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褚遂良楷书字帖的介绍,本来应该收笔,因为其它传世的署名褚遂良的楷书,如大字墨迹和小字刻本的《阴符经》,中楷墨迹《倪宽赞》,刻本《千字文》,小楷刻本《灵宝度人经》等等,但大多是后人伪托,学界多有定论。然而其中的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一是书写水平较高,再经沈尹默等人的大力推崇,临习的人颇多,尤其在江浙沪一带很有一些影响,因此在最后一部分简略描述一下这两帖的印本。
五、大字《阴符经》
纸本墨迹,册页装,本幅二十六开,每页24×19cm,总计96行,461字。款署“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后面是从五代到近代的各种题跋。清末民初自嘉兴沈卫(1862—1945)手中卖给番禺叶恭绰(1881—1968)。四九年由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1904—1981)带到台湾。现由叶氏的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博物馆。
启功先生在《书画鉴定三议》中总结出书画鉴定中有“世故人情”的八种说法,其中有一条叫做“尊贤”:
有一件旧仿褚遂良体写的大字《阴符经》,有一位我们尊敬的老前辈从书法艺术上特别喜爱它。有人指出书艺虽高但未必果然出于褚手。老先生反问:“你说是谁写的呢?谁能写到这个样子呢?”这个问题答不出来,这件的书写权便判归了褚遂良。①
我颇怀疑“我们尊敬的老前辈”是指沈尹默先生,但沈先生不只有反问,还有考证:他认为褚遂良的“起居郎”时期,正是写《伊阙佛龛碑》的时期。其字体、笔势也和《伊阙佛龛碑》接近,只不过一个是精微的墨迹,一个是镌刻走样的石刻罢了。沈先生把这些意见和考证详细地用行书抄录于原作的拖尾中。(见图2c)
但是同样的论据,曾跟随沈学习书法的徐无闻却得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接近于褚遂良晚年的书法风格,而不是“起居郎”这个时期能写的出来的。②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台湾的李郁周,他在《大字阴符经题跋与书体之研究》③一文中先论证了阴符经五代以来的题跋和“建业文房之印”之类的古印章多不可靠,然后再比较了《阴符经》与各种褚书的不同。至今热爱《阴符经》支持沈尹默观点的,虽然人数众多,但无法推翻这些论证。
阴符经的首个照相印本,④是民国七年(1918)陶湘(1871—1940)主持的涉园影印珂罗版《唐褚登善书阴符经墨迹》,连史纸线装本,八开大小。(见图1)珂罗版的特点是细节纤毫毕现,但墨色如被云翳。陶氏民国十九年(1930)左右的《百川书屋丛书》再次影印,题名为《唐褚河南阴符经墨迹》。
叶公超在台湾,据说出过三个《阴符经》印本。第一次据说效果不好。第二次是缩印,没有题跋。1971年的经折装本《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最为理想,(见图2)叶恭绰题签,开本介于八开与十六开之间。题跋全部收入,包括沈尹默的长篇考证和叶公超自己写的抗战后叶恭绰将本帖分交他收藏的原委。该本台北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1975和1986年都有正式发行本。
在涉园珂罗版与叶公超印本的最主要区别是:涉园本第一页第二行“建业文房之印”清晰可见,叶公超印本下面多了后来加盖的“叶恭绰”白文和“第一稀有”朱文印,“建业文房之印”反而看不清了。(见图3)
大陆的正式出版,要等到1983年第六期的《书法》杂志,翻拍的底本,是魏启后收藏的一种珂罗版,但到底是哪个版本,还不清楚,但已经有了叶氏收藏印。《书法》杂志加了灰底色,看起来颇有点像据原作影印了。(见图4)
后来大陆的印本,不外乎这两个底本的翻印,质量只有等而下之。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16开“历代名帖自学选本”先出,纸张较差。(见图5a)1990年上海书店出了12开翁闿运题签本,翁氏还写了很中肯的序,在肯定《阴符经》书法水平的同时,暗中指出其非真迹。(见图5b)相比之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的“中国碑帖经典”本一瓢的序言就逊色很多,印刷还算清晰,墨色比较死板。(见图5c)后面还有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16开“历代碑帖珍品”本。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的20开经折装“彩色版”,看上去最唬人,实际是黑白上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还降低了清晰度。(见图6a)最近的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的“中国书法宝库”本,算是不过不失。(见图5d)
网络上流传着从美国拍来的几张彩色图片(见图6b)⑤,引人遐想。看来要想看到新技术印刷的彩色版本,只有期盼叶氏后人再做功德了。
另外,传世有一本称作薛稷的《七启帖》,只见过很糟糕的印本,但是书法风格与大字《阴符经》如出一手,而且也钤盖了同样的伪“建业文房之印”。(见图7)
六 《倪宽赞》
《倪宽赞》是个俗称,全称应该是《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卷,纸本乌丝栏墨迹,本幅24.6x170.1cm,全卷长576cm。50行,满行7字,款署“臣褚遂良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题跋。
明代的张丑就怀疑此卷是宋人的临本,后面赵孟坚等人的题跋却是真迹。⑥沈尹默先生则持相反意见,理由说到底还是:写得这么好,非褚氏不能。
大陆的印本,1988年上海书店8开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中国碑帖经典”本印刷还可以,是民国珂罗版的翻印,但墨色对比度太强,显得焦燥。其它的印本基本没法看,特别是天津古籍、武汉古籍出版社什么的,在旧书市场上见到了便宜的大家也不要买。
台湾1963年出了一套《故宫法书》,第三辑是《褚遂良墨迹》,日本大冢巧艺社印刷,珂罗版初印800册,是黑白印刷最细腻精微的版本。(见图8)2010年,台北故宫又出了何传馨主编的《故宫法书新编》,黑白墨迹本全面升级为彩印本,这也是《倪宽赞》第一次出彩印本,极其细微的再现了原作丰富的墨色变化。(见图9)
【注释】
①文物出版社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12,第215页。
②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书法》1983年第六期。
③《故宫学术季刊》1984.02,修订稿载于朱关田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褚遂良卷》,荣宝斋出版社,1999.9,第19—29页。
④民国时还拍有照片,浙江美院1960年代第一届书法专业的技法教师朱家济先生给学生的临本就是见28张的大幅照片,见李文采《读〈沙孟海论书丛稿〉札记》,浙江省博物馆编《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8,第40—41页。
⑤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302485&extra=&highlight=%D2%F5%B7%FB%BE%AD&page=3
⑥见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
五、大字《阴符经》
纸本墨迹,册页装,本幅二十六开,每页24×19cm,总计96行,461字。款署“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后面是从五代到近代的各种题跋。清末民初自嘉兴沈卫(1862—1945)手中卖给番禺叶恭绰(1881—1968)。四九年由叶恭绰的侄子叶公超(1904—1981)带到台湾。现由叶氏的后人寄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博物馆。
启功先生在《书画鉴定三议》中总结出书画鉴定中有“世故人情”的八种说法,其中有一条叫做“尊贤”:
有一件旧仿褚遂良体写的大字《阴符经》,有一位我们尊敬的老前辈从书法艺术上特别喜爱它。有人指出书艺虽高但未必果然出于褚手。老先生反问:“你说是谁写的呢?谁能写到这个样子呢?”这个问题答不出来,这件的书写权便判归了褚遂良。①
我颇怀疑“我们尊敬的老前辈”是指沈尹默先生,但沈先生不只有反问,还有考证:他认为褚遂良的“起居郎”时期,正是写《伊阙佛龛碑》的时期。其字体、笔势也和《伊阙佛龛碑》接近,只不过一个是精微的墨迹,一个是镌刻走样的石刻罢了。沈先生把这些意见和考证详细地用行书抄录于原作的拖尾中。(见图2c)
但是同样的论据,曾跟随沈学习书法的徐无闻却得出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接近于褚遂良晚年的书法风格,而不是“起居郎”这个时期能写的出来的。②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台湾的李郁周,他在《大字阴符经题跋与书体之研究》③一文中先论证了阴符经五代以来的题跋和“建业文房之印”之类的古印章多不可靠,然后再比较了《阴符经》与各种褚书的不同。至今热爱《阴符经》支持沈尹默观点的,虽然人数众多,但无法推翻这些论证。
阴符经的首个照相印本,④是民国七年(1918)陶湘(1871—1940)主持的涉园影印珂罗版《唐褚登善书阴符经墨迹》,连史纸线装本,八开大小。(见图1)珂罗版的特点是细节纤毫毕现,但墨色如被云翳。陶氏民国十九年(1930)左右的《百川书屋丛书》再次影印,题名为《唐褚河南阴符经墨迹》。
叶公超在台湾,据说出过三个《阴符经》印本。第一次据说效果不好。第二次是缩印,没有题跋。1971年的经折装本《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最为理想,(见图2)叶恭绰题签,开本介于八开与十六开之间。题跋全部收入,包括沈尹默的长篇考证和叶公超自己写的抗战后叶恭绰将本帖分交他收藏的原委。该本台北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1975和1986年都有正式发行本。
在涉园珂罗版与叶公超印本的最主要区别是:涉园本第一页第二行“建业文房之印”清晰可见,叶公超印本下面多了后来加盖的“叶恭绰”白文和“第一稀有”朱文印,“建业文房之印”反而看不清了。(见图3)
大陆的正式出版,要等到1983年第六期的《书法》杂志,翻拍的底本,是魏启后收藏的一种珂罗版,但到底是哪个版本,还不清楚,但已经有了叶氏收藏印。《书法》杂志加了灰底色,看起来颇有点像据原作影印了。(见图4)
后来大陆的印本,不外乎这两个底本的翻印,质量只有等而下之。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16开“历代名帖自学选本”先出,纸张较差。(见图5a)1990年上海书店出了12开翁闿运题签本,翁氏还写了很中肯的序,在肯定《阴符经》书法水平的同时,暗中指出其非真迹。(见图5b)相比之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的“中国碑帖经典”本一瓢的序言就逊色很多,印刷还算清晰,墨色比较死板。(见图5c)后面还有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16开“历代碑帖珍品”本。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的20开经折装“彩色版”,看上去最唬人,实际是黑白上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还降低了清晰度。(见图6a)最近的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的“中国书法宝库”本,算是不过不失。(见图5d)
网络上流传着从美国拍来的几张彩色图片(见图6b)⑤,引人遐想。看来要想看到新技术印刷的彩色版本,只有期盼叶氏后人再做功德了。
另外,传世有一本称作薛稷的《七启帖》,只见过很糟糕的印本,但是书法风格与大字《阴符经》如出一手,而且也钤盖了同样的伪“建业文房之印”。(见图7)
六 《倪宽赞》
《倪宽赞》是个俗称,全称应该是《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卷,纸本乌丝栏墨迹,本幅24.6x170.1cm,全卷长576cm。50行,满行7字,款署“臣褚遂良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题跋。
明代的张丑就怀疑此卷是宋人的临本,后面赵孟坚等人的题跋却是真迹。⑥沈尹默先生则持相反意见,理由说到底还是:写得这么好,非褚氏不能。
大陆的印本,1988年上海书店8开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大16开“中国碑帖经典”本印刷还可以,是民国珂罗版的翻印,但墨色对比度太强,显得焦燥。其它的印本基本没法看,特别是天津古籍、武汉古籍出版社什么的,在旧书市场上见到了便宜的大家也不要买。
台湾1963年出了一套《故宫法书》,第三辑是《褚遂良墨迹》,日本大冢巧艺社印刷,珂罗版初印800册,是黑白印刷最细腻精微的版本。(见图8)2010年,台北故宫又出了何传馨主编的《故宫法书新编》,黑白墨迹本全面升级为彩印本,这也是《倪宽赞》第一次出彩印本,极其细微的再现了原作丰富的墨色变化。(见图9)
【注释】
①文物出版社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12,第215页。
②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书法》1983年第六期。
③《故宫学术季刊》1984.02,修订稿载于朱关田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褚遂良卷》,荣宝斋出版社,1999.9,第19—29页。
④民国时还拍有照片,浙江美院1960年代第一届书法专业的技法教师朱家济先生给学生的临本就是见28张的大幅照片,见李文采《读〈沙孟海论书丛稿〉札记》,浙江省博物馆编《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8,第40—41页。
⑤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302485&extra=&highlight=%D2%F5%B7%FB%BE%AD&page=3
⑥见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