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语文》课本(苏教版必修一第75页)所选的苏轼的名作《赤壁赋》有这样的句子:“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许多版本的教辅书对“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中的“徘徊”既不做解释也不做翻译,在译文中依然保留“徘徊”一词。“徘徊”一词属于古今异义词,不做对译显然不妥。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徘徊”一词,上述的翻译肯定是讲不通的,甚至是错误的。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徘徊”作了如下三条解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如“他独自在江边徘徊”,显然指人的行为动作,且强调的是来回走动。②比喻犹豫不决。如“徘徊歧路”,由行为动作比喻为心理活动的迟疑不定。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如“这个厂每月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元左右徘徊”,此义也是由比喻而产生的,强调在一个区间区段的范围里的起伏变化。比较这三个释义,没有一个可以对译苏文句中的“徘徊”。
由古今词典的释义可知,“徘徊”一词主要指人来回走动或心理波动,无论是本义还是比喻义,用于解释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的变化情况和运行轨迹都是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那么“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该做何解释呢?
有人认为,月亮虽然从东山升起,但是苏子是在水面上惬意地划着小舟,且是任凭小船自由飘荡,船身忽左忽右忽东忽西,于是或坐或躺,在船上的苏子和客人自然会感到天上的月亮是在“斗牛之间”原地“来回走动”了,这样理解,姑且算作一种牵强臆断吧。
也有人认为,从东山升起的月亮,与在水面上划船的苏子在天地之间遥遥相对,苏子视月亮为好友,无论小船怎么飘荡,在苏子的心中,月亮始终是在“斗牛之间”“来回走动”的。前一说法已经穿凿得很牵强了,此种说法就牵强附会得更加玄虚了。
那么,苏轼文中的“徘徊”一词究竟该怎么解释呢?究竟怎样翻译才符合原文意思呢?
笔者认为,从原文描述的夜游赤壁的情景来看,时间是在渐渐变化的:苏子傍晚来到赤壁,沐浴着清风,在水面上荡舟游览。“少焉”,明月东升,蘇子又在清风波光中畅饮高歌,诵诗听箫,评月论江,优哉游哉。从月亮这个星体的运行规律来看,傍晚时分月亮渐渐升起,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升高、转移,最终会东升西落。再从地点来看,此时的苏轼就在黄冈赤壁的江面上荡舟夜游,固定的地点正对应着天上的斗宿和牛宿的分野,换句话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之后,就高挂夜空且缓慢向西运行移动,这既是客观地描写了月夜江上自然的美景,也与后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时间上相照应;既实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为主客对水与月的问答讨论张本铺垫,又虚写了文章的醉翁之意,突出了苏轼在“七月既望”这一特殊日子夜游赤壁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从而诗意地借景抒情论理,突出地排遣胸中之郁闷。情感上也随着月坠日升而变化着“乐”“悲”“喜”的情绪。
综上,笔者认为“徘徊”一词,应该解作“缓慢移动”或“缓缓向西运行”。这两句应该译作“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缓慢移动”。反之,如果译文继续保留“徘徊”而不译,这显然是错误的,根本就讲不通的。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徘徊”作了如下三条解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如“他独自在江边徘徊”,显然指人的行为动作,且强调的是来回走动。②比喻犹豫不决。如“徘徊歧路”,由行为动作比喻为心理活动的迟疑不定。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如“这个厂每月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元左右徘徊”,此义也是由比喻而产生的,强调在一个区间区段的范围里的起伏变化。比较这三个释义,没有一个可以对译苏文句中的“徘徊”。
由古今词典的释义可知,“徘徊”一词主要指人来回走动或心理波动,无论是本义还是比喻义,用于解释月亮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的变化情况和运行轨迹都是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那么“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该做何解释呢?
有人认为,月亮虽然从东山升起,但是苏子是在水面上惬意地划着小舟,且是任凭小船自由飘荡,船身忽左忽右忽东忽西,于是或坐或躺,在船上的苏子和客人自然会感到天上的月亮是在“斗牛之间”原地“来回走动”了,这样理解,姑且算作一种牵强臆断吧。
也有人认为,从东山升起的月亮,与在水面上划船的苏子在天地之间遥遥相对,苏子视月亮为好友,无论小船怎么飘荡,在苏子的心中,月亮始终是在“斗牛之间”“来回走动”的。前一说法已经穿凿得很牵强了,此种说法就牵强附会得更加玄虚了。
那么,苏轼文中的“徘徊”一词究竟该怎么解释呢?究竟怎样翻译才符合原文意思呢?
笔者认为,从原文描述的夜游赤壁的情景来看,时间是在渐渐变化的:苏子傍晚来到赤壁,沐浴着清风,在水面上荡舟游览。“少焉”,明月东升,蘇子又在清风波光中畅饮高歌,诵诗听箫,评月论江,优哉游哉。从月亮这个星体的运行规律来看,傍晚时分月亮渐渐升起,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升高、转移,最终会东升西落。再从地点来看,此时的苏轼就在黄冈赤壁的江面上荡舟夜游,固定的地点正对应着天上的斗宿和牛宿的分野,换句话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之后,就高挂夜空且缓慢向西运行移动,这既是客观地描写了月夜江上自然的美景,也与后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在时间上相照应;既实写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为主客对水与月的问答讨论张本铺垫,又虚写了文章的醉翁之意,突出了苏轼在“七月既望”这一特殊日子夜游赤壁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从而诗意地借景抒情论理,突出地排遣胸中之郁闷。情感上也随着月坠日升而变化着“乐”“悲”“喜”的情绪。
综上,笔者认为“徘徊”一词,应该解作“缓慢移动”或“缓缓向西运行”。这两句应该译作“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缓慢移动”。反之,如果译文继续保留“徘徊”而不译,这显然是错误的,根本就讲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