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知识,传承思想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_k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让“国学”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其人文素养,塑造其精神品格,使其最终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表率。本文从“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在高中语文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
  
  几年前,一篇文言文作文《赤兔之死》,成为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一例文言满分作文,此事在语文界引起强烈凡响,以至后来有很多考生竞相效仿,不惜步其后尘,但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境界。
   “存在即合理”,《赤兔》事件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我们国家“国学”教育的现状,引起无数学者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问题,以求唤起高中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引起教学同仁对“国学”教育的重视。
  
  一、“国学”教育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国学教育之所以在与世隔绝近百年后能够重新进入国人视野,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学教育具有显著的文化向度,可以对当代应试教育起到很好的纠偏补弊的作用。一般来说,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沿袭知识,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高中语文课本,收集了很多情文并茂、文质兼美、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文章。比如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等,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针对新课程的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更多的“国学”知识,这不仅是对平时语文学习有益的补充,更是沿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传承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
  国学的研究也好,教学也好,千万不能流于形式,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最主要的是在精神层面,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含量的传承。比如拜孔、祭孔固然可以,但仅仅为了祭孔而祭孔,那就没有价值了!必须通过对《论语》、对《春秋》的学习,理解孔子的精神,理解它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构建新文化的重要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文学性强的文言文,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因素。例如《孟子·二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几千年来,已经被奉为典范,让人们在逆境中历练心智,磨练意志,从失败中崛起,然后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成功的人。
  文学也是人学,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就能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文明、具有文化气质,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二、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语文教育关乎着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关乎着一个民族生命的情调。高中学生一般思维伸缩幅度比较大,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有计划、有系列地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把“国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手段,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塑造其精神品格,最终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表率。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作为中国人,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常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1、传统文化宣扬自强不息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在世,必须有所作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社会要有所贡献。又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一定要胸襟开阔,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态。
  2、传统文化讲中庸之道,讲和谐
  中国最讲究中庸之道,那是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关键的是一种自己心境的和谐。与当今领导人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
  中国文化精神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向外推扩,就是儒家那种道德伦理精神,它并不局限于家庭和血缘;就是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才能够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上述部分都是中国文化精神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正是当前正在大力推崇的“国学”的奥妙所在,高中生的思想认识还并不完全成熟,不能透彻了解传统文化的精深,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正确引导学生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鼓励学生更多的学习和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殊的爱好与向往。兴趣因年龄、文化、性别、职业等等的不同各有差别。就高中学生而言,正是十六七岁的年龄,其时兴趣是非常广泛的,性格好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地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并将它转移到语文上来。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总是与个性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联系,植根于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是自我的,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比如学习《论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探究重点,不同的兴奋点或共鸣点,对孔子思想的分析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笔者前段时间浏览网页,偶见“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 感觉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匠心独具。其中,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 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此题的编制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呢?谈古论今,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冥思苦想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也令笔者大开眼界——原来标准化考试竟可以“玩”出这种效果,如果说这是文字游戏,那也是相当高级的游戏了。
   当然,此题的答案是“B”。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激起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的兴趣的同时,又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索社会人生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生吞活剥。
   (三)把“国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手段
  高中时代的学习,是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最后一站。社会不同于学校,对于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检验非常严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激励学生积淀“国学”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积淀国学底蕴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灵魂和善感的心灵。而“人文素养”的形成,难就难在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准的,“国学”教育对养育学生丰富的人文情怀,用爱心建立和谐亲善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国学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传授以下几种精神:
   (1)确立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知耻、守信、有操守、懂感恩。
   (2)遵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敬职尽责,敬业守信。
   (3)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艺术的修养。
   (4)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5)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的修养。
   2、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适应社会要求
  语文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选取《论语》中的两句话为例: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揣测之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试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
   学习一门语言,最终是为了运用,怎样运用的恰如其分,则是一门不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并不缺少“知识分子”,能够很好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灵活转化为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者”!
   综上所述,如果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合理灌输“国学”思想,把“国学”教育从理论落实到实践,那么在长期的国学熏陶、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向往,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有一份感恩的心。那么,在与古人的“对话”中,就能领略古人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卓越的智慧。当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形态,理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真诚的热爱自己的祖国,理智的驾驭人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具有选题密切联系教学实践、研究框架较为合理、文献有综无述、运用理论创新不足、科研方法不够规范等特点。根据扬长补短的原则,应促使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由经验性向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转变,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由知其名向会其用转变,论文写作的指导由零散向系统转变。  关键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扬长补短    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公德缺失已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关于公德私德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把社会公德放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针对现今公德低下,从社会整体文明建设出发,结合公共理性的价值意义,对如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浅谈;公德建设;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德滑坡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认同利益取向呈现多元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严重滞后于工
期刊
摘 要:力量训练是篮球运动员发展弹跳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弹跳的特点、案例分析以及训练方法来阐述篮球运动员发展弹跳力的重要性,为提高篮球运动员弹跳力提供依据。  关键词:力量训练;篮球;弹跳力;训练方法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已呈现高空争夺的格局,拼抢异常激烈,谁能获得高空优势,谁就能掌握比赛的主动。本文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从实际训练的角度出发,论述篮球运动员弹跳训练的有关问题,为教练员和运
期刊
摘 要:作者阐述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概念、作用和优势,分析了股票期权制度应关注的若干要素,包括确定实施对象、有效期限、执行价格、行权数量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为准备或正在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企业提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现状    股票期权,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向经营者提供激励的一种报酬制度。通俗的说是买方(期权持有者)拥
期刊
摘 要:从实际出发,针对高中教育的现状,反思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借助于现代心理学理论阐述了培养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出高中教育应遵循发现、培养和促使学生实现其智力强项和特长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个性;智力强项;个性化教育    目前的高中教育在实际操作上更多的注重了共性和现实功利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我们的高中教育就像一台机床,它力图生产的是成批标准的“物”的产品,而不是形态
期刊
摘 要:高校后勤改革前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改革的进程中,却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可谓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高校后勤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三育人”的宗旨?这应该是每位高校后勤工作者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谈谈怎样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后勤工作    高校后勤改革到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攻坚阶段,前期虽然取得了
期刊
摘 要:对于经济刑法的立论根基,自来便存在着共同体规范意识与共同体利益的争论,就其发展的总体脉络上来看,是一个由规范意识向共同利益的转变规程,而对于共同体利益的分类问题,也存在着二元论,三元论等的争论,参考日本经济刑法学界对于该问题的论争,并结合中国实际,中国的经济刑法应确立以共同体利益为立论根基并划分三元论式样的思考方法。  关键词:经济刑法;经济犯罪;共同体规范意识;共同体利益;超个人法益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有鲜明智力技能性特点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如何适应新形式要求,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英语热”的趋势,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习英语,少儿英语便应运而生。如何更好的让儿童学好英语,笔者提出了少儿英语课要进行“幸福互动教学”。什么是“幸福互动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幸福和快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师生充分享受教学本身的幸福。那么为什么在少儿英语课上进行“幸福互动教学”,笔者分析了原因并结合实际教学,给出了少儿英语课中是如何进行“幸福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被赋予了以职业应用性为导向的新要求。英语应用文写作,作为该要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既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又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本论文中的实证研究试图验证在英语应用文写作课上运用Michael Lewis提出的词块法对于提高高职生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有积极影响的假设。实验结果表明在高职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课上应用词块法并强调相关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