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命题分析及答题误区指津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学常识部分
  (一)命题分析
  综观2007年高考各地试卷中“文学常识”试题,其命题遵循了“稳中有变”的命题思想,本着高考大纲中“能识记文学常识”的原则,考查重点在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以及文学体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上。18套试卷共有7套出现了文学常识考查题,考查以高中课本内容为主——或课文的篇名、作者,或教材中专题文章介绍过的知识。分值一般设定在1—2分。在16个自主命题的省市中,天津市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进行考查。7套试卷中,有6套采用填空形式,浙江卷采用了改错形式,而以往较为常用的选择题形式并未出现。
  从考查方式上看,填空题仍将为各省市卷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既适合考查单纯的文学常识,也适合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甚至与古诗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查。当然,传统的选择题也不能忽视,因为选择题的容量相对于主观题来说可以大得多,在四个选项中,考查的知识可以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体裁以及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及文学运动等知识。而浙江卷的改错题却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题型。
  从考查内容来看,仍会以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学常识内容为主,复习时只要抓住教材内容,不管采用何种考查方式,都能取得好效果。
  (二)归类解读
  1.单纯文学常识默写题。这种题型今年有四套试卷采用,用于考查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代表作、风格流派以及文学题材常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江西卷第15题第(1)小题:宋词的主要流派有_____和豪放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变形记》的作者是_____。
  2.与名句名篇结合考查题。这种题型既考文学常识,又考名句名篇,是一种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如天津卷第17题第(2)小题:②杜甫在《 》诗中写道:“_____,_____。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改错题。这是一种新颖的文学常识考查题,题目故意设置一些有关中外作家、作品等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辨析改正。今年浙江卷第17题采用的就是这种题型:
  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的心情。
  错误:_____改正:_____
  (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_____改正:_____
  (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_____改正:_____
  (三)误区指津
  文学常识考查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的覆盖面,答题过程并无多大的灵活性可言,答题中考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把该记的东西记住,致使答题时出现“无米之炊”的窘状;或答题时张冠李戴,如重庆卷要求答“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不少考生就把它“换”成了《儒林外史》。其次是书写错误,在今年的文学常识答题中,因写错别字而丢分的情况有不少,如把“婉约派”中的“婉”写成“宛”或“蜿”,把“普希金”写成“普西金”——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作家的姓名中,对书写那些名气较小的人的姓名,评分的要求有可能较为宽松,如浙江卷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但那些最著名的名人的名字则不能随意用同音字代替,如巴尔扎克,否则会扣分。
  准确识记、细心答题、正确书写,是答好文学赏识考查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名句名篇部分
  (一)命题分析
  2007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全部出现了“名句名篇”考查题,其命题思想依然是“稳中求变”,试题大多采用的是诗文补写式的传统题型,注重内容的统一和连贯性,着重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
  试题遵循考纲中“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原则,考查内容突出了“常见”二字。考查内容以高中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为主,少数省市也适当兼顾了初中教材内容和未被要求背诵的课外名句名篇。18套试卷中,17套放在第Ⅱ卷采用填空形式,只有浙江卷放在第Ⅰ卷用选择题形式考查。17套试卷的填空题中,共有126个名句名篇的空需补写,其中有12套采用“任选”的方式考查,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得分点都出自课内。从赋分情况看,该考题多则6分,少则3分,以5—6分居多。除天津卷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其他试卷均为单独考查。多数省市的命题都给学生提供了前后文的提示。
  其中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今年名句名篇的命题更加注重名篇的全篇句子的默写,而非只考查名篇中的名句,这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不能“偷工减料”,只重视名句的背诵,而应重视名篇全篇的内容。
  当然,浙江卷把名句名篇的考查放到第Ⅰ卷客观题中,丰富了考试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今年高考题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归类解读
  1.默写上句或下句。这类题型为大多数省市卷所采用,因为试卷所提供的上句或下句对考生的答题有提示作用,故这类默写题型的难度相对较小。如全国卷Ⅰ第13题第(1)小题:木直中绳,_____,其曲中规。_____,不复挺者,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默写一组名句。和上类题型不同的是,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写出连在一起的几个名句,因为这组句子在思维上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所以难度也不大。如湖南卷第16题第(2)小题:①祖母刘,_____,_____。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情境式默写。设定某个情境,要求考生按要求写出相关内容。这类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难度相对较大。如江西卷第15题第(2)小题:《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_____,_____。第(3)小题: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
  4.与文学常识结合默写。这种题型既考查名句名篇,又考查文学常识,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考题。如天津卷第17题第(1)小题:②秦观在《》词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_____,_____。”
  5.客观题型。这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题型,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更考查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这种题型只有浙江卷采用:
  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三)误区指津
  解答名句名篇默写题,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书写错误。主要表现为或写错字、别字,或漏写内容,或画蛇添足,或前后句子颠倒,凡此种种,都是识记不准或粗心大意的结果。平时学习认真细心,考场答题小心谨慎,此类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无视题干要求。在近年的默写题中,绝大多数试卷的要求是三选二,有的考生为了“求稳”,往往会把三题写满,以为这样可以增加“保险系数”,却不知有时高考阅卷评分规定只看考生所答的前两题,有错误就扣分,哪怕后一题做对了也不给分。因此,答题是最好选择两题自己最有把握的作答,如果三题都做,争取确保前两题要完全正确。
  3.忽视语句出处。有的名言经过人们的流传,已和它的出处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如果默写时注明了出处,就要严格按照出处的原话作答,否则就不能得分,哪怕是个别两个字的差别。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但如果题干标明的是默写《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就只能写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随意增减字数都是不能得分的。看清出处要求,准确按要求书写,是保证答案准确性的前提。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中学]
其他文献
拂晓  高二(3)班管怡文  浮生若梦,沧海桑田,辗转春秋到如今。时光如叶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纷飞扰乱了我们的眼,开在绿叶中斑斓的花悄然露脸,一小片阳光的美好不偏不倚地停留在二楼的窗角,与深绿的藤蔓植物纠缠不清,扑朔的水汽似蝶舞于砖红色的墙壁之上,旖旎缱绻。黑燕啁啾,剪破晨光里的寂静,温软的风扑面而来,像天空深情的吻,点过冰冷的绿茵。  在拂晓,世事安好,欣欣向荣。如此安宁的清晨,仿佛世界都没了。此情
期刊
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在看似平静的第一人称叙述中,隐含着作者深深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怒……    一直以来,身处在校园这方还算宁静的净土中,也看到过一些不和谐甚至丑陋的人和事,只是随着时间流逝,最初的不平和愤慨也渐渐冷却继而麻木不仁起来。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任何真话姑且都要冒着被背叛和被孤立的危险,更何况是大声的痛斥和呼喊?没有人能强大到足以改变社会,于是我们只好纷纷选择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的
期刊
遗失的情趣  一考生    我沉浸在墨香古卷中,越过千年的距离,拾起那细雨闲花的情趣;我穿过明清宏伟的宫殿、十国繁华的街市,穿过一切历史的烟尘,只为拈起一段文字,静静微笑。  初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只道是寻常文字,但细细咀嚼过后却发现了更多:这难道不是一段历史么?难道不是一个远离现世的朝代么?难道不是古人总爱由些许小事而生出情趣的雅兴么?  恐怕我对这诗句理解的迟钝,并非我一人的
期刊
句式,也即是句子的表达形式。在具体语境中,不同的句式,尽管基本意思没有多大差异,但却可能出现语意轻重不同、陈述对象不同、强调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连贯得体性不同等多种差异。“变换句式”就是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句式,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的需要,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变换句式”在考查中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分析所给句子或语段在句式、结构方面的特点;二是能够正确理解句子或语段
期刊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一考生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这是有些人在生活不顺、事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意外遭遇打击等等不如意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怎么这么倒霉”,言外之意很丰富:一、我本不应该有这些不如意,但却偏偏让我赶上了,倒霉!二、别人遇到这些事往往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而我却“屋漏偏逢连阴雨”,霉上加霉!于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好像自己是天底下第一大窦娥似的。  生活中,
期刊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
期刊
菩提,原名提曰品,1931年生,河南青县人,著有《知风草》、《火车想开》、《菩提自选集》、《新诗评选》等。台湾《七十年代诗选》曾介绍菩提说:“他的诗看似冥想,实则并非冥想,看似晦涩,实则并非晦涩。”《二妞在春天》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  《二妞在春天》是一首乡愁诗。这首诗通过对海峡两岸青年男女情爱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诗人是北方人,“二妞”是对北方少女的昵称。诗歌以“二妞
期刊
在我的心目中,一首适合朗诵的好诗,应该有激情,能够促人奋发上进;应该明白晓畅,但又不是一览无余;应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应该有高潮,别开生面。可这样的诗哪里寻?不经意间,我竟找到了,这就是诗人孙瑞的《有一支歌》。  诗歌一上来不说《有一支歌》的歌名,而是说它充满生命活力,用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词“蓬蓬勃勃”。这个词,一下子让我们想到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充满朝气,奋发向上。接着诗人又连用了两个比喻,说这
期刊
又是一年教师节!9月10日,是的,这是老师们的节日!在这一天,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理应得到世间最美丽的祝福!当鲜花、掌声簇拥而至时,除了高兴、欣慰之外,我们还可以作些反思——    教师节感恩短信送祝福    不管是白昼还是夜晚,我都会在心中珍藏着您给予我的那片燃烧的阳光,我将为这珍贵的拥有而永远骄傲!  如今,天空已经成为我们的领地,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们飞翔的信念和力量。老师
期刊
张晓枫/文  王代福/评    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星期六下午,那个骑摩托车的男子又来到了我们学校。上个星期六,就是他把我们的语文老师娟子接走了。很明显,他在追我们的娟子老师,而我们的娟子老师好像也对他有意思。娟子老师走的时候,头靠在那个男子的背上,还冲我们幸福地笑呢。  当然,我们不反对娟子老师有男朋友,但我们坚决反对她选择这个男人做她的朋友,因为他俩太不般配了。我们的娟子老师是从县城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