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学习品质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对学习行为自然驾驭能力的表现,它是学生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个性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的集中反映。它的构建受教育环境的制约。优良的学习品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习品质的培养呢?
  一、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适时提醒,及时修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除了教师精湛的技艺征服学生外,还需要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悄悄的暗示。这样既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又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
  2、结合内容,強化训练。比如,我们想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学习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记得在讲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时,由于平时我对学生放“权”较多,班上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了,就连那些平时默默无语的孩子也在“蠢蠢欲动”,个个都高高地举起小手“到、过、临、吹、满、抚……”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眼,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拥有了发言权,辩论权,兴趣增强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3、关心学生,激发兴趣。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愉悦,学生才敢于亲近老师,才会主动而又心甘情愿接受老师的教导。放下手中的那根“权力”的绳索扔给孩子。学生们放开了胆量,亲近教师,教师也经常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交流,学生慢慢地由仰视改为平视,认为教师也并非圣人,也有一些搞不清的问题,他讲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供教师参考。时间久了,“圣人”不见了,亲密无间的“学长”出现了,心理距离缩短了,教师既可敬又可亲可信,有时还有点孩子般的可爱,便会自觉的把对教师的尊敬、信任转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上。在师生的相互学习中提升了品位,激发了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精神——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1、培养自省精神,自我调控能力。良好的学习品质,应该包括自觉的自省精神和积极的自我调控能力,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自己成绩滑坡时,去反省其原因;在意志薄弱、精神松懈时给自己鼓鼓劲;在外界因素干扰自己的思想时,自觉地进行抵制;在自己行为发生偏差时,自觉地纠正;在学习方法不妥时,自觉地改进,如此等等。自觉的反省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是学习生命力的有力保证,应该有意识地培养。
  2、扩大知识视野,培养积极的兴趣。课本不等于知识的全部,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知识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一个主要途径;丰富的课外知识对课内知识的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语文,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很难把语文学好、把作文写好的。积累课外知识有利于各科知识的勾通。培养多方面的健康的兴趣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情操和修养,可以抑制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习气,抑制低级趣味的侵蚀,甚至可以培养出一技之长,为其以后成材发掘潜力,打好基础。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品质良莠不齐,勤懒迥异。环境是成长的摇篮,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身边的美与丑,以恰当的方式提示班级同学身上的优点或缺点,让他们在取长补短的同时,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受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向学习品质好的同学看齐,在班集体内部确立自己某一方面的榜样。弘扬正气,摒弃缺点,营造比、学、赶、帮、超的集体氛围,激发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
  显而易见,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虽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我们也不妨在这艰苦的道上营造出一些让人愉悦,开心而又回味无穷的氛围来。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多些表扬与鼓励,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在做法上关注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同样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不能“一刀切”。所以,选择的学习品质内容、提出的要求等,都应因人而异。
  这就从班级营造的硬件环境,到学生意念上的软件环境,都体现了学习品质的主题,构成了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环境氛围。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一件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做这件工作我们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要把学习品质的培养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的轨道,纳入常规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中。让课堂真正成为练就学生优良品质的平台,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撷取五彩的石头,铺就一条坚实而又平坦之路吧!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
“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嘴巴,使他们能谈;  解放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  解放时间,使他们有时间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   ——陶行知  先生的话折射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其内涵从旧有的单纯强调学生的思想解放或行为解放直接提升到对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和生命的解放。不得不佩服先生对教育的高瞻远瞩,在新课程改革日益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回归儿童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他们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  一、走近生活,在快
新课程改革倡导绿色理念,呼唤有效课堂,主张让孩子们在绿意盎然、勃发着生机与活力的空间里,充分舒展身心、放飞灵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如何为学生打造广袤丰盈、灵动韵致的有效空间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以“情”为突破口,再辅以教师各种因势利导,开合有度的调控,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应并使学生的活力与潜能在这片有效空间中不断地焕发出光彩、不断地纵深延续。  一、激情,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采用故事教学法就成了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选择,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故事教学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参考与交流的浅见。  一、概述  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质量也难以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相媲美。而究其根源,并非
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流畅自如的表达、标准地道的语音是衡量学习者运用英语能力的高低,检验英语学习成功的标准。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言,要学习一门外语,还要把它学好,实属不易。缺乏语言环境,儿童主要靠模仿来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重视模仿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在交际中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对“音”的模仿  1、模仿语音、语调  正确的发音对语言学习者来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课外阅读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但在指导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一些常见问题:1、有些家长认为低年级孩子识字少,课外阅读有障碍,不需要太早开始阅读;2、有的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迫切地想要看到孩子
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产生问题时,要善于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通过相应的回应策略来激思引路,帮助幼儿明确科学探索的方向,支持幼儿深入探索。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回应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品德课,教师要做好三字文章,即“情”、“趣”、“实”。  一、倾注一个“情”字  真情最能打动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父母由于承担了更多的养家的责任,因此,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隔代教育,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隔代教育对于幼儿的教育有促进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祖辈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的不同,會给幼儿教育带来影响,因此,对于隔代教养要采用适当的调整策略。本文结合《小猪变形记》分析了幼儿教育教育启发,并通过问卷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