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惹的祸?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254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问世快80年了,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人喜欢《边城》,我照例也很喜欢。因为喜欢《边城》,所以很喜欢听黄磊先生根据《边城》演绎的歌曲《等等等等》。其实我上大学时就特别喜欢黄磊先生的歌曲,尤其是根据中国很多名著改编来的专辑《等等等等》。当时听了很多遍,听的时候觉得旋律很优美,和作品的基调很吻合,像《等等等等》,略带忧伤的调子唱出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许常德先生作的词自然也是非常典雅、优美的,单看歌名《等等等等》就已能见出许先生对名著本身研究深透。可是,歌曲中把翠翠无尽等待的悲哀命运归结为“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我却不敢苟同。
  我们仔细读原著会发现,《边城》中的人们并没有流露任何门当户对的思想,从开头到结尾都没有。我们主要来谈谈顺顺一家和翠翠祖孙俩吧。在生活上,有钱有权的船总顺顺从来没有看不起穷苦的撑渡船的老汉,更没有看不起老汉的外孙女;相反,对撑渡船的祖孙俩是照顾有加,送酒、送粽子。言语上也从没有流露出看不起祖孙俩的意思,还称赞翠翠“长得美”。在翠翠和天保的婚事上,顺顺也是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天保的请求,“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认亲戚来了”,并没有认为翠翠家贫,娶了这样的媳妇有辱自己门风。只是,翠翠喜欢的人不是天保,而是天保的弟弟难送。翠翠喜欢听唱歌,天保不擅长唱歌,而傩送却擅长唱歌,于是天保主动退出,带着伤心出远门,不幸出了事故身亡。这时,爷爷还很想达成翠翠的心愿,可是船总顺顺“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所以才逼迫傩送接受王团总的碾坊。傩送并不想要碾坊,他内心很想做一个撑渡船的,只是由于哥哥的死在他内心仍然是一个难解的结,所以暂时不能接受翠翠。无论是从顺顺的本意还是傩送的本意来看,两人均无门当户对的思想。所以我认为,门当户对的思想固然荒唐,但在《边城》中并不是导致“让这女孩等到天荒”的原因。
  另外,沈从文先生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我在想“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形式呢?门当户对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吗?我认为,门当户对的思想不要说“优美”,就是“不悖乎人性”也达不到,它根本就是悖乎人性的。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为证:“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婚嫁自由是当地的风俗,这就是沈先生想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既如此,门当户对的思想和沈先生的创作理念是相违背的,在小说中并没有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回头再来说说作品本身。作品最后固然是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但是,船总顺顺在翠翠爷爷去世后,已经答应翠翠做自己家的媳妇了,并且想让翠翠以儿媳的身份住到自己家去。这些,我想并不能说明顺顺是有着门当户对荒唐思想的人物,只能说顺顺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人,在他的性格中无论有多豪爽、多正直,但是他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阴暗面,对间接造成儿子死亡的一家人有着淡淡的埋怨。
  翠翠的等待结局,只能说是一个意外,如果不是天保意外身亡,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了。问题是,生活中确实时时刻刻存在意外,沈先生意在向大家揭示:即使这么优美的地方,即使这群人的本性是多么天真、淳朴,但仍然避免不了意外,避免不了人性中的某些阴暗面。
  附:《等等等等》歌词
  词:许常德曲:颜志琳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地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作者简介: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问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最早见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结果子路被抢白了一顿,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可以说,“问津”一词最初便带有问而无果的特点。此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问津”意象,延续了凄迷感伤的传统。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尾记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
期刊
文学作品与人性密切相关,但传统小说在人性的书写上更多关注集体的“积极性”“健康性”“崇高性”,以致大量作品的主旨仅仅停留在庸俗社会学层面上, 停留在人的现实性状态上, 比如《李自成》之类所谓的“史诗性”作品;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作品看似触及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困顿, 但这种困顿只是源于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抵牾, 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痛苦, 是生活性的, 不是存在性的, 并不具备生命内在的原创性,像《沉重的翅膀
期刊
作文难写,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来写;作文难教,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不会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让他们心潮涌动的写作内容;教师不会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没有思路,导致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因此,要想改变作文难的现状,解决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习作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两个坎儿。宋运来老师多年来研究并倡导的“童漫作文”,利
期刊
孔子提倡的“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士人无比推崇的生活态度,甚至上升到人生境界。朱熹将“道”解释为“事物当然之理”,也可借指成就某种事业的理想或信念,“乐道”,即以求道、悟道、得道为乐。“乐道”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我始终认为:乐道,体现了主体于其所事客体之心态,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理想境界。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乐道,应该是成就名师的精神特
期刊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走近特级教师宋运来,你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率直、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像他的人那样闪烁着这种光辉。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新奇的,是可爱的,是充满奥秘的,他们总是怀揣着梦想,渴望探索人生的奥秘。可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孩子视角,我们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讨论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
期刊
中国的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是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写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基础。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写字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不正确、书写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养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写字教学,规范学生书写,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营造写字氛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1 环境布置。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橱窗、教室:走廊等悬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界定为一种对话,这无疑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独语状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当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对这种重视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理念达成共识的同时,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却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基于课堂的教学越来越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活,从而使课堂作出相应的变革,使教学更加尊重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新课堂如何处理好“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怎样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又让不同学生“吃饱喝足”呢?从日常教学看,教师需以学生现有的起点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问题设计,努力实现课堂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书面表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把写作文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到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不过,综观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快乐”。大部分学生在作文课的写作过程中无快乐可言。面对作文,学生一筹莫展,面对作文学生有口难言,面对作文学生笔有千斤重。
期刊
上学期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部分习作书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做家务、做义工、做父亲、做农民、做军人、回故乡、怀胎体验……“错”出情感体验,“错”出理性思考;还有不少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生活距离很远,虚构痕迹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已经没有再谈的必要了。但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二字存在着模糊认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