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导读教学从“放”到“收”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343243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阅读方法指导”栏目,除介绍名著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到了某一种阅读方法及其在某一类书的阅读中的运用,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读书要领。如何在名著阅读这一庞大的工程中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名著导读教学做到“放”“收”有度。
  1.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放”是让学生读名著的目标明确、清晰。“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名著。根据名著的体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对于一些篇章结构清晰的名著,可以采用两天读完一章的方式,督促学生阅读,并配合阅读软件完成手机打卡,这样教师能监测到学生的阅读进度;对于篇幅稍长或学生不感兴趣的作品,可以要求每晚读半小时,强调一下阅读速度,每天由小组长通过微信、QQ等平台督促,记录本组的阅读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示范,利用阅读课带领学生一起读书中的经典篇章,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批注,甚至在每天读完后写好当天的读书心得。当然,带着问题读也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教师对名著中的某一章节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放”,其实是一个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过程,有目标性的读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2.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收”是从多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名著进行整合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设计,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支点。比如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可以建立“童年鲁迅最爱的人”“童年鲁迅的痛”“《朝花夕拾》中的小动物”等小群文,从单篇碎片化阅读到整体感知,对人物、事件形成立体化认识。阅读小说类名著,可前后勾连,整体把握;也可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还可从品析作者写作技巧等,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例如韦存和老师以“水浒英雄”为关键词串起整本书,他这样导学——
  师:《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里面究竟有多少英雄呢?请填写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谱系一览表。(略)
  师:《水浒传》中你印象最深的好汉有哪些?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林冲、李逵、燕青、鲁智深……他们武艺高超,反对招安。(师带领学生一起浏览《水浒传》回目,透过回目看英雄)
  师:如果我们按照性格特征把其中一人区分出去,会是谁?
  生:林冲。
  师:剩下几个英雄性格方面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生:重义轻财。
  师:所谓英雄好汉,就是武艺高强,嫉恶如仇,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么这些英雄能不能说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呢?你最喜欢其中哪位英雄?
  生:李逵。江州劫法场,他不该出手也出手,是血腥凶煞。
  生:武松。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快意恩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血性男儿。
  生: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他无一件为自己,他慈悲,充满了佛性……
  师:你最不喜欢的英雄是谁?
  生:宋江。
  师:请同学们比较宋江和唐僧在性格方面的异同点。
  韦存和老师的这堂课以人物为抓手,借英雄人物的典型活动勾连起多个回目,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有事件梳理,有体验感悟,有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就更加全面、深刻。
  3.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收”需要教师善于从评价趋势把握教学重点。可以看到名著阅读评价方式正在从内容识记转向综合考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识记基本内容的同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阅读体验。另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名著,研究题型,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指导。但又不能追着题型跑,而要回归名著的内核,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世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如可以设计一个阅读支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思维路径。
  4.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收”要求阅读成系统性,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名著阅读教学可依循三维体系,一维是文本概述与感知,二维是阶段梳理与理解,三维是系统整合与应用。例如进行《水浒传》的阅读,笔者在“收”上设立五大板块:一周读,二周摘,三周评,四周查,五周测。以周读为例:教师可以用一段带有问题的引语激发阅读兴趣;提供阅读链接(知识解读、艺术特色、名家点评、问题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精读,做好批注赏析;排疑解惑,从规定读的时间、内容到范例赏析再到问题检测,循序渐进,清晰明确,学生有章可循,教师心中有底,让阅读过程看得见。
  当然,名著阅读教学还可教读一回(收)—自读数回(放)—阅读整本(收),这样的教学也能充分体现“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即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其他文献
一、前期准备  高一、高二系统的阅读使高三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了基本的积累,他们已阅读了一系列的必读书目,如《诗经》《世说新语》《庄子》《自由在高处》《巴黎圣母院》和《慈悲与玫瑰》。同时我们在高二开展了系统的《旷代的忧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已经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基本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但总体而言,高三学生阅读的深度不够,积累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还不够灵活,所以要让学生从机械接受转为
期刊
《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传记文章,它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仅仅把文本当作普及邓稼先生平事迹的知识性文章,就有点“大文小用”了。这篇文章既表达了杨振宁对有着五十年情意的同乡、同窗、挚友的赞美、敬仰与怀念,也有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自豪。通过对语言的品咂
期刊
相信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刚学完了一篇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掌握得都不错,但等到学习下一篇文本或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同样的字词读错、不知如何解释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有问题的,更准确地说是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学习中迁移能力有所缺失。  迁移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1],是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孤立的、彼此间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宗法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科学认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也表明了宗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中国古代社会剥削阶级的世袭统治,因而能够长期往下流传,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  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宗指的是一个家
期刊
每接一届学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人的作文是以排比句开头的,比如,写《故乡情思》,总会有“故乡是……故乡是……故乡是……”,或者“情思是……情思是……情思是……”这样一堆莫名其妙的句子,读得我一头雾水。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人理直气壮地回答:“以前老师教的,老师说这样才有文采!”  有人不太好意思:“怕作文字数不够……”  于是,我专门用一节作文课来跟学生讨论“如何写好开头”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
期刊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意义深远。《答司马谏议书》常被看作解读这桩公案的关键,历来受到重视,现在又成为高中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在《答司马谏议书》前后,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还有3篇,它们和《答司马谏议书》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笔者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开展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期刊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量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表明,正确选择诊断视角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这应该是课堂教学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学生立场,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依
期刊
一、备课环节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节选的《夏本纪》和《理水》两篇选文虽然都选取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但是文体各异,表现不同,适合寻找学习主题,拟定核心议题,构成群文阅读。  高二学生修完必修课程,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浅易文言和鉴赏小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探究比较的思维能力。转入选修课程学习,需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选择意义关联、特质迥异的文本,构成群文阅读,能够让
期刊
如何才能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如何将课文作为例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文本互照的办法,让文章走向当下,走向碰撞,互为补充,互为注释,实现由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让教学回归本真。  一、让文章走向当下  语文课本所选文章皆为经典,这样的文章往往离学生生活较远。  以《拿来主义》为例,学生一听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敬而远之,更遑论亲之信之。那该如何应对这类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
期刊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随意,缺乏指导性,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整本书阅读的特性不能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整本书阅读课型单一,缺乏多元性,以学生自行阅读为主,教师停留在简单的提倡和粗糙的结果验收,没有过程指导,缺乏有效交流。  笔者以《红楼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和策略选择。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定位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必修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