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学常识部分
(一)命题分析
综观2007年高考各地试卷中“文学常识”试题,其命题遵循了“稳中有变”的命题思想,本着高考大纲中“能识记文学常识”的原则,考查重点在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以及文学体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上。18套试卷共有7套出现了文学常识考查题,考查以高中课本内容为主——或课文的篇名、作者,或教材中专题文章介绍过的知识。分值一般设定在1—2分。在16个自主命题的省市中,天津市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进行考查。7套试卷中,有6套采用填空形式,浙江卷采用了改错形式,而以往较为常用的选择题形式并未出现。
从考查方式上看,填空题仍将为各省市卷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既适合考查单纯的文学常识,也适合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甚至与古诗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查。当然,传统的选择题也不能忽视,因为选择题的容量相对于主观题来说可以大得多,在四个选项中,考查的知识可以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体裁以及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及文学运动等知识。而浙江卷的改错题却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题型。
从考查内容来看,仍会以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学常识内容为主,复习时只要抓住教材内容,不管采用何种考查方式,都能取得好效果。
(二)归类解读
1.单纯文学常识默写题。这种题型今年有四套试卷采用,用于考查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代表作、风格流派以及文学题材常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江西卷第15题第(1)小题:宋词的主要流派有_____和豪放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变形记》的作者是_____。
2.与名句名篇结合考查题。这种题型既考文学常识,又考名句名篇,是一种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如天津卷第17题第(2)小题:②杜甫在《 》诗中写道:“_____,_____。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改错题。这是一种新颖的文学常识考查题,题目故意设置一些有关中外作家、作品等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辨析改正。今年浙江卷第17题采用的就是这种题型:
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的心情。
错误:_____改正:_____
(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_____改正:_____
(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_____改正:_____
(三)误区指津
文学常识考查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的覆盖面,答题过程并无多大的灵活性可言,答题中考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把该记的东西记住,致使答题时出现“无米之炊”的窘状;或答题时张冠李戴,如重庆卷要求答“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不少考生就把它“换”成了《儒林外史》。其次是书写错误,在今年的文学常识答题中,因写错别字而丢分的情况有不少,如把“婉约派”中的“婉”写成“宛”或“蜿”,把“普希金”写成“普西金”——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作家的姓名中,对书写那些名气较小的人的姓名,评分的要求有可能较为宽松,如浙江卷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但那些最著名的名人的名字则不能随意用同音字代替,如巴尔扎克,否则会扣分。
准确识记、细心答题、正确书写,是答好文学赏识考查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名句名篇部分
(一)命题分析
2007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全部出现了“名句名篇”考查题,其命题思想依然是“稳中求变”,试题大多采用的是诗文补写式的传统题型,注重内容的统一和连贯性,着重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
试题遵循考纲中“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原则,考查内容突出了“常见”二字。考查内容以高中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为主,少数省市也适当兼顾了初中教材内容和未被要求背诵的课外名句名篇。18套试卷中,17套放在第Ⅱ卷采用填空形式,只有浙江卷放在第Ⅰ卷用选择题形式考查。17套试卷的填空题中,共有126个名句名篇的空需补写,其中有12套采用“任选”的方式考查,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得分点都出自课内。从赋分情况看,该考题多则6分,少则3分,以5—6分居多。除天津卷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其他试卷均为单独考查。多数省市的命题都给学生提供了前后文的提示。
其中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今年名句名篇的命题更加注重名篇的全篇句子的默写,而非只考查名篇中的名句,这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不能“偷工减料”,只重视名句的背诵,而应重视名篇全篇的内容。
当然,浙江卷把名句名篇的考查放到第Ⅰ卷客观题中,丰富了考试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今年高考题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归类解读
1.默写上句或下句。这类题型为大多数省市卷所采用,因为试卷所提供的上句或下句对考生的答题有提示作用,故这类默写题型的难度相对较小。如全国卷Ⅰ第13题第(1)小题:木直中绳,_____,其曲中规。_____,不复挺者,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默写一组名句。和上类题型不同的是,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写出连在一起的几个名句,因为这组句子在思维上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所以难度也不大。如湖南卷第16题第(2)小题:①祖母刘,_____,_____。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情境式默写。设定某个情境,要求考生按要求写出相关内容。这类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难度相对较大。如江西卷第15题第(2)小题:《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_____,_____。第(3)小题: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
4.与文学常识结合默写。这种题型既考查名句名篇,又考查文学常识,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考题。如天津卷第17题第(1)小题:②秦观在《》词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_____,_____。”
5.客观题型。这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题型,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更考查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这种题型只有浙江卷采用:
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三)误区指津
解答名句名篇默写题,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书写错误。主要表现为或写错字、别字,或漏写内容,或画蛇添足,或前后句子颠倒,凡此种种,都是识记不准或粗心大意的结果。平时学习认真细心,考场答题小心谨慎,此类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无视题干要求。在近年的默写题中,绝大多数试卷的要求是三选二,有的考生为了“求稳”,往往会把三题写满,以为这样可以增加“保险系数”,却不知有时高考阅卷评分规定只看考生所答的前两题,有错误就扣分,哪怕后一题做对了也不给分。因此,答题是最好选择两题自己最有把握的作答,如果三题都做,争取确保前两题要完全正确。
3.忽视语句出处。有的名言经过人们的流传,已和它的出处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如果默写时注明了出处,就要严格按照出处的原话作答,否则就不能得分,哪怕是个别两个字的差别。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但如果题干标明的是默写《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就只能写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随意增减字数都是不能得分的。看清出处要求,准确按要求书写,是保证答案准确性的前提。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中学]
(一)命题分析
综观2007年高考各地试卷中“文学常识”试题,其命题遵循了“稳中有变”的命题思想,本着高考大纲中“能识记文学常识”的原则,考查重点在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以及文学体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上。18套试卷共有7套出现了文学常识考查题,考查以高中课本内容为主——或课文的篇名、作者,或教材中专题文章介绍过的知识。分值一般设定在1—2分。在16个自主命题的省市中,天津市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进行考查。7套试卷中,有6套采用填空形式,浙江卷采用了改错形式,而以往较为常用的选择题形式并未出现。
从考查方式上看,填空题仍将为各省市卷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既适合考查单纯的文学常识,也适合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甚至与古诗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查。当然,传统的选择题也不能忽视,因为选择题的容量相对于主观题来说可以大得多,在四个选项中,考查的知识可以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体裁以及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及文学运动等知识。而浙江卷的改错题却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题型。
从考查内容来看,仍会以教材中出现过的文学常识内容为主,复习时只要抓住教材内容,不管采用何种考查方式,都能取得好效果。
(二)归类解读
1.单纯文学常识默写题。这种题型今年有四套试卷采用,用于考查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代表作、风格流派以及文学题材常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江西卷第15题第(1)小题:宋词的主要流派有_____和豪放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变形记》的作者是_____。
2.与名句名篇结合考查题。这种题型既考文学常识,又考名句名篇,是一种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如天津卷第17题第(2)小题:②杜甫在《 》诗中写道:“_____,_____。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改错题。这是一种新颖的文学常识考查题,题目故意设置一些有关中外作家、作品等方面的错误,让学生辨析改正。今年浙江卷第17题采用的就是这种题型:
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的心情。
错误:_____改正:_____
(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_____改正:_____
(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_____改正:_____
(三)误区指津
文学常识考查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的覆盖面,答题过程并无多大的灵活性可言,答题中考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把该记的东西记住,致使答题时出现“无米之炊”的窘状;或答题时张冠李戴,如重庆卷要求答“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不少考生就把它“换”成了《儒林外史》。其次是书写错误,在今年的文学常识答题中,因写错别字而丢分的情况有不少,如把“婉约派”中的“婉”写成“宛”或“蜿”,把“普希金”写成“普西金”——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作家的姓名中,对书写那些名气较小的人的姓名,评分的要求有可能较为宽松,如浙江卷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但那些最著名的名人的名字则不能随意用同音字代替,如巴尔扎克,否则会扣分。
准确识记、细心答题、正确书写,是答好文学赏识考查题的前提和关键。
二、名句名篇部分
(一)命题分析
2007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全部出现了“名句名篇”考查题,其命题思想依然是“稳中求变”,试题大多采用的是诗文补写式的传统题型,注重内容的统一和连贯性,着重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
试题遵循考纲中“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原则,考查内容突出了“常见”二字。考查内容以高中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为主,少数省市也适当兼顾了初中教材内容和未被要求背诵的课外名句名篇。18套试卷中,17套放在第Ⅱ卷采用填空形式,只有浙江卷放在第Ⅰ卷用选择题形式考查。17套试卷的填空题中,共有126个名句名篇的空需补写,其中有12套采用“任选”的方式考查,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得分点都出自课内。从赋分情况看,该考题多则6分,少则3分,以5—6分居多。除天津卷将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其他试卷均为单独考查。多数省市的命题都给学生提供了前后文的提示。
其中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今年名句名篇的命题更加注重名篇的全篇句子的默写,而非只考查名篇中的名句,这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不能“偷工减料”,只重视名句的背诵,而应重视名篇全篇的内容。
当然,浙江卷把名句名篇的考查放到第Ⅰ卷客观题中,丰富了考试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今年高考题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归类解读
1.默写上句或下句。这类题型为大多数省市卷所采用,因为试卷所提供的上句或下句对考生的答题有提示作用,故这类默写题型的难度相对较小。如全国卷Ⅰ第13题第(1)小题:木直中绳,_____,其曲中规。_____,不复挺者,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默写一组名句。和上类题型不同的是,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写出连在一起的几个名句,因为这组句子在思维上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所以难度也不大。如湖南卷第16题第(2)小题:①祖母刘,_____,_____。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情境式默写。设定某个情境,要求考生按要求写出相关内容。这类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难度相对较大。如江西卷第15题第(2)小题:《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_____,_____。第(3)小题: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
4.与文学常识结合默写。这种题型既考查名句名篇,又考查文学常识,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考题。如天津卷第17题第(1)小题:②秦观在《》词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_____,_____。”
5.客观题型。这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题型,它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更考查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这种题型只有浙江卷采用:
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三)误区指津
解答名句名篇默写题,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书写错误。主要表现为或写错字、别字,或漏写内容,或画蛇添足,或前后句子颠倒,凡此种种,都是识记不准或粗心大意的结果。平时学习认真细心,考场答题小心谨慎,此类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无视题干要求。在近年的默写题中,绝大多数试卷的要求是三选二,有的考生为了“求稳”,往往会把三题写满,以为这样可以增加“保险系数”,却不知有时高考阅卷评分规定只看考生所答的前两题,有错误就扣分,哪怕后一题做对了也不给分。因此,答题是最好选择两题自己最有把握的作答,如果三题都做,争取确保前两题要完全正确。
3.忽视语句出处。有的名言经过人们的流传,已和它的出处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如果默写时注明了出处,就要严格按照出处的原话作答,否则就不能得分,哪怕是个别两个字的差别。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但如果题干标明的是默写《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就只能写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随意增减字数都是不能得分的。看清出处要求,准确按要求书写,是保证答案准确性的前提。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