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最大的特点是抽象性强,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会不自觉的进行大量的论述、讲解,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十分的枯燥,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鉴于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的融合在一起。本文从教学情境、实验教学、物理建模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的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深度融合;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64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影响、直观。因为物理隶属于理科,所以具备了理科最大的特点——抽象。很多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觉得想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不仅无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会丧失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所以教师可以将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一、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深度融合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知识、感受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根据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提高情境教学的实效性[1]。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时候,教师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摩擦力。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这样的教学情境:人推桌子、钻木取火、花样溜冰等。在学生看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的时候,会产生一丝熟悉感,教师这时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直观的感受到、体验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而且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了,所以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以受到冲击,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有效的增强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深度的融合在一起,借此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二、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过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有限,很多实验教师不能将其带入课堂。所以,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在课堂上再现实验过程和效果,让学生通过亲眼观看快速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起来,为学生呈现这样的实验演示:一个钢球和一个乒乓球,在同一个高度往下落,钢球是最先落到地上的。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实际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容易影响到实验效果,无法让学生快速的看到实验过程、效果。而将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可以将理想中的实验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不再成为实验教学的一大阻碍。通过观看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快速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两个物体从同一个高度向下落,物体的质量较重的先落地。由此可见,在被很多现实因素阻挠,无法开展有效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信息技术,将实验的过程、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借此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有效性。
三、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建模深度融合
物理建模是一种常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式,通过其可以解决一些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物理问题。而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建模深度的融合在一起,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2]。
例如在教學《力的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小孩拉书包上学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孩拉书包时的力是朝着哪个方向的?”因为学生经常会拉书包,所以在听到这样的问题后,会快速的进行回答:“拉书包的力是斜向上的!”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个斜向上的力可以进行分解吗?”因为学生有着一定的物理基础,所以会说:“可以分解。”在听到学生的这一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型建造将力进行分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模型建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会先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再建立物理模型。在学生建立起物理模型后,教师可以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起的物理模型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行检查,是否与教师建立的物理模型是一样的。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模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快速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可以让学生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好基础,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做出一定的铺垫。借助信息技术使物理教学更加的形象化、直观化。
参考文献
[1]郭青春, 宋军英.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进行深度融合[J]. 考试周刊, 2016(61):140-140.
[2]姚成贵.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进行深度融合[J]. 软件:电子版, 2016, 000(009):214.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深度融合;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64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影响、直观。因为物理隶属于理科,所以具备了理科最大的特点——抽象。很多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觉得想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不仅无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会丧失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所以教师可以将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一、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深度融合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知识、感受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根据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提高情境教学的实效性[1]。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时候,教师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摩擦力。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这样的教学情境:人推桌子、钻木取火、花样溜冰等。在学生看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的时候,会产生一丝熟悉感,教师这时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直观的感受到、体验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运用。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而且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了,所以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以受到冲击,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有效的增强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深度的融合在一起,借此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二、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过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有限,很多实验教师不能将其带入课堂。所以,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在课堂上再现实验过程和效果,让学生通过亲眼观看快速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起来,为学生呈现这样的实验演示:一个钢球和一个乒乓球,在同一个高度往下落,钢球是最先落到地上的。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实际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很容易影响到实验效果,无法让学生快速的看到实验过程、效果。而将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可以将理想中的实验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不再成为实验教学的一大阻碍。通过观看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快速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两个物体从同一个高度向下落,物体的质量较重的先落地。由此可见,在被很多现实因素阻挠,无法开展有效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信息技术,将实验的过程、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借此来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有效性。
三、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建模深度融合
物理建模是一种常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式,通过其可以解决一些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物理问题。而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建模深度的融合在一起,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2]。
例如在教學《力的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小孩拉书包上学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孩拉书包时的力是朝着哪个方向的?”因为学生经常会拉书包,所以在听到这样的问题后,会快速的进行回答:“拉书包的力是斜向上的!”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个斜向上的力可以进行分解吗?”因为学生有着一定的物理基础,所以会说:“可以分解。”在听到学生的这一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型建造将力进行分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模型建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会先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再建立物理模型。在学生建立起物理模型后,教师可以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起的物理模型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行检查,是否与教师建立的物理模型是一样的。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模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快速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可以让学生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好基础,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做出一定的铺垫。借助信息技术使物理教学更加的形象化、直观化。
参考文献
[1]郭青春, 宋军英.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进行深度融合[J]. 考试周刊, 2016(61):140-140.
[2]姚成贵.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进行深度融合[J]. 软件:电子版, 2016, 000(0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