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食物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去北京,母亲总要去买一些葡萄、火龙果、芒果、荔枝让我带上。母亲年迈了,她能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了,能够买到的好东西就是这些水果了。
  “你再别买了,北京到处有呢。”我这样对母亲说。
  但我也总是在儿子回学校的时候,让他带上几块家里的卤牛肉、炸鱼、巧克力。他也是不肯带,我有时就偷偷塞进他的包里。说起来,我让孩子带的这些东西也是食物。
  食物,莫非天下父母们习惯给予孩子的都是食物?我认真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食物一直是生物生存的第一所需。
  在生物的世界里,父母养育后代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供食物,为他们哺乳、喂育、外出觅食。大树上的雌鸟与雄鸟,轮流外出,衔回昆虫喂进雏鸟的嘴里。人类的那些贫困的父母能够一日三餐,为成长中的孩子摆上充饥的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就更辛苦不易了。在食物缺乏的时候,有些父母都是在孩子吃尽食物以后,自己只喝上一碗白开水。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母有七个男孩,要填饱这一群孩子的肚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每天都艰难、忙碌得像打仗。父亲一早就为一家人出门谋生去了,母亲艾达与奶奶则开始制作黑面包、挤奶、煮土豆,还要吩咐一个个孩子去打草、喂牛、铲粪、读书。等到中午,把食物摆上一张长桌子,饥肠辘辘的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大人们也都筋疲力尽了。有食物的时候还好,食物不足的时候,艾达看着营养不良、不时生病的孩子们,心里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艾森豪威尔好几次看到母亲几乎因为饥渴、劳累晕厥过去。
  即使在经济富裕的家庭里,要让孩子吃得安全、均衡、营养丰富,父母也得费很多心思,甚至亲自下厨。佣人、保姆只会管着做饭,他们不会担心你的孩子成为小胖礅,或者吃出高血压、糖尿病来。
  孩子们很快就会成长起来,他们很快就开始到外地求学、工作了。这时候,每当他们回到家里,父母亲的首要事情,依然是为他们做好饭吃,即便是那些留学在外、吃惯了西餐的孩子归来,父母也搜肠刮肚地回忆他们童年时喜欢的食物,一样样地端到他们面前。
  一位父亲,去美国看望儿子一家,大包小包地带足了儿子小时候喜欢吃的食物,还带了些精心挑选的花椒、姜粉等调料,准备到了那里,给儿子、儿媳、孙子做上一大桌子中国菜。到美国的第二天,儿子、媳妇上班以后,老人就忙碌开了。儿子、媳妇下班回来,丰盛的饭菜已经摆到了眼前,但儿子尝了一口说:“爸爸,在国外这几年,我已经习惯了西餐,你做得这么油腻,谁吃啊!”小孙子也吃不下中国饭菜,儿子、媳妇竟然带上孩子出门吃西餐去了。
  在我长大成人走向了远方的记忆中,每次回去看父母,他们也总是忙碌着买菜、切肉,包饺子,做我童年最喜欢吃的食物。而在离家的时候,总是天还未亮,就听到了父母蒸、煮、煎、炒的声音,他们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让孩子带上。
  我每次带的水果,一路颠簸之后,都不再新鲜……但这是母亲的心意,它们寄托在这些食物上。而除此之外,已经年老并且简朴了一生的母亲还能为儿女们做些什么事情呢?还能有什么最好的东西给予我们呢?
  有一则公益广告,它一定是一个真实的记录:一位已经老年痴呆的父亲,在饭店吃饭时,把盘子里剩的两只饺子装进了口袋,一边装一边肯定地说:“我儿子,我儿子最爱吃饺子了!”
  一位96岁的老母亲吴子英,在 40℃的高温下,顶着烈日,辗转多地,为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的儿子买鸭子炖汤补身体,晕倒在路边。清醒过来以后,她还是紧紧拽着装鸭子的口袋。岁月虽然带走了她的黑发、健康乃至记忆,但带不走的是她对儿行千里的担忧和疼爱。
  我癌症晚期的老父亲,有一天悄悄在厨房里忙碌了一下午,做了一桌子的饭菜。那是父亲最后一次为我们做饭,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要尽力为子女再做一点事情。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就禁不住泪水汹涌。
  哺育孩子,不只是父母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给予的本能。这种本能衍生着人类无私的关爱与恒久的奉献。
  当父母年老了,没有什么能力了时,他们依然深爱着我们,我们一定要理解他们。在我们年幼懵懂的岁月,一顿好饭就能够让我们满足和快乐起来。在父母亲老年的岁月里,也理解这种通过食物表达的深爱吧,它们看起来简朴,却是我们每个人漫长人生的基础与必需。
其他文献
我所知道的摔婴事件有两起,一起发生于停车场的争执,另一起是“警察摔婴”。事情发生后,有位妈妈很纠结,问我: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只能沉默吗?这种沉默难道不是对恶的一种纵容?还有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带女儿去游泳,准备走时,弯腰从地上捡起女儿的泳圈,发现上面杵着一个还在燃烧着的烟头,泳圈已然撒气破掉了。问长凳上一个满身烟味正在看手机的男人:“是您扔的烟头吗?”他低头看手机,好似没听见。“是您
期刊
回想自己的青春期,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自己想吃苹果时洗了两个放在果盘里,还没来得及吃,妈妈看到了,当时她非常开心地问我:你是给我也洗了一个吗?我有点错愕,但是很快回答道:是的!妈妈对我说:谢谢!闺女真的长大了,会疼妈妈了!那一刻很羞愧,但也体会到一丝以前从未有过的自豪,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试着在生活中扮演一个照顾母亲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被照顾的角色。  后来,当公交车上空出唯一一个座位,我对妈
期刊
深夜的火车,大人们呵欠连天,孩子们却兴奋地又喊又叫。  对铺的小男孩非常可爱,被他老爸塞进被窝后,挣扎着冒出头来,忽闪着长睫毛,看着我和女儿很绅士地问:“好奇怪哦,你们辣(那)边为什么都是女僧(生)?”  我一边将女儿也塞进被窝,一边学着他的语气回答:“是啊,我也很奇怪哦,你们辣(那)边为什么都是男僧(生)?”  大家都躺好后,软卧的门关上了,男孩的爸爸在过道里玩IPAD。小男孩睡不着啊,探着身子
期刊
看看时间,晚8点半,该带宝宝上床了。我俩玩着“小脚踩大脚”的游戏滚到床上,宝宝今晚特别兴奋,一会儿拿着水枪要做火箭发射,一会儿又扮恐龙宝宝。突然发现他不知从哪儿找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禁止调头”的图例,另一张是“允许调头”。他把“禁止调头”的那张给我,嘴里念念有词:“这张是给妈妈的,妈妈做错事就要拿这张,妈妈昨天乱发脾气了。”把“允许调头”的那张放到自己胸前,说:“这张是我的,我做得对就拿这张。” 
期刊
我是独生女,我的女儿伊姐我也打算让她做独生女。  但我们都有各自的姊妹。  我的“姐姐”,是一只黄花猫。我妈说它比我大八岁,也许更多,我妈没给它起名字,我们都喊它“猫”,猫就是它的名字。它生得美,像只迷你版的东北虎,圆头圆脑的,我常常看着它觉得咬它一口没准儿会很甜,因为它就像一颗软糖,通体黄白相间、四个小爪雪白。但它脾气很大,也不喜欢被我抱,它只黏着我妈。它觉得自己是正经老资格。现在回忆起来最具电
期刊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似乎矛盾、不真实。比如别人对我做了不妥当的事,我却没有意愿还击,也没有能力坚持一种恨,但又不能全然忘却这件事。  儒家都讲以直报怨,我却有以德报怨的嫌疑。有时候,我会为某个朋友身上的小心眼着迷,那种感觉像芥末一样,有很刺激的感觉。我在“不计较伤害”方面,轻浮得像一颗糖,总希望以甜味示人。  我想,这根源在我父亲。  父亲也有愤怒的时候,但,不过像个鞭炮一样,炸一声就成了粉末,扫一
期刊
女儿马上三岁了,在家里很正常,大部分时间很安静,也有撒泼调皮的时候。但在外面,乖巧得让我们担心。比如她不太爱说话,不喊不叫不上蹿下跳;去游乐场玩,有小朋友挤她,她就赶紧让给人家;明明是她在前面滑滑梯,要是有人在她后面,她就赶紧站起来乐呵呵地让开。我很着急,因为我就是个不喜欢扎堆,遇强就躲,特别崇尚吃亏是福的人。我不喜欢这样的个性,现代社会,那些能冲能闯能拿上桌面的人才有竞争力吧?孩子怎么就遗传了我
期刊
一个内向小孩的故事  有个小孩很小就知道“内向”这个词。因为每次遇到陌生人,妈妈让她打招呼,正当她迟疑时,妈妈就忙解释道:这孩子内向。在她小时候的印象中,内向是个不好的事情,是需要跟别人解释,好让人家能包容的事。  内向不好,这也不只是因为妈妈的话,而是因为她自己的真实感觉。比如,当有很多人在场时,她会不知为什么就压抑自己,默默地当旁观者,时间一长,就觉得憋得难受。看到别的孩子欢快蹦跳,她很羡慕,
期刊
天气不错,跟几个朋友约好,带着孩子们去郊区游乐场玩。孩子们玩完这个项目,又奔下一个项目,愉快的喊声震天响。但到了一个低空近距离缆绳面前,孩子们止步了。  这个游戏的出发地是一个距离地面2米处的高台,高台上有个座位,孩子坐上后,“呼”的一下,可以滑到10米外的地面上。惊险,刺激!虽然整个滑道下方都有保护网,很多孩子还是不敢上去。  一名看上去8岁左右的男孩在高台上犹犹豫豫,戴眼镜的妈妈鼓励说:“你是
期刊
我是同性恋吗?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以同性恋的问题过来咨询的,尤其是青少年,大多数是被父母押过来的。其中最小的,是一个不满14岁的少女。  这个孩子虽然不到14周岁,却已经长到1米72,除了一脸的稚气,举止行为倒是很有大人的模样。打扮中性化,举止和嗓音也有一种故作的粗犷。妈妈脸色灰黄,声音黯哑,爸爸则完全是垂头丧气的模样。  孩子的一句问话让我镇定了下来:“老师,我是同性恋吗?”  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