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念的来源与意蕴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LHQC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义。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很难说清楚《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对教育的执著是出于教育信念,还是出于教育信仰。如果说信仰主要表现为非理性的形式,并多体现在不需实证也难以证实的超验领域,那张美丽的言行不应属于信仰;如果说信仰表现为对信仰对象的敬重、景仰以至于身心相许,那张美丽的言行应属于信仰。信仰是信念的高级层次,这里且用教育信念的表述进行讨论。
  教育信念形成的关键事件
  人的信念常常以经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历某些事情,形成某些经验判断,这样的经验判断或被实践验证,或经理性审视,成为特别值得相信、恪守的认识与态度,这就会在意识中升华为信念。
  影片开头,张美丽的丈夫王玉明(又名王六娃)因愚昧无知(文盲)犯罪被判死刑。丈夫的结局对张美丽造成极大的震撼,使她认识到,人活着就一定要有知识,由此开始她教育儿子、教育鄉村孩子的教师人生。
  丈夫被枪毙是张美丽教育信念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事件”,但这样的事件只是形成某种信念的“可能事件”,而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比如,有不少人曾因愚昧无知而上当受骗,但并没有由此改变;聪明的、有成就的人,大多能把这种“可能事件”转化为“必然事件”。从这个角度看,张美丽在这一点上是有悟性的,是美丽的。
  我们不想遭遇张美丽的生活变故,现实中的人生大多平平淡淡。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会把“平常事件”当成“关键事件”来研究和对待,积极主动地寻找“关键事件”,养成对平常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在平常生活中发现意义,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获得生活的意义,这样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有质量的生活。从这种意义上说,形成教师教育信念和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是指强化当事者(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或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通过对类似事件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当事者(或参与者)可以获得对教育的重新(或深刻)认识和理解。
  教育信念中的教育确信
  无论是信念还是信仰,两者共同的特点是“信”,也就是信念拥有者、信仰拥有者的“相信”。“相信”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对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状态、功能等方面的断定、肯定。
  对于“信”字的解释,一般依据的是《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就其字形来说,一边是“人”,一边是“言”,是与人的言语挂钩的。“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说谎,由言语的真实扩展到为人处事,那就是诚实不欺、守信用。但我以为,仅将“信”字理解为诚信、诚实略有不足。除了做人要诚信、诚实外,在精神上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相信,人总得相信一些东西,信任一些东西。比如,相信饭能充饥、水能解渴、衣能保暖,相信天不会塌下来,世界还有美好的明天,等等,这样我们才能正常生活,不然就会惊慌失措、坐卧不安。这就是我对“人无信不立”的第二种解释。就信念的坚守而言,一般情况下,在艰苦的环境下人容易放弃信念,但越是艰苦的环境又越需要信念支撑,越需要用信念把我们带出困境。
  张美丽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相信教育的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她似乎有这样两个相信:(1)相信人有知识以后,就不会像她丈夫那样去犯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相信这一点,他说:“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美德。(2)相信知识可以让人的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如果黄土地上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和祖辈一样过只是种土豆、收土豆的生活,而是能够到大城市去奋斗,成为更有用的人。做教师的,除了上述两个相信,还应该相信教育的作用。在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娃拉认为:“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地用教育来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的。”
  教育信念的理想性
  理想与信念紧密相连,没有理想就不会有信念,信念的本质是对某种价值理想的信奉。影片结尾,张美丽重伤住院,夏雨前去医院探望。“你说我一个女人家吧,咋长这么大的脚?”张美丽感叹,“脚大心大。”
  夏雨说:“心大的人志向大。”
  张美丽:“我还有啥志向?夏老师,我的志向不就只在这些孩子身上吗?”
  张美丽和自己的学生来到北京,看到了与荒凉的大西北完全不一样的城市:车水马龙的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场、香甜丰盛的美食、水池清澈的洗浴中心……当孩子们贪婪地观察着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城里人也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当一个城里人逗王大河学驴叫时,张美丽伤心而又愤怒地教育孩子:“北京好不好?对,北京好,吃得好,玩得好,住得好。咱们那个地方有啥?只有洋芋。回去好好学习,今后来北京上大学,回去把咱们那个地方建设得和北京一样好,再也不种洋芋!你看现在咱们跟城里人差了多少呀!”这就是张美丽的人生志向,这就是她的教育理想。
  张美丽的理想朴素地揭示了教育的理想和使命:一是整体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二是缩小生活质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应该是我们所有教育人的“教育初心”。做教育的,我们需要不忘初心。
  教育信念的实践性
  信念不仅体现为自我确认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更体现为信念主体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它是支持和驱动人克服困难、将理念付诸行动的力量。在影片中,为了追求改变孩子生活的教育理想,为了这个山村的明天不再落后,张美丽将信念化为实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她想方设法留住城里来的志愿者夏老师:夏老师喝不惯村里的水,她就把孩子们捡的橘子皮洗干净泡水给夏老师喝;在破旧的脚踏风琴边,她费力地蹬着脚踏使夏老师弹琴能够发出声音;夏老师的衣服脏了,她大半夜守在水井旁给夏老师洗。她对夏老师说:“只要你高兴,我做啥都成。”
  为了夏老师走后自己能胜任教学,她跟夏老师从“ABC”开始学英语。夏老师纠正她把“千里迢迢”错读成“千里迢迢(qian li zhao zhao)”,她不顾自己尴尬,马上说:“同学们呀,夏老师念啥,咱们就跟着念啥。夏老师都是正确的,知道吗?夏老师,你来你来!”
  当她知道电脑可以帮助同学们学习时,为了让赵老板给学校捐款买电脑,她在赵老板举办的宴会上为赵老板歌功颂德,又打赌喝掉了一瓶白酒,使自己醉得人事不省……
  为了给学校筹集办学资金,她担当代理人收集土豆。她累得在拖拉机上睡着了,结果车子不幸在铁道上抛锚,被疾驰而来的火车撞翻……
  需要说明的是,挽留支教老师、筹集教育经费、置办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这不应该成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责任。我反对在教师身上添加额外的负担和责任。作为普通的从业者,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育人,我们应该让教师安安心心干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为教师减负,要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致志地从事教书育人的专业工作!但对特定背景下自觉选择为教育作出贡献和牺牲的教师,我们却不能不感动,不能不表示敬意!
  作者简介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从教师立场和实践立场出发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所提出的“观课议课”变革主张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著有《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
其他文献
非常欣慰地在群里看到彬武处长新作《教育,在回归与超越之间——泾阳县“大视导”笔记》,深深为之震撼。  作为一名教育行政人员,在策划并成功推动了一系列专业性很强的教育管理活动之后,仍能念兹在兹,不断进行着回味反思,不断发掘过程中的思想闪光和教育价值,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梳理升华,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在更大范围与大家分享,引领着人们的思想跃上更高平台。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十分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期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德之人是根本中的根本。寻找既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引起其共鸣的德育是教育人始终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本期编辑了7篇德育工作维新的案例,前4篇近日获得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的表彰,后3篇的德育做法也很有意思。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即把德育这个宏观的概念变得小了、活了,相信坚持下去,做一个有德之人就会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案例之后配发
期刊
担忧  随着“大视导”活动的持续开展,让人最为忧心的是活动能不能达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视导的团队里聚集诸多优秀的教师、校长、教研员和教育专家,设计如此多样的视导形式和内容,如果对一个县区的教育和教育人没有触动和促进,这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  我们深知,一个地方教育的改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县区开展一次活动,即使组织工作做得再好,对县区教育的促进也是有限的,也许当时参与的校长、教师和管理者有所触动,但
期刊
《芳华》正在各大影院上映,看过后,没有失望。  电影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军区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男女,经历了爱情萌发,遭遇了战争洗礼。时代在发生着巨变,文工团里每个人的命运,也跟着悄然改变……  有人从中看到了年轻,有人看到了时代,也有人看到了人心。我看到的,是人的层次。  电影《芳华》,至少把人分为了5个层次,层次又决定着命运。你属于哪一层?  第一层:只谈好处,不看是非  他们是绝
期刊
一、从营造愉快的教育环境入手  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尊重孩子就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随时随地做有心人,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用平和、理性的心态,去接纳、包容、处理摆在幼儿面前的种种问题。尊重他、维护他,促进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心态,使孩子不良行为,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产生正确的影响力。  在小班进行品德
期刊
二十多年前,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我毅然地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育人道路上一路前行。  一、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爱在教育中。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得关心他们做人。我从思想上关心学生,情感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在爱的感染下,学生的健全人格在逐步形成。  2.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一直把思想工作作为班级工
期刊
思想是心灵火花的怒放,而分享则是烛照他人和自己前行的光芒。201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教育新时代,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本质要求。新年伊始,本刊特开设《思·享空间》栏目,冀望通过教育名家、专家、校长、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的理念与意见碰撞,以思想激励思想,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主张激发主张,并努力推动新时代的美好教育向前发展。本期呈现给大家的是一场家庭教育的“盛宴”。  嘉宾:陈风山
期刊
互联网时代,于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顺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必须推动教育头脑革命和发展方式创新。  我们以为,教育改革是最复杂的实践,面对社会化大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全社会协同发力、综合治理,才能得以解决。  做真正的教育,我们要呼吁“救救孩子,还孩子以自由”。中国孩子苦、教师忙、家长累。  孩子苦在哪里?苦在课后的作业,苦在家庭的“课程”,苦在失去天性的自由和快乐,
期刊
一、“人和文化”的理念体系  (一)“人和文化”的创意背景  “人和文化”的提出源于对学校校名的深度剖析和对学校发展状态的思考。  人和小学是2016年9月建成投用的一所新建学校。渭南市的历史记载从明朝开始,在明朝渭南县城只有一条街道,叫人和街,在人和街的旁边有一个儒学学堂,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的人和小学附近,因此,学校建成后便命名为人和小学。人和的命名让学校有了文化的根源,有了追溯。“天地人和”所阐
期刊
2016年9月,我与其他30几位西安小学的校长走进了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等五所小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五所学校的校长对教育的执著追求、独特的办学思想及个性的课程启人深思。  一、启蒙养正 明理成长  参观中我得知,闵行区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为1905年的蒙正学堂。学校现有莘松、春城、景城和畹町四个校区,共138个教学班,近6100名学生,459名教职员工。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网覆盖到校内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