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的古诗教学实践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汉语语言环境中,初中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深入优化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思想,采用五步法来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注重诵读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并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但是这种诵读不是盲目的念课文,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教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要在示范朗读后让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写作背景讲解,引导学生感知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体会作者开阔的胸襟及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又如,教《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多种景物,然后自由朗读,来一幅秋郊夕照图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深切感悟到了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思。此外,由于古诗词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讲究平仄押韵,诵读时要引导学生根据韵脚,找准节奏诵读,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教师指导学生找出韵脚“i”,节奏是四二格式,这样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对意境和感情的把握。教师还可以在咏唱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黄金台有什么典故?”结合典故,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一位为报君主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的主将”宛然在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情感进行吟咏,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吟咏中,学生慷慨激昂的语调极大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符合诗词感情基调的曲子,有的学生选择了军人誓言的曲子来演唱诗词,通过曲子突出诗词中悲壮激昂的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找景物赏画面
  诗词学习中学生除了需要内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将知识外显的能力,这样才能完善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用语言或者绘画的方式,将诗词中的人物、情境等内涵进行解析表述,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外显。
  例如,《使至塞上》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蓬草、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展开想象,将诗人在途中所见到的风景画出简单画面,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赏析画面、理解诗词思路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直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抓住诗词中描写的重点景物,在黑板上用粉笔将诗词中的景象简单地画出来,深化学生理解。例如《天净沙·秋思》,教师在组织同学朗读后,挑选几名诗词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诗句中的重点景物,比如老树、乌鸦、桥、马等,然后教师再总结诗句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印象。
  三、深入赏析
  在深入赏析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来分析古诗词中的字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词的能力,这样能够让学生地古诗学习中逐渐找到内容理解的规律,同时,教师在练字的过程中,还要向学生描述具体的画面、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单个字词背后所具备的感情色彩,以及关键词在诗句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古詩词意境、情感的理解思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二年级语文《行路难》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先从诗词的情绪进行引导,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作者虽然没有真正地去渡河登山,但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自己苦闷的原因,“雪满山”“冰塞川”两个关键词描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句中,反复出现的“难”字,是诗人对过去坎坷人生道路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观云帆济沧海”诗句写出了作者相信终究有一天,他能够冲破重重障碍,施展自己的抱负。这首诗在情感上跌宕起伏,变化复杂,教师通过练字,关键词解析能够理顺诗句中的情感变化线路,帮助学生找寻诗句的理解规律,从而深入优化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交流分享
  在交流分享中,学生集思广益,深入构建自身的古诗词理解思维框架,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此外,在交流分享中,学生能够将已经内化的知识进行外显,深化自身对课程知识的印象,同时,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生本理念下的五步法古诗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部编版初二语文《使至塞上》的课程中,教师在结束五步法的前四步后,可以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围绕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进行讨论,并且推选组内表现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在讨论结束后,要求组长归纳小组成员提出的感悟,然后轮流在台上讲述给其他同学;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台上组长的讲解,来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述框架,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之前古诗的情景中跳出来,从客观的角度,进一步升华思维,对古诗词进行历史性的理解,这样从更高的层次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从而使五步法古诗教学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放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比较延伸
  在该步骤中,由于学生已经比较了解诗词中的情景、感情内涵,为了体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深入优化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向课堂讲解中注入活力,教师可以围绕课程内容拓展讲解诗词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经历,使学生了解诗词中情境、感情的来源,拓宽学生的眼界,再通过比较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初一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师在完成五步法的以上几个步骤之后,可以向学生讲解“作者当时正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而一再遭贬,与白居易宴饮时,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答谢他”,然后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作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比较延伸内容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中蕴含的感情,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再总结“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体现出的是感叹、惋惜之情,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表达的是长期被贬的愤慨之情,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话更凸显出了作者的豁达人生观”。在此过程中,教师交代了诗词创作的前因后果,并通过对比延伸讲解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品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生本理念的古诗五步法教学,能够提高初中古诗教学的效率。在初中古诗教学中,生本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能够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浒浦学校(215500)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能力,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仅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将个性化教学思想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
期刊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即是指立足于单元,对同一单元内不同作家所创作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文本进行集中讲解与传授的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单篇文本讲解的形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了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及其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单元整体化教
期刊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保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刻意地渗透“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力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主人翁态度,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深挖语
期刊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生活着一种紫貂。因其极其珍贵,成为当地狩猎者最爱捕捉的对象。有弹洞的貂皮卖不出上等的价钱,狩猎者大多采取活捉的方式捕获紫貂,但紫貂极其机警,狩猎者很难捕捉到它。  后来,狩猎者通过多次蹲守观察,发现紫貂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极其爱惜自己的皮毛,每次觅食完回到巢穴,一定要用舌头将皮毛舔得干干净净后才会进洞。狩猎者发现这一特别之处后,很快想到了捕捉紫貂的办法,他们将麻药与松脂油混合
期刊
乡土,是家乡故土,是地域国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追寻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乡土人情,沉淀为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寻源:日暮乡关何处是  荣格说:“乡土情怀是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无意识组合,或者说是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冲动,是心理活动聚集而成的一组组心理丛。”可见
期刊
散文是时下比较流行的美文。之所以说散文是美文,主要因为散文的字字珠玑,形神兼备,意蕴深厚。可谓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找到生命的渴求、灵魂的慰籍。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指出:散文的“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材料和结构等;“神”指散文的主题,蕴含于“形”中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
期刊
在学校教育中,“课前导入”虽然形式简约,时长不过几分钟,却是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做好“课前导入”这一功课,不仅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俘获人心、提精凝神,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引人入胜、活跃思维的正引领
期刊
孔子提出“诗教”,他认为诗要起到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言修身必先学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类的认识规律来看,道德修养的提升都是从对具体榜样的感悟开始的。当然,诗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如果将其单纯地看作是“施教化”的教科书,则会抹杀文学作为艺术的魅力。  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沉思是指文学创作者创作时的想象活动,而翰藻则是指文学作品华美
期刊
中国文化的特有气质决定了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咏秋之作汗牛充栋、蔚为壮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不衰,读之如啜香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历来的论者对其魅力之因多有论述和探究,或归结于思想精粹,或归因于意境隽永,或侧重寻求语言的魅力,等等。后来,郁达夫也写下了大量为人所称道的古体诗佳作,他本人对古典诗歌的内在积淀和修养影響着其他文体的写作,刘海粟曾评论到:“从气质来讲,他
期刊
本课的设计思路突破了对文章从前往后的分析思路,而是反其道而思之,先由本文的结尾引入本文的写作对象——几只猫的故事,再重点探究造成第三只猫亡失的结局。  一、找结局  学生通过课下预习文本,课上跳读课文,找到文章的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笔者铺设悬念,让学生思考作者做这个决定前家中养过几只猫,它们的性情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这几个小问题的设置难度不高,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