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统编版语文的教学,应当调研已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引导探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辨析误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延伸点。通过以上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的层层推进,最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高效生成。
【关键词】“学”与“教” 已知 未知 需知 误知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设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挑战和机遇。在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学定教,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调研已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基本点
深度学习,高效课堂,理应避免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去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把握学情,合理预设,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分析学生已知的内容。
(一)知识结构
在信息井喷的当今,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权威授予者,而是知识的分享交流者,甚至有时候还要和学生“互通有无”。课前,教师应当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新课文涉及的历史、科学等知识的储备情况,调整新授内容的难易度。
例如《开国大典》一课,经过之前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间、国歌、国旗等知识。有个别学生观看过与建国有关的纪录片、回忆录等。
(二)能力水平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具有很强的策略属性,一个单元的策略学习在3到4篇课文中,逐渐深入,直到学生能运用这种策略探究自读课文。
在之前所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掌握了“以点带面”的写法,具有了一定的从“以点带面”的角度去分析场面描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经验
情感经验储备,是学生和文本对话、动情共鸣的基础之一,而情感投诸的事物虽然不同,但情感本身是融合互通的。
例如,学生虽然没有真实参加开国大典,但是大部分都参加过类似的庆典活动,这种兴奋激动的情感经验,将为学生理解开国大典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的“未知”相较于“已知”而言,更适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未知”都需要面面俱到。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优化筛选,去芜存菁,促进学生跳一跳够到“最近发展区”,特别是在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重点挖掘学生的“未知”。
(一)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一个单元课文学习的灯塔,指引教师和学生向此航行。若不顾及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走向教学的误区。
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要紧紧抓住“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展开设计。例如《草原》一课,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深厚感情。《丁香结》一课,启发学生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
(二)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题材旨趣,往往具有很强的单元内部横向练习,从多种角度诠释一个主题,以此促进学生的知识增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八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走进鲁迅”,从多角度展示鲁迅的精神风骨、艺术特色。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上多下功夫,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学生掌握“需知”,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需知”是教学重点内容,明确重点、突破重点是教师教学实施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笔者在调研“未知”、交流“已知”的基础上,从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双线出发,在上课之初,出示了以下六个问题:
1.故宫占地多少平方米?有多少座宫殿?多少座房屋?
2.故宫建筑群,整体上具有什么特点?
3.太和殿里面,哪些物品用“龙”的图案来装饰?
4.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5.皇帝在哪座宫殿里结婚?
6.游故宫的时候怎么向家人讲解你(或他们)最喜欢的那个景点呢?
笔者启发学生:“先不看书,就观察题目。猜测一下,哪些题目我们应当略读?”学生猜到:第1、2、3、5题应当选择“略读”的方法,带着问题去略读课文。然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四道题,以此实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接着和学生交流答案,相机指导“略读”的读书方法,并引导学生感受“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庄严和精美绝伦。
最后重点精读课文,交流第4、6题,不仅实践本单元的读书策略,而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故宫的喜爱之情,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四、引导探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积极“探知”,主动求索,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七律·长征》一课,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师:毛主席最开始写的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后来改成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把“浪拍”改成“水拍”,把“悬崖”改为“云崖”呢?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生:我觉得水拍、浪拍是差不多的。
师:再读一读三四两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的句子里也写到“浪”了。
生:重复写到“浪”不好。
师:是的,其实在古诗里,一般情况下,應该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字,避免“犯重”的错误。那么“悬崖”为什么改为“云崖”呢?也从诗歌创作特点特别是从律诗的特点中想一想。 生: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下联是“铁索寒”,那么对应“铁”这个字,也应该是一个名词。而“悬”是形容词,“云”则是名词,更好。
师:说得很好。那“云崖”是一种什么样的悬崖?你又感受到什么呢?
生:云崖给人感觉悬崖高耸入云了,更能写出悬崖的高,更能体现红军遇到的困难之大,也更能体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本片段的教学,设置了悬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积极自主探究,联系旧知和已知,最终在师生合作下,有效地解决了疑难。通过教师提问的支架搭建,建立了一个生长点,不仅引导学生接触了“犯重”“对仗”等古诗知识点,而且引导他们联系红军处境思考,激发了他们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五、辨析误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延伸点
教学过程是变化的艺术,从预设到实施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候学生因为理解偏差,甚至会反馈出一些极度偏离预设的“错误”生成。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課堂不应该仅成为知识的“填充工厂”,而应当成为师生之间思维碰撞、最终探究真知的“孵化温床”。
须知“错误”是未被挖掘的宝藏,需要教师充满智慧地去利用。盖耶就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其中一个环节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在展示学生的成果时,一幅路线图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是该学生与众不同地从故宫博物院的北门神武门进入,游览结束后,从南门午门而出。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师:你这么画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大家都从南门进,肯定人特别多,我爷爷腿脚不好,我带他从北门进,人少,这样安全点。
师:老师要表扬你,能为家人考虑。既然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当然要考虑周到。但是,我们作为游客,要不要遵守故宫博物院的游览规章制度呢?
生:要的。
师:你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能不能在课文中找一找,游览故宫,能不能从北门进去?
(2分钟后)
生:不能从北门进去。因为材料三说了“午门只作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
师:所以,你打算怎么办呢?
生:之前没注意材料三里的规定。应该从南门走,但是可以去早一点。不过书上没写几点钟开始参观,还是要查一下资料。
师: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相信你能为爷爷规划出合理的路线图。
在一开始,这个学生“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没有看材料三里的故宫参观规章制度,导致“错得离谱”。笔者及时地分析了原因,因势利导,通过和他对话,不仅让他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还及时地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对话的过程中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了“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要为家人多考虑;明白了如果资料不完善,还应当查查别的资料,看似“费”了时间,但却成为这节课不可多得的亮点。
实践统编版语文的教学,应当调研已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引导探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辨析误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延伸点。通过以上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层层推进,最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高效生成。
【关键词】“学”与“教” 已知 未知 需知 误知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设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挑战和机遇。在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学定教,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调研已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基本点
深度学习,高效课堂,理应避免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去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把握学情,合理预设,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分析学生已知的内容。
(一)知识结构
在信息井喷的当今,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权威授予者,而是知识的分享交流者,甚至有时候还要和学生“互通有无”。课前,教师应当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新课文涉及的历史、科学等知识的储备情况,调整新授内容的难易度。
例如《开国大典》一课,经过之前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间、国歌、国旗等知识。有个别学生观看过与建国有关的纪录片、回忆录等。
(二)能力水平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具有很强的策略属性,一个单元的策略学习在3到4篇课文中,逐渐深入,直到学生能运用这种策略探究自读课文。
在之前所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掌握了“以点带面”的写法,具有了一定的从“以点带面”的角度去分析场面描写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经验
情感经验储备,是学生和文本对话、动情共鸣的基础之一,而情感投诸的事物虽然不同,但情感本身是融合互通的。
例如,学生虽然没有真实参加开国大典,但是大部分都参加过类似的庆典活动,这种兴奋激动的情感经验,将为学生理解开国大典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的“未知”相较于“已知”而言,更适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未知”都需要面面俱到。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优化筛选,去芜存菁,促进学生跳一跳够到“最近发展区”,特别是在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重点挖掘学生的“未知”。
(一)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一个单元课文学习的灯塔,指引教师和学生向此航行。若不顾及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走向教学的误区。
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师要紧紧抓住“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展开设计。例如《草原》一课,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深厚感情。《丁香结》一课,启发学生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
(二)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题材旨趣,往往具有很强的单元内部横向练习,从多种角度诠释一个主题,以此促进学生的知识增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八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走进鲁迅”,从多角度展示鲁迅的精神风骨、艺术特色。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上多下功夫,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学生掌握“需知”,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需知”是教学重点内容,明确重点、突破重点是教师教学实施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笔者在调研“未知”、交流“已知”的基础上,从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双线出发,在上课之初,出示了以下六个问题:
1.故宫占地多少平方米?有多少座宫殿?多少座房屋?
2.故宫建筑群,整体上具有什么特点?
3.太和殿里面,哪些物品用“龙”的图案来装饰?
4.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5.皇帝在哪座宫殿里结婚?
6.游故宫的时候怎么向家人讲解你(或他们)最喜欢的那个景点呢?
笔者启发学生:“先不看书,就观察题目。猜测一下,哪些题目我们应当略读?”学生猜到:第1、2、3、5题应当选择“略读”的方法,带着问题去略读课文。然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这四道题,以此实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接着和学生交流答案,相机指导“略读”的读书方法,并引导学生感受“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庄严和精美绝伦。
最后重点精读课文,交流第4、6题,不仅实践本单元的读书策略,而且在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故宫的喜爱之情,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四、引导探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积极“探知”,主动求索,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七律·长征》一课,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师:毛主席最开始写的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后来改成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把“浪拍”改成“水拍”,把“悬崖”改为“云崖”呢?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生:我觉得水拍、浪拍是差不多的。
师:再读一读三四两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的句子里也写到“浪”了。
生:重复写到“浪”不好。
师:是的,其实在古诗里,一般情况下,應该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字,避免“犯重”的错误。那么“悬崖”为什么改为“云崖”呢?也从诗歌创作特点特别是从律诗的特点中想一想。 生: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下联是“铁索寒”,那么对应“铁”这个字,也应该是一个名词。而“悬”是形容词,“云”则是名词,更好。
师:说得很好。那“云崖”是一种什么样的悬崖?你又感受到什么呢?
生:云崖给人感觉悬崖高耸入云了,更能写出悬崖的高,更能体现红军遇到的困难之大,也更能体现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本片段的教学,设置了悬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积极自主探究,联系旧知和已知,最终在师生合作下,有效地解决了疑难。通过教师提问的支架搭建,建立了一个生长点,不仅引导学生接触了“犯重”“对仗”等古诗知识点,而且引导他们联系红军处境思考,激发了他们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五、辨析误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延伸点
教学过程是变化的艺术,从预设到实施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候学生因为理解偏差,甚至会反馈出一些极度偏离预设的“错误”生成。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課堂不应该仅成为知识的“填充工厂”,而应当成为师生之间思维碰撞、最终探究真知的“孵化温床”。
须知“错误”是未被挖掘的宝藏,需要教师充满智慧地去利用。盖耶就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其中一个环节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在展示学生的成果时,一幅路线图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是该学生与众不同地从故宫博物院的北门神武门进入,游览结束后,从南门午门而出。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师:你这么画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大家都从南门进,肯定人特别多,我爷爷腿脚不好,我带他从北门进,人少,这样安全点。
师:老师要表扬你,能为家人考虑。既然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当然要考虑周到。但是,我们作为游客,要不要遵守故宫博物院的游览规章制度呢?
生:要的。
师:你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能不能在课文中找一找,游览故宫,能不能从北门进去?
(2分钟后)
生:不能从北门进去。因为材料三说了“午门只作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
师:所以,你打算怎么办呢?
生:之前没注意材料三里的规定。应该从南门走,但是可以去早一点。不过书上没写几点钟开始参观,还是要查一下资料。
师:真是个聪明的好孩子,相信你能为爷爷规划出合理的路线图。
在一开始,这个学生“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没有看材料三里的故宫参观规章制度,导致“错得离谱”。笔者及时地分析了原因,因势利导,通过和他对话,不仅让他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还及时地发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对话的过程中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了“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要为家人多考虑;明白了如果资料不完善,还应当查查别的资料,看似“费”了时间,但却成为这节课不可多得的亮点。
实践统编版语文的教学,应当调研已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分析未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明确需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引导探知,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辨析误知,以此作为教学的延伸点。通过以上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层层推进,最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高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