出该中药材的最佳药用部位及采收期。然后指导合理采收或挖掘,以控制和降低中药农药残留,使中药产业走上绿色之路。  关键
期刊
摘 要:目的:总结经验,以利今后更好地诊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低病死率。方法:对30例DKA的性别、年龄、病程、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误诊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死亡,29例临床治愈,治愈率达97%,血糖、血钾等恢复正常,尿酮、血酮消失。结论: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早期诊断,积极防治尤为重要。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医药产业与天然药物的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贮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医学模式从治疗疾病向减少疾病、维持健康的转变,“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能够通过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手段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中药资源的消耗。对“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结,对中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期刊
摘 要:目的:评价黄连素等与普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黄连素等和普萘洛尔治疗多型心律失常各180例,四周为1疗程,应用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评定疗效。结果:黄连素等疗效大于普萘洛尔,两组副作用比较:黄连素等不良反应少而较微,普萘洛尔不良反应多,毒副作用大于黄连素联合用药组,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实验室检查:入组前及治疗后每周末分别检查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