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一直广受关注。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从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开始。道德与法治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让他们学法懂法,在社会生活中用道德和法治思想管控自身的行为,做一个对社会有积极价值的人。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课;开放式教学
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革新中,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知识、技能、品质等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活动上都发生了创新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生动有趣的情境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我们一定要落实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升华,继而夯实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作为辅助学科开展教学工作的,尽管不是必考的学科,但是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探究》一文中详细指出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的教学主体是教师,而学生通常会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限制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潜力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問题,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停滞不前。另外教师在讲解时更注重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而且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没有收到预期成效。
二、教材拓展,拓宽教材外延
教学中要善于以教材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教材提供的事例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文本内容之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给学生更深刻的教育启迪。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我国的国宝》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引入了让闽北人自豪的世界双遗“武夷山”的相关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视频的介绍,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我们身边就有“世界遗产”,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更深了、意更浓了……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身边的一些物品、生活中的游戏、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进行情景教学。虽然备课会让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地区的电教设备可能不是十分充足,但是可以安排,在教学时多个班级同时使用,以保障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多媒体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农村地区便获得第一手的社会热点资讯,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教习学生多媒体的操作方式,让学生在放学之后依旧可以当网络上自行进行知识的寻找,丰富自身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意识。
四、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拓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需要教师将眼界放开,不能只是借助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课堂上的行为实验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而是要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课上课下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亲身的体验中,明确自己在道德和法治问题方面的现有标准,以及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的知行统一。教师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把它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以及之后,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没有一些变化,这就需要这样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也要组织学生们围绕着这些实践活动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学生们有了真正的情绪情感方面的体验。这对小学生来说,可以起到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
五、走向社会,自主熏陶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技能。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形式,让他们自主习得如何做一个社会人。例如教学五年级《我们家乡的环境》一课,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来到自已熟悉的环境里,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污染的素材,再和记忆里儿时的生活环境作比较,痛心地发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深刻感受到了治理环境迫在眉睫。有的学生还到相关部门去了解当地政府是如何处理污水废水等,这样不仅为本课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教学资料,在采访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深受触动,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解决课上和课下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必要的规矩不可缺少,然而在这规矩框架之下,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自由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多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使得的自己的思维进一步的激活,能够更加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一些道德和法治现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去组织课堂教学,让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让创新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朱翠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7):15.
[2]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3]郭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才智,2019(27):107.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课;开放式教学
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革新中,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知识、技能、品质等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活动上都发生了创新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生动有趣的情境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我们一定要落实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升华,继而夯实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作为辅助学科开展教学工作的,尽管不是必考的学科,但是对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琛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探究》一文中详细指出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的教学主体是教师,而学生通常会处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限制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潜力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問题,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停滞不前。另外教师在讲解时更注重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而且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没有收到预期成效。
二、教材拓展,拓宽教材外延
教学中要善于以教材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教材提供的事例大多离学生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文本内容之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给学生更深刻的教育启迪。例如,我校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我国的国宝》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许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引入了让闽北人自豪的世界双遗“武夷山”的相关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视频的介绍,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我们身边就有“世界遗产”,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更深了、意更浓了……
三、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身边的一些物品、生活中的游戏、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进行情景教学。虽然备课会让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地区的电教设备可能不是十分充足,但是可以安排,在教学时多个班级同时使用,以保障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多媒体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农村地区便获得第一手的社会热点资讯,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教习学生多媒体的操作方式,让学生在放学之后依旧可以当网络上自行进行知识的寻找,丰富自身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意识。
四、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拓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需要教师将眼界放开,不能只是借助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课堂上的行为实验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而是要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课上课下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亲身的体验中,明确自己在道德和法治问题方面的现有标准,以及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们的知行统一。教师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把它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以及之后,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有没有一些变化,这就需要这样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也要组织学生们围绕着这些实践活动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学生们有了真正的情绪情感方面的体验。这对小学生来说,可以起到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
五、走向社会,自主熏陶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技能。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形式,让他们自主习得如何做一个社会人。例如教学五年级《我们家乡的环境》一课,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在家长的带领下,学生来到自已熟悉的环境里,采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污染的素材,再和记忆里儿时的生活环境作比较,痛心地发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深刻感受到了治理环境迫在眉睫。有的学生还到相关部门去了解当地政府是如何处理污水废水等,这样不仅为本课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教学资料,在采访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深受触动,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解决课上和课下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必要的规矩不可缺少,然而在这规矩框架之下,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自由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多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使得的自己的思维进一步的激活,能够更加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一些道德和法治现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去组织课堂教学,让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让创新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上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朱翠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27):15.
[2]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3]郭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才智,2019(2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