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过程,是老师永恒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课前积极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阶梯,保证课堂的流畅和整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課堂教学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为例,简述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优化情境创设,有效调动学生热情
随着教育理念的传播,创设情境是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仍要对创设的情境进行优化,避免情境创设的低效甚至无效。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优化情境创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情境体验在时间和内容的连续性、体验的生活真实性和趣味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开课初先进行简单的情境创设,以吸引学生对课堂投入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创设相对难度较高的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本堂所学的东西,丰富情境对话内容。如,开课初在Story Time讲授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音乐,用这样的情境带学生进入新年的欢乐气氛,学生可能还会集体跟着音乐唱起来。教师为学生鼓掌,“我们把新年过得这么欢乐,是不是给远方的朋友写封e-mail共同分享我们的快乐呢?”把情境顺畅地过渡到Story Time中,学生带着如何写邮件、邮件里写些什么的问题,跟随老师学习模仿Anna写给friend Su Hai的新年邮件。教学中,结合前面对邮件书写句型和语法的综合学习,在Fun Time里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和有趣的情境。如教材中Pick and say环节,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代表各个节日的图片卡,如生日、圣诞节、元旦、中秋节等,由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张,并以此为题,运用学过的句型设计对话,通过查单词解决不会说的词。这些节日都是小学生经历过的,因此小学生通过回忆有很多话说,避免了全班学生都只对一句话进行重复模仿,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理清教学逻辑,把握学习主线
教学中,学生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对教学任务的学习,因此老师的讲授决定了学生能否高效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强,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导致教师要不断重复讲述教学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又比较散乱和枯燥,还有许多的新增单词和短语表达。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在备课中制订教学方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理顺教学逻辑,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拓展,都要围绕这条学习主线。同时,教师在指定教学方案后,要先在脑海中模拟实施教学方案,理清教学用语和教学逻辑,想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想好对应方案,保障课堂实施的流畅度。比如,sound time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总结学习两个o放在一起的发音规则。教材提供了五个单词和两个句子,让师生通过录音来发现这一规则。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信服度,收回学生在反复听录音的过程中涣散的注意力,可以请学生自己想想还有哪些类似单词,提示学生自己说出soon,tooth,moon,afternoon,broom,school等,通过手指着door,脚踏一下地板floor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仅仅围绕这一知识点展开新旧知识的互相贯通。
三、当堂教学,当堂操练
小学生学知识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要在内容教学后当堂完成巩固操练,通过提高操练动机、培养良好的课堂操练习惯、多元化操练形式来落实学生课堂操练。比如,在学习story time中的email后,教师可以请两三个学生表演,全班学生根据动作猜测对应单词,多元化地巩固其中新词和短语,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look and order的填空,学生从中疏通了文章逻辑,学会了如何分享节日经历;在grammar time中,四五人以小组,各自用第一人称提问回答,然后学生用第二三人称帮助另一学生回答,大家在训练中熟悉了语法知识中的要点,在练习中还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错误用法,实现双向提高;在culture time中运用very important和most important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造句交流,体会两者的区别。教师结合对教学要点的把握,带领学生当堂学、当堂练,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阶梯式教学,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同一个班学生也分优差。因此,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阶梯式教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进度。这里的阶梯式教学是指把教学目标分为多个阶梯,保证学生在完成上个阶梯的基础上再开展下一阶梯的学习巩固,在每个阶梯的学习完成后进行考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如,本单元中首先学会使用going to do的表达,接着学习语法知识点,最后是各个国家比较著名的节日以及节日里各活动的英语表达法;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进行阶梯式教学,如设置对应难度的任务,保证学困生和优生都能从课堂中学到东西,从完成度中激发他们学习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促进各个学生对英语及教学课堂的热爱。在设置提问问题时,要保证学困生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进课堂的循序渐进以及整体学生的参与。
参考文献:
陆淑华.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操练[J].小学科学,2014(12).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課堂教学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为例,简述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优化情境创设,有效调动学生热情
随着教育理念的传播,创设情境是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仍要对创设的情境进行优化,避免情境创设的低效甚至无效。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优化情境创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情境体验在时间和内容的连续性、体验的生活真实性和趣味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开课初先进行简单的情境创设,以吸引学生对课堂投入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再创设相对难度较高的情境,使学生能利用本堂所学的东西,丰富情境对话内容。如,开课初在Story Time讲授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音乐,用这样的情境带学生进入新年的欢乐气氛,学生可能还会集体跟着音乐唱起来。教师为学生鼓掌,“我们把新年过得这么欢乐,是不是给远方的朋友写封e-mail共同分享我们的快乐呢?”把情境顺畅地过渡到Story Time中,学生带着如何写邮件、邮件里写些什么的问题,跟随老师学习模仿Anna写给friend Su Hai的新年邮件。教学中,结合前面对邮件书写句型和语法的综合学习,在Fun Time里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和有趣的情境。如教材中Pick and say环节,提前为学生准备好代表各个节日的图片卡,如生日、圣诞节、元旦、中秋节等,由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张,并以此为题,运用学过的句型设计对话,通过查单词解决不会说的词。这些节日都是小学生经历过的,因此小学生通过回忆有很多话说,避免了全班学生都只对一句话进行重复模仿,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理清教学逻辑,把握学习主线
教学中,学生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对教学任务的学习,因此老师的讲授决定了学生能否高效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强,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导致教师要不断重复讲述教学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又比较散乱和枯燥,还有许多的新增单词和短语表达。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在备课中制订教学方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理顺教学逻辑,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拓展,都要围绕这条学习主线。同时,教师在指定教学方案后,要先在脑海中模拟实施教学方案,理清教学用语和教学逻辑,想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想好对应方案,保障课堂实施的流畅度。比如,sound time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总结学习两个o放在一起的发音规则。教材提供了五个单词和两个句子,让师生通过录音来发现这一规则。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信服度,收回学生在反复听录音的过程中涣散的注意力,可以请学生自己想想还有哪些类似单词,提示学生自己说出soon,tooth,moon,afternoon,broom,school等,通过手指着door,脚踏一下地板floor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仅仅围绕这一知识点展开新旧知识的互相贯通。
三、当堂教学,当堂操练
小学生学知识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要在内容教学后当堂完成巩固操练,通过提高操练动机、培养良好的课堂操练习惯、多元化操练形式来落实学生课堂操练。比如,在学习story time中的email后,教师可以请两三个学生表演,全班学生根据动作猜测对应单词,多元化地巩固其中新词和短语,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look and order的填空,学生从中疏通了文章逻辑,学会了如何分享节日经历;在grammar time中,四五人以小组,各自用第一人称提问回答,然后学生用第二三人称帮助另一学生回答,大家在训练中熟悉了语法知识中的要点,在练习中还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错误用法,实现双向提高;在culture time中运用very important和most important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造句交流,体会两者的区别。教师结合对教学要点的把握,带领学生当堂学、当堂练,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阶梯式教学,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同一个班学生也分优差。因此,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阶梯式教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进度。这里的阶梯式教学是指把教学目标分为多个阶梯,保证学生在完成上个阶梯的基础上再开展下一阶梯的学习巩固,在每个阶梯的学习完成后进行考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如,本单元中首先学会使用going to do的表达,接着学习语法知识点,最后是各个国家比较著名的节日以及节日里各活动的英语表达法;根据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进行阶梯式教学,如设置对应难度的任务,保证学困生和优生都能从课堂中学到东西,从完成度中激发他们学习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促进各个学生对英语及教学课堂的热爱。在设置提问问题时,要保证学困生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进课堂的循序渐进以及整体学生的参与。
参考文献:
陆淑华.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操练[J].小学科学,2014(12).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