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女汉子”,爸爸“男妹子”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同性恋吗?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以同性恋的问题过来咨询的,尤其是青少年,大多数是被父母押过来的。其中最小的,是一个不满14岁的少女。
  这个孩子虽然不到14周岁,却已经长到1米72,除了一脸的稚气,举止行为倒是很有大人的模样。打扮中性化,举止和嗓音也有一种故作的粗犷。妈妈脸色灰黄,声音黯哑,爸爸则完全是垂头丧气的模样。
  孩子的一句问话让我镇定了下来:“老师,我是同性恋吗?”
  一个不满14岁的孩子,正是性别认同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如果她在与男生的交往中遇到了困难,或是在家庭性别角色中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又在这个时候接触过同性恋人群,很容易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认为自己也是同性恋。
  特殊的家庭权利结构会给孩子的性别认同造成困难
  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家庭中一个奇怪的互动。前些日子,妈妈想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孩子坚决不同意,爸爸先是帮着妈妈劝孩子,孩子生气地跑出去了,爸爸又追出去安慰孩子,并且偷偷地给了孩子一些钱。孩子带着钱跑出去将近一个星期,把妈妈都快急疯了。后来,爸爸去将孩子找了回来,却发现孩子和同性恋人群混到了一起。
  这个家里通常就是这样,妈妈提出要求,孩子反抗,爸爸先是站在妈妈一边,然后再偷偷地去支持孩子,最后所有问题全都不了了之。孩子心里既不赞成妈妈的专制跋扈,又看不起爸爸的懦弱,因为不喜欢妈妈的强势,她在成长的关键年龄段,找不到可以学习的榜样,而身边的男性又没有对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妈妈是个“女汉子”,爸爸是个“男妹子”,这是造成孩子性别认同困惑的原因之一。
  和同性恋团体的接触是孩子对性取向困惑的重要原因
  孩子离家出走以后,本来是跟一个女同学在一起的,孩子的爸爸认为不会有什么危险。结果通过女同学认识的一位大姐,把她带到了一个拉拉(同性恋)俱乐部,接触到了一些同性恋的朋友,并且还在一个拉拉酒吧帮了几天忙。这就更加深了孩子自己的迷惑。所以,她见我的第一句话就会问我:“我是同性恋吗?”
  我并没有急于回答她提出的问题,而是告诉她:如果她对同性恋问题感兴趣,我们倒是可以一起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以便于对同性恋和自己能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经过三个月的咨询,她再也没有跟我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她的爸爸妈妈也开始思考和调整了彼此的关系,妈妈不那么强势了。
  把男孩养成男孩,把女孩养成女孩——这不是废话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天生的,不过大多数心理学者还是认为和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对子女不恰当的性别期待:独生子女政策,让很多有儿女双全观点的父母内心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就有可能把这些愿望投射到那些现有的子女身上去。我曾见过好多把女儿叫“儿子”的家庭,也见到过有些男孩上小学了还梳漂亮小辫,穿花衣服。慢慢地,穿花衣服的男孩开始娘娘腔,被叫作“儿子”的女孩有了爷们儿气。
  随着社会上“阴盛阳衰”问题的盛行,无论是对强势妈妈的反抗,还是对无法行使父权的爸爸的鄙夷,都会变成孩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男人”或“女人”的障碍。
  在成长的过程中和同性恋团体的接触,已经成为被世界公认的,会成为同性恋的原因之一。
  父母总是很担心孩子过早地和异性接触,对孩子死防严守,往往并不在意和同性别人群建立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开放,很多原来很隐秘的行为已经变得公开和半公开化,同性恋就是其中之一。孩子会有比原来更多、更直接的途径去接触到这类人群,而他们的自我还在成长期,如果再遇到一些异性社交关系中的挫折,就更会在性取向问题上产生混乱或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一个有女儿的妈妈对我说,很遗憾女儿和自己长得不像,因为她和孩子姥姥长得是非常像的,如果女儿再像自己的话,三个相像的老中青女人走在一起,该有多么趣致。  外祖母——母亲——女儿。  这似乎是个坚不可摧的链条,有时候不仅是链条,简直是罗网。而有的时候,人和罗网是互相需要的。  法国影片《私密日记》讲的,就是这样一张罗网里的秘密。在加拿大工作的单身女子奥黛丽回家乡、法国的一个海边小城度假,她看起来心事重
期刊
我所知道的摔婴事件有两起,一起发生于停车场的争执,另一起是“警察摔婴”。事情发生后,有位妈妈很纠结,问我: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只能沉默吗?这种沉默难道不是对恶的一种纵容?还有一位妈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带女儿去游泳,准备走时,弯腰从地上捡起女儿的泳圈,发现上面杵着一个还在燃烧着的烟头,泳圈已然撒气破掉了。问长凳上一个满身烟味正在看手机的男人:“是您扔的烟头吗?”他低头看手机,好似没听见。“是您
期刊
回想自己的青春期,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自己想吃苹果时洗了两个放在果盘里,还没来得及吃,妈妈看到了,当时她非常开心地问我:你是给我也洗了一个吗?我有点错愕,但是很快回答道:是的!妈妈对我说:谢谢!闺女真的长大了,会疼妈妈了!那一刻很羞愧,但也体会到一丝以前从未有过的自豪,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试着在生活中扮演一个照顾母亲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被照顾的角色。  后来,当公交车上空出唯一一个座位,我对妈
期刊
深夜的火车,大人们呵欠连天,孩子们却兴奋地又喊又叫。  对铺的小男孩非常可爱,被他老爸塞进被窝后,挣扎着冒出头来,忽闪着长睫毛,看着我和女儿很绅士地问:“好奇怪哦,你们辣(那)边为什么都是女僧(生)?”  我一边将女儿也塞进被窝,一边学着他的语气回答:“是啊,我也很奇怪哦,你们辣(那)边为什么都是男僧(生)?”  大家都躺好后,软卧的门关上了,男孩的爸爸在过道里玩IPAD。小男孩睡不着啊,探着身子
期刊
看看时间,晚8点半,该带宝宝上床了。我俩玩着“小脚踩大脚”的游戏滚到床上,宝宝今晚特别兴奋,一会儿拿着水枪要做火箭发射,一会儿又扮恐龙宝宝。突然发现他不知从哪儿找了两张卡片。一张是“禁止调头”的图例,另一张是“允许调头”。他把“禁止调头”的那张给我,嘴里念念有词:“这张是给妈妈的,妈妈做错事就要拿这张,妈妈昨天乱发脾气了。”把“允许调头”的那张放到自己胸前,说:“这张是我的,我做得对就拿这张。” 
期刊
我是独生女,我的女儿伊姐我也打算让她做独生女。  但我们都有各自的姊妹。  我的“姐姐”,是一只黄花猫。我妈说它比我大八岁,也许更多,我妈没给它起名字,我们都喊它“猫”,猫就是它的名字。它生得美,像只迷你版的东北虎,圆头圆脑的,我常常看着它觉得咬它一口没准儿会很甜,因为它就像一颗软糖,通体黄白相间、四个小爪雪白。但它脾气很大,也不喜欢被我抱,它只黏着我妈。它觉得自己是正经老资格。现在回忆起来最具电
期刊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似乎矛盾、不真实。比如别人对我做了不妥当的事,我却没有意愿还击,也没有能力坚持一种恨,但又不能全然忘却这件事。  儒家都讲以直报怨,我却有以德报怨的嫌疑。有时候,我会为某个朋友身上的小心眼着迷,那种感觉像芥末一样,有很刺激的感觉。我在“不计较伤害”方面,轻浮得像一颗糖,总希望以甜味示人。  我想,这根源在我父亲。  父亲也有愤怒的时候,但,不过像个鞭炮一样,炸一声就成了粉末,扫一
期刊
女儿马上三岁了,在家里很正常,大部分时间很安静,也有撒泼调皮的时候。但在外面,乖巧得让我们担心。比如她不太爱说话,不喊不叫不上蹿下跳;去游乐场玩,有小朋友挤她,她就赶紧让给人家;明明是她在前面滑滑梯,要是有人在她后面,她就赶紧站起来乐呵呵地让开。我很着急,因为我就是个不喜欢扎堆,遇强就躲,特别崇尚吃亏是福的人。我不喜欢这样的个性,现代社会,那些能冲能闯能拿上桌面的人才有竞争力吧?孩子怎么就遗传了我
期刊
一个内向小孩的故事  有个小孩很小就知道“内向”这个词。因为每次遇到陌生人,妈妈让她打招呼,正当她迟疑时,妈妈就忙解释道:这孩子内向。在她小时候的印象中,内向是个不好的事情,是需要跟别人解释,好让人家能包容的事。  内向不好,这也不只是因为妈妈的话,而是因为她自己的真实感觉。比如,当有很多人在场时,她会不知为什么就压抑自己,默默地当旁观者,时间一长,就觉得憋得难受。看到别的孩子欢快蹦跳,她很羡慕,
期刊
天气不错,跟几个朋友约好,带着孩子们去郊区游乐场玩。孩子们玩完这个项目,又奔下一个项目,愉快的喊声震天响。但到了一个低空近距离缆绳面前,孩子们止步了。  这个游戏的出发地是一个距离地面2米处的高台,高台上有个座位,孩子坐上后,“呼”的一下,可以滑到10米外的地面上。惊险,刺激!虽然整个滑道下方都有保护网,很多孩子还是不敢上去。  一名看上去8岁左右的男孩在高台上犹犹豫豫,戴眼镜的妈妈鼓励说:“你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