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与昆曲”琐谈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北京大学与昆曲”,应是渊源甚早,亦甚深。北京大学可算是中国最早接触昆曲,并施以昆曲教育的大学之一。1917年9月,吴梅应蔡元培之聘,以上海一中学教员之身份,至北京大学教授“古乐曲”,吴梅于国文研究所教授“文学史”“词曲”等课程,也在学生社团音乐研究会中授曲。后蔡元培有意改组音乐研究会,为其施行美育之实验,并由校方聘任导师,遂聘客居京城的曲家赵子敬为音乐研究会昆曲组之导师,再加上时任北大校医、后为考古学家的陈万里亦授曲,每周皆有固定拍曲场所和拍曲时间,并参加当时流行的游艺会。如在一次演奏大会的节目单里,有风琴、提琴、古琴、舞蹈、唱歌等,昆曲则有两次,录入下:上半场有《定情、絮阁》,由昆曲组导师及会员演唱,下半场为《痴梦、活捉、访素》,由赵子敬、陈万里、程龙骧演唱。彼时此类活动甚多,一时蔚为壮观,著名学者如任二北、俞平伯等都曾在此习曲。后来成为著名戏曲学者的钱南扬,也有带“二师”到北大上学的逸闻,“二师”即是厨师和笛师。


  蔡元培先生亦留有佳话传世,如称《尼姑思凡》为反封建的宗教剧(胡适日记里亦有此评价),如观昆曲时,留有“宁捧昆,勿捧坤”之语。
  其时北京有“昆曲复兴”之说,北京大学师生于提倡昆曲,其功尤大,譬如蔡元培曾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义演,邀请京昆名角演出昆曲,又如“北大韩党六君子”,为北京大学六位学生支持昆旦韩世昌,为其延请吴梅授曲,并出版刊物。韩世昌因之走红,后被称作“昆曲大王”,成为北方昆曲之代表人物。
  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大校内昆曲传习活动仍有延续,譬如文学院艺文研习会昆曲组(北文曲社),请曲家许雨香授曲,许雨香为俞平伯之姻弟,阖家皆擅昆曲,今见俞平伯致周作人信札,即有托请许来北大教授词、昆曲之事。我曾访问曾于40年代中后期学习昆曲的北大学生,他们除向许雨香学曲外,还由校方延请北方昆弋名角王益友、韩世昌等人教授身段。彼时学曲的刘保绵曾为我手书许雨香简历:


  许雨香名宝菡(1881-1959),浙江杭州人,书香世家,先世兄弟八人中有五人为翰林。有唱昆曲的家风。会昆曲极多,生、旦、净、丑的曲子都能教。他自己吹笛教唱。他大姐为俞平伯夫人。俞平伯工昆丑。其二子许承甫(化名沈化中)地下党员,习笛与二胡。其二女许平甫,唱旦,工“游园”“扫花”。其四女许丰唱官生。
  王益友为昆弋武生,擅演《夜奔》,其时来往京津二地授曲,逝世后,由北京大学师生搭台义演,为其购置棺木,办理后事。其时学曲者有俞琳,在80年代曾担任文化部官员,倡导组织全国昆曲培训班、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等,在1986年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昆曲年”。三次昆曲培训班传授了百余折昆曲折子戏,为今日之昆曲演出与传承之基础。
  40年代后期,昆弋班社已无力组班,偶有演出,多是曾在北大学曲的曲友如张琦翔等帮忙串戏,方能维持。
  至50年代,北京大学教师里,好昆曲者有之。如林焘、杜荣、朱德熙诸先生,曾与清华大学汪健君等曲家,组织北京昆曲研习社西郊小组。建国初,在流传的校园逸闻里,有俞平伯先生串《活捉》,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以为然之传闻。也有浦江清先生在教学楼唱《长生殿·闻铃》之回忆。


  90年代之后,北京大学京昆社出现,由北方昆曲剧院老生演员张卫东先生义务教曲约十三载,不仅培养了一批昆曲爱好者,而且定期学曲串戏。曾见网上某旅游指南,其中一条便是“到北京,在北大京昆社学昆曲”。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骆正教授曾开设戏曲欣赏公选课,以心理学解读京昆名剧,有《中国京剧二十讲》《中国昆曲二十讲》行世。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曾担任北京昆曲研习社主委,并在北大校内组织定期拍曲。
  大约在2005年,我曾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观看京昆社演出,有《加官》《闹学》诸出,此次似为北大京昆社校内成员最后一次较有规模之演出。因《闹学》里,陈最良念白皆用普通话,故我感到奇怪。最后春香往陈最良背后贴了个纸剪的大王八,虽是业余串演,但整台气氛欢乐,因而记忆深刻。还有开场《加官》,演者醉态可掬,后张卫东先生告诉我,这位同学一句不会唱,但又想在去美国前演一次,故而给他排了这出不用开口的吉祥戏。还有,一位在美读博后回社科院工作的左派美女学者,也常对我说,在北大读研时,也在京昆社“混”,不会唱,主要跑龙套,扮过“大铠”。后来在纽约,也偶尔参加张充和曾活动的纽约海外昆曲社。
  亦是在2005、2006年,由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全国巡演,在北大巡演数轮,场面宏大,据云虽寒冬天气,排队者仍络绎不绝。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的演出,直接开启了青春版《牡丹亭》的高校巡演,所至之处,大抵情形相似,或更热烈。因此,昆曲应在大学生中传播,成为昆曲传承的一个共识。多年之后,昆曲观剧环境之改变,如常言之年轻观众多(黑头发的比白头发的多),与此种情形不无关联。
  白先勇、叶朗二位先生携手策划了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此后也常引用据说出自北大学生之口的两句“金句”:一云“宁愿醉死在牡丹亭里(观看青春版《牡丹亭》时)”,另一云“现在世界上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虽是口口相传之戏语,但亦能说明青春版《牡丹亭》彼时之接受,以及对昆曲在北大传播之影响。
  2009年,白先勇先生和叶朗先生又开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先举办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及昆曲文化周,一时之间,北大校园内皆是青春版《牡丹亭》之靓丽剧照。其后,又在北大开设《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后升为通选课。此课延请海内外顶级昆曲艺术家及著名学者,以讲座之形式,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昆曲之美。此课之设置为一创举,因此前昆曲讲座多为零星、少量,或仅在戏迷小圈子里流通。此课之开设,据我所知,至少产生五大效应:其一,吸引了许多北大学生来了解昆曲,不仅选课人数日增,而且听课者不仅仅止于选课生,曾经选课,或未选课的学生也常来旁听,并对昆曲感兴趣。其二,成为北京地区的昆曲盛事,每年的昆曲课,常常吸引北京及海内外昆曲爱好者来旁听。其三,为此种昆曲教育之先声,北大昆曲课之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亦开设昆曲公选课,亦借鉴北大昆曲课之模式。其四,成为昆曲传承的良性循环,除培养昆曲观众、爱好者之外,昆曲课还通过邀请昆曲大师来讲课、邀请苏昆青年演员来演出新学的折子戏等方式,不仅在课堂之外向选课学生立体呈现昆曲之美,而且也起到促进昆曲传承之功用。其五,通过在北京高校海选方式,策划演出校园版《牡丹亭》,并曾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会演。此亦可算是校园昆曲活动之“高峰”了。
  2013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除继续承担《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外,还组织了“昆曲大师清唱会”,极受欢迎。今年还编辑出版了《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昆曲欣赏读本》等书籍。而且,在北京大学社科部支持下,组织北京大学“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已以宫廷戏曲、新编越剧、昆曲编剧为主题,召集和吸引了众多北京高校的戏曲研究者及爱好者共同交流。
  目前,北京大学校内的昆曲活动,除“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外,较为常规的,还有楼宇烈先生的每周曲会、京昆社的昆曲教学(由昆曲传承计划资助部分经费,聘请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顾预授曲。去岁京昆社亦有成员被派去以色列演《游园惊梦》)、国学社聘请张卫东先生授曲及吟诵等。可以说,迄今为止,北京大学的昆曲教育,不但是不绝如缕,而且相较其他高校更为丰富多维。
  笔者多年查阅近现代昆曲资料,并亲历十余年来之北大昆史,以上拉杂述来,多是记忆所及,或尚有不准确之处,希读者见谅且指正。
其他文献
自从公司开展“创造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快速反应,提升协同意识”大讨论以来,笔者一直在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价值?到底该如何创造价值?”  笔者曾经看到一幅漫画——“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从这幅漫画上看,这三只猴子都在努力地顺管而爬,爬行的动作都很相似,都在逃生,但是最后到底谁能逃生?我们显而易见,因为“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结果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都很清楚。  那么在工作当中,我们是
期刊
孔海钦, 生于1963年, 福建福州人。孔子第七十五世孙。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儒书院山长。讲学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有《论语课本》《三千孝弟学庸》等。  称孔海钦教授为儒者,并不是我的发明,去年冬天听王亮说一位孔子后人来讲学,实验中学礼堂爆满,过道都已坐满了人,让他深受触动和感染,称先生举手投足间尽是君子之风,儒者之范。今年四月,先生不远千里来做公益讲座,在刚刚落成的文儒书院里,终于亲见。
期刊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物转星移,周而复始,大自然用它美丽的四季打扮世间每一个角落,使春山含翠,夏木阴阴,秋水明净,冬雪皑皑,在这四季中,又蕴含二十四个节气,年年年尾接年头,依时来去,不弃不离。  充满巧思与智慧的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便是取节气和候应中各一字而成。  早在西周时代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说法,用以反映四季、气
期刊
福建省出产的茶叶种类繁多,主要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永春佛手、黄金桂、闽北水仙、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政和工夫、正山小种等。  1.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属乌龙茶之极品。因成茶沉似铁,茶香浓郁,制茶人疑为观音所赐,故名。安溪唐代已产茶,铁观音于乾隆初年创制,至今有两百余年历史。  铁观音原产地和主产区在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为“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地。 铁观音树
期刊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翻译成白话文则是说,任用人才不能够刻薄冷酷,如果你刻薄冷酷,那些想为你效力卖命的人就会离开你。 更深一层理解,说明为人处事不仅要宽以待人,更要知人善任,打破僵化思维,与时俱进,慧眼识人。  用人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领导者们,对此能否予以全面准确的把握,往往是判断其领导艺术高下的标准之一,也是事业成败乃至关系到当事者身家性命的一项主要依据。  “鸡
期刊
背景资料:立秋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申的方向,就是西南方。农历七月,又叫申月。  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之后还有一伏,农谚有“秋后一伏晒死老牛”之说,但一早一晚,已能感觉到阵阵凉风了。  立秋后五日,“白露降”,此“白露”非节气之“白露”。三伏天之尾,白天阳光强烈,地面温度高,夜晚凉风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室外的庄稼,凝结成颗颗露珠,莹白剔透。  再五日,“寒蝉鸣”。寒蝉
期刊
尺八,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  隋唐时,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宋代普化尺八传入日本,在普化宗里作为吹禅修行的法器,现在称“明暗尺八”。明暗尺八最早发源于唐代真定府临济寺的居士张伯。张伯有感于普化禅师的铃铎声,削竹为笛,作一曲“虚铃”,传奏至今。  作为中国的古老乐器,东渡日本后,在它的故乡中国,已
期刊
近几十年来,从中国两岸三地到世界各国,兴起了一门显赫的学问——成功学,一时间,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趋之若鹜。成功学的书籍连连登上畅销书榜,成功学大师更是炙手可热。然而成功学是教人如何成功的,那么成功之后该做什么呢?似乎没听人讲过。  老子应该是成功学的大师,一部《道德经》,把成功的要领都说绝了,而老子的卓异之处不在这里,他还有教了后人一种更别致的学问,应该叫“后成功学”,就是指导人们成功之后该做什么
期刊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丰富深厚,培养熏陶了无数仁人志士。例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强调人的道德責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倡导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等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探寻其时代意义,使其精华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观照下实现新的发展、发挥更大
期刊
“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相同的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