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的关键人物就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怎样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主导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1 -01
在2009年江苏省“五严”禁令下,各科课时的大幅度缩减,面对这一状况,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的“减负增效”,践行新课程的价值理念,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最近在教研组活动中,笔者从一节研讨课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授课老师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第一步,学生提问题。把问题一一打在电脑上展示出来,并按小组编制根据问题数量累计分数,作为小组竞赛的成绩。
第二步,把问题分类。第一类问题,通过仔细看书就能够自己解决,比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这类问题,解决的比较顺利,学生很快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减少了老师的重复劳动。第二类问题,需要老师引导解决,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被撤消领导职务?”“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红色政权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补充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限制了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授课老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对问题进行适当补充。比如“南昌起义的教训是什么?”“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变化?”等问题。
第四步,带领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的回答可通过课本、看回忆录、
上网查资料、问老师等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授课老师给了学生打出两张幻灯片,一是《国共十年对峙形势图》,二是毛泽东诗词。在第一张幻灯上,提出这么个问题“如果你是旅行社经理,负责中学生夏令营,主题是了解1927年到1937年建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请你为学生设计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图,并作简单景点介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合作探究,并派组长作陈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气氛推向高潮。第二张幻灯,老师帮助学生分析诗词创作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诗词内容,从而对这段历史能进一步了解。通过这两张幻灯片的运用,让学生知道进一步深入了解历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这节研讨课上,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突出“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学,这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这节课授课老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并提供一些材料帮助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与其说“授之以鱼”,不如说“授之以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各自位置,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重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这节授课授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问环节和解决问题问题环节方面表现出从来没有的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可见,“要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一条教育规律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
当然我认为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完善的。在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既然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那么这一操作系统的关键人物就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教师在这一系统里也应该发挥重大作用。怎样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要从备课开始。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新课程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设计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从教材和教参的要求出发。只有立足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才成为可能。具体地说,一堂课中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要有一个恰当的预计,这种设计还包括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的估计,譬如对一个讨论的问题的回答各种可能性的估计。
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真正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完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有些小组讨论,教师给的时间非常短暂,蜻蜓点水式的,给学生讨论一分钟,然后马上请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这样的小组讨论并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相反带有一种形式主义的嫌疑,是一种“伪主体”。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热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是否真正活跃起来。讨论与对话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师问题的引导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在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的关键人物就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怎样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主导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1 -01
在2009年江苏省“五严”禁令下,各科课时的大幅度缩减,面对这一状况,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的“减负增效”,践行新课程的价值理念,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最近在教研组活动中,笔者从一节研讨课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授课老师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第一步,学生提问题。把问题一一打在电脑上展示出来,并按小组编制根据问题数量累计分数,作为小组竞赛的成绩。
第二步,把问题分类。第一类问题,通过仔细看书就能够自己解决,比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这类问题,解决的比较顺利,学生很快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减少了老师的重复劳动。第二类问题,需要老师引导解决,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被撤消领导职务?”“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红色政权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补充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限制了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授课老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对问题进行适当补充。比如“南昌起义的教训是什么?”“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变化?”等问题。
第四步,带领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的回答可通过课本、看回忆录、
上网查资料、问老师等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授课老师给了学生打出两张幻灯片,一是《国共十年对峙形势图》,二是毛泽东诗词。在第一张幻灯上,提出这么个问题“如果你是旅行社经理,负责中学生夏令营,主题是了解1927年到1937年建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请你为学生设计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图,并作简单景点介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合作探究,并派组长作陈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气氛推向高潮。第二张幻灯,老师帮助学生分析诗词创作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诗词内容,从而对这段历史能进一步了解。通过这两张幻灯片的运用,让学生知道进一步深入了解历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
这节研讨课上,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突出“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学,这是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这节课授课老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并提供一些材料帮助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与其说“授之以鱼”,不如说“授之以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各自位置,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重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这节授课授课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问环节和解决问题问题环节方面表现出从来没有的热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可见,“要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一条教育规律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
当然我认为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完善的。在历史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既然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那么这一操作系统的关键人物就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教师在这一系统里也应该发挥重大作用。怎样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要从备课开始。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新课程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设计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从教材和教参的要求出发。只有立足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才成为可能。具体地说,一堂课中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要有一个恰当的预计,这种设计还包括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的估计,譬如对一个讨论的问题的回答各种可能性的估计。
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真正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完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有些小组讨论,教师给的时间非常短暂,蜻蜓点水式的,给学生讨论一分钟,然后马上请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这样的小组讨论并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相反带有一种形式主义的嫌疑,是一种“伪主体”。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热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是否真正活跃起来。讨论与对话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师问题的引导非常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角色,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