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海钦, 生于1963年, 福建福州人。孔子第七十五世孙。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儒书院山长。讲学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有《论语课本》《三千孝弟学庸》等。
称孔海钦教授为儒者,并不是我的发明,去年冬天听王亮说一位孔子后人来讲学,实验中学礼堂爆满,过道都已坐满了人,让他深受触动和感染,称先生举手投足间尽是君子之风,儒者之范。今年四月,先生不远千里来做公益讲座,在刚刚落成的文儒书院里,终于亲见。
一直以来,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多是从书本上读来的。可是见到孔海钦先生,就发觉他本身就是一个儒者。他的一言一行,好像都是对儒家文化做出阐释,告诉你什么叫作中庸,什么叫作忠恕,什么叫作仁义礼智信……
与先生交谈使我切身感受到思想碰撞所激发出的那种精神愉悦,这愉悦不仅是因所谈的内容充满睿智和真知,更因孔海钦那儒雅谦和、充满古韵的儒者气质。
仁爱: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程颢《识仁篇》中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由此而知,仁是一种至诚无妄、与物无对的修养境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统摄着义、礼、知、信等诸多思想要素。仁爱亦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思考体悟而达至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权贵,无不受其影响。仁的思想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形成国人的风俗伦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孔海钦看来,仁爱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
仁是对灵动、澄明、清净、良善的自我本心的守护与向往。在如此纷纷攘攘、嘈杂躁动的现实社会中,“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何以得到真实无妄的幸福与和悦,何以保持内在的灵性,归守一份闲暇、一份洒脱?或许,这种以中和为其果效的仁爱思想将为我们带来宜人的曙光。
大同:一个可望可及的理想社会
在西方文明所支配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与不安:西方文化最终将把人类引向何方?是文明,还是毁灭?出于这种担忧,我们更不能主张文化一元,而应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互补。在孔海钦看来,共存与互补正是走向“大同”之路,美玉的温润与内敛并非东方特产,钻石的闪耀与夺目也非西方专属。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这是天道精神的体现。“大同社会理想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空想,而是一个可望可及的社会理想,‘大同’并非完全的同一,而是有差异、有私产、和而不同的和谐和平社会。”
如何追求这样的理想,当然离不开组成这个社会最小的单元,克己复礼,修为内心的爱与美好,“当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时,只有两条路来解决,第一条创新,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创新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怎么办?回顾历史,去汲取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而创新也是‘创旧’,把良好的文化继承下来,把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孝道、好学、敬业、友善、包容、体恤、互助、关心、保护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人本应该有的文化内涵。”
家风: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2500多年,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
《论语·为政》里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海钦亦遵循着老祖宗的人生轨迹,说起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爷爷,“‘文革’时,家里书被抄走,连家谱也不在了,没有纸笔,爷爷就拿一根竹竿在地上写字,教我读书”,写过即擦的方式也练就了孔海钦过人的记忆力,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孔海钦作为一位儒者的终身基调已经悄悄奠定。
好的家教便是留在人一生中的一个好习惯,于孔海钦而言,读书、写字、待人以诚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研究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十年中,他的儒者之风正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性本善的人更加优秀,使性本恶的人弃恶从善,使也善也恶、不善不恶、时善时恶的人扬善抑恶。扬善抑恶、扬善弃恶的人更加优秀,圣人,把人性分成几种,不是去批判、而是为了教育。”
博爱与修养
在孔海钦先生看来,最好的教育除了教人知识,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懂得知书达理,帮助他人,对社会感恩,“我们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看到的到处都是美丽的,有一双善良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善良。”
先生讲了两个故事——
“有一次我到欧洲去,看到一望无际的农场,就觉得奇怪,车开了几个小时,上千公里,道路两旁都像高尔夫球场一样,因为当地有个规定,土地虽然是私有的,但是如果你的农场土地裸露在空中两个月以上,政府取证后法院会通知你没收土地。车停下来,到了一个草原之中,看到一个人拿出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就问,你为什么这样阳光浴呢,你的头两旁还有两个牛粪便,那个人说:先生,这就是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又讲了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
一天,佛印问苏东坡:“学士看我像什么?”东坡戏谑说:“禅师像狗屎。”佛印听了毫无愠意,淡然一笑。东坡随即又问:“禅师看我像什么呢?”“佛!”佛印毫不思索地回答。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 苏小妹问道:“大哥为何如此得意?”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小妹不觉一笑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我们要有这样的修养。
圣贤智慧取之不尽,“理解圣人的思想要心存敬畏,以空谷之心才能汲取圣贤的智慧”,相信,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将会在现代文明中为人类提供不竭的精神食粮!薪火相传,从敬畏自己的祖先开始。跟孔海钦先生相处,就如同与一位邻家长者随意闲聊,让你无拘无束,那种率真与淡定,径直把字面上的“儒雅”风度,化解为活生生的学人本色。感谢先生与读者在此分享一段美好时光!
称孔海钦教授为儒者,并不是我的发明,去年冬天听王亮说一位孔子后人来讲学,实验中学礼堂爆满,过道都已坐满了人,让他深受触动和感染,称先生举手投足间尽是君子之风,儒者之范。今年四月,先生不远千里来做公益讲座,在刚刚落成的文儒书院里,终于亲见。
一直以来,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多是从书本上读来的。可是见到孔海钦先生,就发觉他本身就是一个儒者。他的一言一行,好像都是对儒家文化做出阐释,告诉你什么叫作中庸,什么叫作忠恕,什么叫作仁义礼智信……
与先生交谈使我切身感受到思想碰撞所激发出的那种精神愉悦,这愉悦不仅是因所谈的内容充满睿智和真知,更因孔海钦那儒雅谦和、充满古韵的儒者气质。
仁爱: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程颢《识仁篇》中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由此而知,仁是一种至诚无妄、与物无对的修养境界,是最高的道德范畴,统摄着义、礼、知、信等诸多思想要素。仁爱亦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思考体悟而达至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室权贵,无不受其影响。仁的思想在塑造我们民族性格,形成国人的风俗伦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孔海钦看来,仁爱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仁体现着一种博爱的胸襟、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
仁是对灵动、澄明、清净、良善的自我本心的守护与向往。在如此纷纷攘攘、嘈杂躁动的现实社会中,“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何以得到真实无妄的幸福与和悦,何以保持内在的灵性,归守一份闲暇、一份洒脱?或许,这种以中和为其果效的仁爱思想将为我们带来宜人的曙光。
大同:一个可望可及的理想社会
在西方文明所支配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与不安:西方文化最终将把人类引向何方?是文明,还是毁灭?出于这种担忧,我们更不能主张文化一元,而应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互补。在孔海钦看来,共存与互补正是走向“大同”之路,美玉的温润与内敛并非东方特产,钻石的闪耀与夺目也非西方专属。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这是天道精神的体现。“大同社会理想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空想,而是一个可望可及的社会理想,‘大同’并非完全的同一,而是有差异、有私产、和而不同的和谐和平社会。”
如何追求这样的理想,当然离不开组成这个社会最小的单元,克己复礼,修为内心的爱与美好,“当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时,只有两条路来解决,第一条创新,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创新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怎么办?回顾历史,去汲取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而创新也是‘创旧’,把良好的文化继承下来,把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孝道、好学、敬业、友善、包容、体恤、互助、关心、保护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人本应该有的文化内涵。”
家风: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2500多年,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
《论语·为政》里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海钦亦遵循着老祖宗的人生轨迹,说起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爷爷,“‘文革’时,家里书被抄走,连家谱也不在了,没有纸笔,爷爷就拿一根竹竿在地上写字,教我读书”,写过即擦的方式也练就了孔海钦过人的记忆力,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孔海钦作为一位儒者的终身基调已经悄悄奠定。
好的家教便是留在人一生中的一个好习惯,于孔海钦而言,读书、写字、待人以诚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研究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十年中,他的儒者之风正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性本善的人更加优秀,使性本恶的人弃恶从善,使也善也恶、不善不恶、时善时恶的人扬善抑恶。扬善抑恶、扬善弃恶的人更加优秀,圣人,把人性分成几种,不是去批判、而是为了教育。”
博爱与修养
在孔海钦先生看来,最好的教育除了教人知识,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懂得知书达理,帮助他人,对社会感恩,“我们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看到的到处都是美丽的,有一双善良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善良。”
先生讲了两个故事——
“有一次我到欧洲去,看到一望无际的农场,就觉得奇怪,车开了几个小时,上千公里,道路两旁都像高尔夫球场一样,因为当地有个规定,土地虽然是私有的,但是如果你的农场土地裸露在空中两个月以上,政府取证后法院会通知你没收土地。车停下来,到了一个草原之中,看到一个人拿出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就问,你为什么这样阳光浴呢,你的头两旁还有两个牛粪便,那个人说:先生,这就是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又讲了佛印和苏东坡的故事。
一天,佛印问苏东坡:“学士看我像什么?”东坡戏谑说:“禅师像狗屎。”佛印听了毫无愠意,淡然一笑。东坡随即又问:“禅师看我像什么呢?”“佛!”佛印毫不思索地回答。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 苏小妹问道:“大哥为何如此得意?”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小妹不觉一笑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我们要有这样的修养。
圣贤智慧取之不尽,“理解圣人的思想要心存敬畏,以空谷之心才能汲取圣贤的智慧”,相信,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文化将会在现代文明中为人类提供不竭的精神食粮!薪火相传,从敬畏自己的祖先开始。跟孔海钦先生相处,就如同与一位邻家长者随意闲聊,让你无拘无束,那种率真与淡定,径直把字面上的“儒雅”风度,化解为活生生的学人本色。感谢先生与读者在此分享一段美好时光!